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崇明童年記憶,你還記得嗎?

搓繩是指搓稻柴繩,以前鄉間結籬笆、搭瓜棚、捆紮蘆竹、花萁柴等都用得上稻柴繩。因此搓繩是鄉人必會的一項農活。

這個崇明童年記憶,你還記得嗎?

搓繩講究協調技巧,也靠手腕力道,男人手勁好,這項活大都由家中的男性來完成。為不誤農時,鄉人惜時如金,搓繩總要挑日子,農閒加上陰雨綿綿的天氣,才是搓繩的最佳時機。記憶裡爺爺就經常在落雨天搓繩,一捆稻柴,一隻小凳,一把作刀,一杯茶,爺爺就在小屋裡開工了。

這個崇明童年記憶,你還記得嗎?

只見爺爺用作刀將一捆精挑細選過的稻柴頭尾斬得齊整,再用刀身將稻柴一陣拍打,還在上面潑些清水,讓稻柴柔順一些。準備工作就緒,就坐在小凳上開始搓繩了,搓一段後在手心裡啐一口唾沫,看似頗為粗俗,其實是鄉間勞作的小竅門,可以滋潤手掌和稻柴,令稻柴繩搓得更緊實。待到小凳周邊盤滿了搓好的稻柴繩,爺爺放下繩子,呷一口滇紅茶,吸一支飛馬牌香菸,稍息一會,精力恢復了,接著盤腿搓繩。爺爺搓的稻柴繩似流水線上下來的,一氣呵成,粗細均勻,看不到柴與柴之間的接頭。搓好的稻柴繩繞成橢圓形,鄉人形象地稱之為繩甏。爺爺繞的繩甏樣子好看,也很結實,我們小孩坐上去也不會垮塌。

日積月累,積攢起的繩甏,高高地掛在小屋的牆壁上,遠看好似一個個別緻的燈籠,成了農家的一道獨特風景。以前鄉間,只要看到哪戶人家正屋裡收拾得清清爽爽,小屋裡農具擺放得端端正正、牆壁上繩甏掛得整整齊齊,就大致能判斷出這是勤儉殷實之家。

這個崇明童年記憶,你還記得嗎?

我曾跟著爺爺學搓繩。都說萬事開頭難,搓繩先要起好頭,將兩股稻柴夾在兩腿間,像結辮子一樣打成麻花。再把起好頭的稻柴繩一頭坐在屁股底下,一頭拿在手裡,不斷續上稻柴,一段接著一段地搓下去。雖然我也學爺爺,不時朝手心裡啐唾沫,想用力把稻柴繩搓好,卻終究只學了皮毛,未得要領,我搓的稻柴繩總是粗細不均,毛糙鬆垮,顏值不行,牢固度也不足。爺爺總是鼓勵我說,慢慢來,只要掌握節奏,就會熟能生巧。然而我到底也沒能繼承好爺爺的手藝。到了我兒子這一代,甚至沒聽到過,也沒見到過搓繩,搓繩這項農家傳統手藝快要失傳了。

隨著尼龍繩、塑膠帶等的出現,稻柴繩完成了使命,退出了歷史舞臺,如今即使在鄉間也很少見得到、用得上稻柴繩了。然而鄉人就地取材搓繩的生活智慧以及稻柴繩自然降解生態環保的優點卻並不過時,依然值得傳承。

撰稿:張勤

編輯:毋曉菲

上觀號作者:上海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