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患者和家屬的認知水平,決定了與醫生的談話質量

眾所周知,癌症是世界上公認的難治性疾病,它時時刻刻威脅著患者的生命,並且在治療的過程中,可能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比如疼痛、發熱、抑鬱等併發症,不僅會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磨滅患者的抗癌信念,甚至影響治療的依從性。而要想從容應對這些問題,患者和家屬應積極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成為癌症方面的“半個醫生”。

首先,患者和家屬的認知水平,決定了與醫生的談話質量。當剛剛遭遇癌症病情時,畢竟大多數人都不是從事相關行業的人員,對疾病的瞭解都是較為片面的傳統認知,此時患者和家屬表面上的詢問和焦急萬分是沒有任何用處的,要去學習,先做些功課,對一些不理解的癌症專業術語提前掃盲,這樣在後續醫生解釋病情與治療計劃時,才不會一頭霧水,從而提高與醫生的溝通效率。

癌症患者和家屬的認知水平,決定了與醫生的談話質量

其次,緊盯治療,提高治療的依從性。其實對於癌症的治療,嚴格遵照醫囑是保證治療效果、防止復發、控制病情進展的前提。但如果患者和家屬提前做到“知己知彼”,明確治療的侷限性,在漫長的抗癌過程中,才能制定好長遠的規劃,提前預判可能出現的風險因素,並做好日常的護理,或支援治療,從而減少或緩解不良反應和併發症的出現,為抗癌治療保駕護航,提高整體療效。

最後,不盲目跟從醫生,選擇對患者有益的抗癌方案。在癌症的求醫路上,可選擇的治療方案多種多樣,怎樣選擇才能療效好、副作用小、花費少呢?所謂的選擇,其實是“兩害相權取其輕”的妥協,畢竟癌症仍是醫學界尚未完全攻克的疾病,患者和家屬瞭解各種抗癌手段的優勢和短板,再結合實際病情及患者的體質狀態,從而在權衡好利弊關係的基礎上,選擇最最佳化的手段。

作為一名立志於發揚中醫抗癌優勢的老中醫,袁希福總結自身的切身體會,在他看來:“癌症是難治之症這點毋庸置疑,患病後療效如何,往往需要醫生、家庭、患者多方面的協作,醫生只佔三分之一的功勞,而患者的主動抗癌和家庭的鼎力支援,才是抗癌的關鍵。”所以,面對癌症病情,患者和家屬不能僅靠醫生,被動接受。應積極的發揮自身的主人翁意識,儘早將中醫納入抗癌體系之中,調動扶正和抗癌的雙向調節作用,從而達到“養正邪自除,邪去則正安”的抗癌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