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原狼》隨筆

“整個六十年代的人都背起了揹包,幾乎所有的嬉皮士都讀黑塞!”

很慚愧,甚至直到收到這本書之前,我還對這本書的作者,赫爾曼·黑塞所知甚少。儘管書架上一直襬著那本耳熟能詳的《悉達多》,我似乎從未注意到這匹“荒原狼作家”。

由於專業的選擇和個人興趣原因,我一直是社會學的忠實愛好者,而在社會學的話題中,“現代”的浪潮對傳統造成的衝擊及其對人們的思維和精神造成的影響一直是一個長盛不衰的話題。讀過這本書之後,我驚訝於作者在那個年代就已經對這一現象洞悉的鞭辟入裡。無論是對於步入現代化相對較晚、夾在現代和傳統之間掙扎的我們,還是對早已浸泡在娛樂和快餐式文化中的西方公民,這本書都具有啟發意義。

在這個普遍較為浮躁的時代,我想很多在自己的心底像荒原狼一樣,堅守著關於藝術、精神生活、知識的那麼一方淨土的人,難免有這樣的感覺——一面是所謂“中產階級”的浮躁、同質化、享樂主義氣質,一方面是整齊、清晰的“無用之事”,如周國平所說,吟無用之詩,醉無用之酒。讀無用之書,鍾無用之情,終於成一無用之人, 卻因此活得有滋有味。

巧合的是,讀到這本書的這段時間,我正在類似的兩難境地中掙扎。雖然自洽從來不是我的長處,但當這種矛盾發展到一定程度時確實讓我痛苦不堪。我很早就發現我對痛苦的奇怪偏好。記得高中時朋友的評價,“你不關心自己的生活”,而我後知後覺的過了五年才真正明白這句話是什麼意思——我把我身邊所有的意義建立在看似無用的,虛幻的,不存在的東西上。比如感受,比如愛恨,等等。就這樣,我心滿意足的度過了我學業一塌糊塗、生活充滿戲劇化的高中。

而四年之後,在面臨未來去向的關口,我終於發現,原來自己是作為一個實體的人活著的。我需要遷就我的身體,我需要照顧我的生活。從初中開始,快樂對我來說就已經是奢侈了,但是我怎麼能說我不愛痛苦呢?痛苦讓我保持清醒和自察,強迫我思考我的人生,對自己的想法和行為保持覺察。最重要的是,痛苦維持我的靈感,我拿起筆寫下自己的救贖篇,最理解我的永遠是我的文字,我的文字透過這樣的方式保護我。這才讓我覺得我真正活著,而不是麻木的裹挾在生活的洪流裡。在看《荒原狼》中作者在文學方面的炫技手法,我真的忍不住想起在我狀態奇怪時寫出的各種各樣稀奇古怪的東西,而那些永遠是我在清醒狀態下,或者說正常狀態下,無論如何也寫不出來的。

那麼解決的方案呢?已經存在的客觀現實對抗是沒有用的,如果作為一個物質世界裡的人活著,我想我還是應該接受現實。至於我渴求的那個完整的精神世界——對精神世界的完美要求,應該在自己的精神世界裡探索。我所成長的家庭同樣屬於這種市民階層,我開始意識到我的這種矛盾大概多多少少有點必然性?或許吧。我確實終於無可避免的變成常人眼中的“怪人”,社交焦慮,在有限的句子裡彬彬有禮,在融入人群時搞砸一切。而我也在這種撕裂中,對每一個自己都更加苛刻,要求那個陰影中的我更努力,更上進,更擅長交際,要求那個市民中的我保持敏感、保持artistic,保持信仰。我從未真正建立起一個自洽的關於我自己的生活的藝術,更從未想過這種對立的狀態可以以對自己的寬容、接納來達到和解。

無論如何,寫到這我又幹掉一杯酒。我仍然走在不斷學習如何看待人生、自我接納、自我完善的路上,也許有一天可以遇到黑塞,然後感謝他介紹了這麼一個思維方式給困頓中的我。

《荒原狼》隨筆

《荒原狼》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