如山水畫中經常出現枯樹茅屋、蓑衣漁翁、讀書人等景觀

如山水畫中經常出現枯樹茅屋、蓑衣漁翁、讀書人等景觀,是以景與情映襯“主題”的藝術表現手法,往往是創作者的“心”的“身”,即個人意志在畫中的體現,以隱匿的畫意影響著觀畫人感同身受的神往。中國畫的欣賞佳境講究觀者出神入化的“臥遊",即講人神情要有“入"畫境的精神暢想,感受畫中的境界。

如山水畫中經常出現枯樹茅屋、蓑衣漁翁、讀書人等景觀

在山水畫中設定空空的亭子則為畫中的山水注入靈氣與"生命”的象徵,傳統繪畫語言的運用。亦為國人特有的審美欣賞習慣,他們習慣散點透視的創作技法,習慣寫意性的藝術表現形式,習慣人於畫作境界的參與或是藝術的再創作。

如山水畫中經常出現枯樹茅屋、蓑衣漁翁、讀書人等景觀

盆景中的茅屋、涼亭、漁翁、對弈者配件的設定,與中國繪畫有異曲同工的藝術表現手法,人觀盆景不僅視覺感觀,更多心理角度的視野,引領觀者的“神思”至“神遊”,因此創造了盆景藝術語言無比的微妙與豐富的內涵。同屬於寫意體系的盆景藝術,國人欣賞起來會很容易因意象生成“共鳴",從多元藝術中某個“元素”的妙處,得到審美的滿足。

如山水畫中經常出現枯樹茅屋、蓑衣漁翁、讀書人等景觀

配件在盆景的作用,與樹樁、山石、苔蘚等素材同為藝術語言符號。盆景藉助配件營造出特定的藝術氛圍,人或物造型的配件,在作者心目中實為自然界的天、地、人間、“我”或“他”的化身。作品彩亭茅屋、人物配件,往往為作者的“化身”。

如山水畫中經常出現枯樹茅屋、蓑衣漁翁、讀書人等景觀

寄情配件傳個人心智、心境的表達,也可稱之“言情明志",自我意識彰顯的藝術手法。自我意識融入“畫境”的做法,可從配件的選擇、擺設的位置、功能、態勢、色彩、與作品主景的比例等,掂量出作者對配件依賴程度,窺視創作者的審美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