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姥姥的田》:黑土地上姥姥的勞作舞曲

一頂草帽,映襯出姥姥的辛勤耕耘,陽光的暖意和額頭的汗水在“她們”與姥姥的對話中淌入心田;一捧稻穀,訴說著田野間飛舞的秋日金黃,飽滿的稻子也是“她們”對姥姥的回饋。春夏秋冬,秧苗由青到黃,姥姥的人生百轉也對映在“她們”的生長之中。在那黑土一方,姥姥的歌謠久久迴盪,在春風的輕拂下“她們”彷彿又回到姥姥的懷抱。

在“青春心向黨 奮進新徵程”首屆東北三省一區教育系統文藝匯演的舞臺上,由長春人文學院創作推出的原創東北秧歌女子群舞《姥姥的田》,憑藉生動有趣的表演和獨特的創作視角受到觀眾的一致好評。

《姥姥的田》:黑土地上姥姥的勞作舞曲

《姥姥的田》由中國舞蹈家協會顧問、吉林省文聯副主席、吉林省舞蹈家協會主席王小燕,長春人文學院音樂舞蹈戲劇學院舞蹈系主任、教育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東北秧歌)傳承基地主任張萬勵,以及青年編導王藝盟共同創作。這一作品緊扣現實主義農村題材,以東北地區傳統“袖頭秧歌”為素材,聚焦新時代鄉村振興這一時代主題。舞蹈以“姥姥”與“秧苗”牽絆的一生的敘事性展開,透過主要人物“姥姥”和擬人化“秧苗”的形象塑造,描繪了東北田間的生動場景,也展現了當代大學生積極參與鄉村振興的願景,見微知著地呈現出黑土地上勞動人民的群體圖景,對於人與自然“哺育”“反哺”的和諧相生、勤勞奉獻的勞動精神,以及中華農耕文明“黑土文化”中的廣大人民所共有的精神情感和人性進行關照和傳達。

作品從稻穀的主觀視角看待“姥姥”勞作的一生,以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創作手法,借稻穀生長迴圈的規律詮釋姥姥的成長過程,也將親情寄託在“她們”與姥姥之間,以此塑造出東北乃至中華大地上農耕文化中人民群眾的典型形象。在韻散兼具、層層鋪墊的詩性表達下,作品將“姥姥”的一生進行片段式鋪陳與“蒙太奇”式的銜接,在人物形象剪影的展現中體物寫志,書寫出黑土地上的生命篇章。

《姥姥的田》:黑土地上姥姥的勞作舞曲

由於作品需要年輕演員飾演“姥姥”,因此對於演員要求極為嚴格。演員透過前期模仿觀察老年人的行為舉止,向專業老師學習,力求在演出中呈現出兼具真實與美感的表演。飾演“稻穀”的演員們同樣具有挑戰性,學習表演植物的習性與狀態。透過不間斷的排練與 “姥姥”配合逐漸默契,最終呈現出趣味橫生又具有舞臺張力的絕佳演出。

本次文藝匯演由遼寧省教育廳、吉林省教育廳、黑龍江省教育廳和內蒙古自治區教育廳聯合主辦,瀋陽音樂學院承辦,將在10月4日晚東北“三省一區”衛視及網路平臺同觀眾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