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降將數不勝數,為何只有于禁投降飽受非議?原因其實很簡單

(圖說三國·談天說地·第220期 文/無常奉天玉)

三國降將數不勝數,為何只有于禁投降飽受非議?原因其實很簡單

熟讀漢末三國史,我們不難得知,那個亂世,於當時的諸多大才而言,是一個非常幸運的時代。畢竟,彼時他們學成的文武藝,不但可以貨於帝王家,還能夠效忠於各方諸侯,也就是說,可供他們選擇的主公非常多。除此之外,那個時代還非常的自由,只要不是賣主求榮,跳槽是完全可以被接受,被理解的。例如黃權棄蜀投魏,劉備未曾口出惡言;潘濬受孫權所邀,才歸屬東吳,被傳為佳話,等等。彼時很多名將,也都是降將出身,如張郃、張遼、甘寧,等等,甚於連已經成為“忠義”化身的關羽,也曾短暫降敵。只是隨著時間的流逝,他們的這些經歷,很容易被忽略,只有一個人投敵的經歷,一直被世人反覆言說,甚至引發了不少爭議,這個人是誰呢?

三國降將數不勝數,為何只有于禁投降飽受非議?原因其實很簡單

他不是別人,正是曹操陣營中,位列五子良將的于禁。于禁,字文則,原本曾隨鮑信討伐黃巾,公元192年,鮑信歸屬曹操,隨鮑信前往的他,則因引起了王朗有注意,被舉薦給了曹操,並很快受到了重用。自那時起,至公元219年,他為曹操效力近三十載,期間徵呂布、討黃巾、降張繡、平昌豨 ,久經沙場,戰功赫赫。襄樊之戰時,他被水淹七軍,只是天災,非戰之罪。《三國志·于禁傳》記載:“秋,大霖雨,漢水溢,平地水數丈,禁等七軍皆沒。禁與諸將登高望水,無所迴避,羽乘大船就攻禁等,禁遂降。”那麼為什麼他的投降,多年來一直受人非議呢?對此,小編有以下幾點看法。

一、龐德的對比

三國降將數不勝數,為何只有于禁投降飽受非議?原因其實很簡單

于禁為曹操效力數十載,頗受曹操倚重,據記載,曹操每次出征,他必為先鋒,每次後退,他必為後衛,再加上他治軍嚴明,於是曹操讓其身居高位,給了他假節鉞的權力,並將其拜為了左將軍,可以說,不管是曹操,還是曹魏陣營中的其他人,甚至很多後人,都不相信于禁會叛魏投敵,可於禁卻用實際行動,告訴了眾人,沒什麼是不可能的。然而與此同時,地位遠不及他,還因兄長及舊主在蜀漢,頗受眾人懷疑的龐德,卻誓死不降,與于禁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兩相比較之下,于禁自然會受到非議。

二、曹操的蓋棺定論

三國降將數不勝數,為何只有于禁投降飽受非議?原因其實很簡單

正是因為,三國時期,是一個相對自由的時期,人才在各個陣營間流動,實屬常事,各方主公,大多數不會對投敵之人,口出惡言,例如黃權棄蜀降魏之後,劉備對眾人說,“黃權沒有對不起我,是我對不起他”,曹操也曾想再次邀請背叛自己的陳宮,回到自己的陣營。可是面對于禁的投降,曹操卻直言:“吾知禁三十年,何意臨危處難,反不如龐德邪!”至此,他對於禁的不忠,貼上了一個標籤。

三、關羽的名氣

三國降將數不勝數,為何只有于禁投降飽受非議?原因其實很簡單

眾所周知,關羽關二爺,在當時威震華夏,到了如今依舊家喻戶曉,每個人說起他的戰績,都如數家珍,例如,於萬軍之中,取敵將首級,再例如,襄樊之戰,降於禁、斬龐德。正是因為關羽的知名度,于禁投降一事,也順勢成為了世人抹不掉的記憶,自此,無人能夠忽略。人們提到的多了,引發的思考和討論隨之增多,關於于禁的非議,自然也會逐漸增多。

四、于禁的死亡原因與此有關

于禁在襄樊之戰投降關羽後,不久又流落到了東吳,他終於回到曹魏的時候,已經“鬚髮皓白,形容憔悴”,但是曹丕並沒有可憐他,不但想讓他出使東吳,還命人在曹操墓室的壁畫上,刻下了他向關羽投降的場景,導致他羞愧而死。《三國志》記載:“欲遣使東吳,先令北詣鄴謁高陵。帝使豫於陵屋畫關羽戰克、龐德憤怒、禁降服之將。禁見,慚恚發病薨。”他羞愧致死,則加說明了他投降一事,並不該發生。

本文所有資料均來自於《三國志》《三國志集註》等書,作者保證史料之真實性,同時無任何影射、不涉及任何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