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鋼搬遷,說了半個世紀的“雙城故事”到了收尾的時候?

不久前,有一組梅山老照片刷屏,很多老梅鋼人看了淚流滿面。照片作者是在梅鋼生活和工作了 25 年的詹女士,回上海後,這些年間她又來過梅鋼五六次,來的時候都要拍一些照片,“ 那是我們的青春記憶。”

梅鋼搬遷,說了半個世紀的“雙城故事”到了收尾的時候?

△梅山老照片

梅山地處南京西南角,因為地下蘊藏鐵礦,一直作為上海的鋼鐵原料基地,1998 年梅鋼成為寶鋼集團子公司。很長一段時間裡,梅山被稱為 “ 小上海 ”,工資掛靠上海,約是南京的兩倍,福利條件也好,“ 官方語言 ” 是上海話。梅鋼在半個世紀的發展過程中,經過多次變遷,有太多的記憶。

梅鋼搬遷,說了半個世紀的“雙城故事”到了收尾的時候?

2018 年末,寶鋼股份釋出公告:根據江蘇省及南京市沿江鋼鐵產業轉型升級與佈局調整規劃,研究制訂梅鋼區域產業轉移和新基地建設方案。很多人將此解讀為 “ 梅鋼要走了 ”,其實並不是這樣。記者近日瞭解到,梅鋼公司遷出南京的是鋼鐵冶煉產能,公司其他部分還在原有區域內,並將佈局新興產業,因此不能簡單地說 “ 梅鋼要走了 ”。

如今的梅鋼,是什麼模樣?在那裡留下輝煌歲月的梅鋼人,他們都去了哪裡?

有人從上海來回上海去

有人從上海來成為南京人

南京的這個冬天並無濃重的寒意。12 月 10 日,記者來到梅鋼生活區。還有 20 天,王阿姨就要離開梅山回上海去了,先生 4 年後從梅鋼退休,也要回去。家裡的老人和孩子如今都已在上海定居。透過公司的一項購房政策,她身邊的朋友幾乎都在上個世紀末在上海買了房,將戶口落下,如今在梅鋼的上海同事已經不多。

王阿姨住在上怡新村的一棟樓房裡,五樓的屋子快收拾空了,要帶走的行李已經分批打包。40 年前,她隨父母來到梅鋼,也是這樣打包行李的。

梅鋼搬遷,說了半個世紀的“雙城故事”到了收尾的時候?

類似的記憶是王阿姨那代梅鋼人共同擁有的。今年 58 歲的陳新,還有 20 個月將從梅鋼退休,這意味著他和愛人在梅山的生活進入倒計時,之後他們也要回到上海。1980 年,18 歲的他來到梅山,父親是第一批來梅山工作的行政人員,全家先後跟著搬遷到這裡。陳新回憶說:“ 我一直生活在礦區,讀的是梅山二中,然後進礦,在選礦廠從最基礎的操作工幹起。” 這一呆就是 40 年。

與多數要葉落歸根的上海人不同,周發奎老人打算將南京作為 “ 最後的歸宿 ”。老伴年初去世,為她準備墓地時,周發奎也給自己備好了。周發奎是老上海人,出生於 1941 年,最先在上海市基礎工程有限公司工作,1970 年隨公司來梅山,當時在修建部工作,參與諸如打樁等基礎工程設施建設。他 1998 年退休,又返聘 3 年。一晃來南京快半個世紀了,兒子和女兒都已在南京成家立業。

梅鋼搬遷,說了半個世紀的“雙城故事”到了收尾的時候?

秦女士是重慶人,生於 1940 年,1972 年工作調動到梅山,一兒一女都在梅山工作,自己也有上海戶口,但不願回上海。“ 我習慣在梅山了,上海不方便。” 已經很少有上海人留在梅鋼,留在這裡的人如果要去上海,也多會選擇坐高鐵,快且便宜。從梅山開往上海的班車,曾經每天都有兩三趟,現在一週僅有四趟。兩處候車點還在,但等車的人在變少。

學校、醫院、電影院一個都不少

國營大廠的標配令南京人羨慕不已

梅鋼分為兩個部分,一個是西善橋的礦部,負責挖掘和細分原材料,另外一個是板橋的公司,負責把鐵礦煉成鋼鐵。兩地隔了十多公里,其間由寧蕪公路和寧蕪鐵路相連,內部的小火車負責將礦部的礦石運送到板橋那邊去。

梅鋼搬遷,說了半個世紀的“雙城故事”到了收尾的時候?

△梅山生活區老照片

兩處有許多共同點,比如,生活設施配套齊全,都是國營大廠的標配,學校、醫院、商業網點等生活福利設施和電影院等娛樂場所,一應俱全,廠區與生活區組成了十分鐘生活圈。這個生活圈,是令南京城裡的人都非常羨慕的。

上個世紀末,王阿姨的表姐在市區的一家醫院上班,但是工資水平大概只有梅山醫院的一半,福利待遇也相差很多,曾一度想從城裡調到梅山來工作。

梅鋼搬遷,說了半個世紀的“雙城故事”到了收尾的時候?

梅鋼搬遷,說了半個世紀的“雙城故事”到了收尾的時候?

除了從上海來的職工,梅鋼的職工還有很重要的一個來源,就是梅山本地人。土地被徵收建廠後,這部分居民多選擇進廠工作。1983 年出生的小徐就是這樣,因為父輩是早年進廠的職工,他也從梅山人變成了梅鋼人。

梅鋼搬遷,說了半個世紀的“雙城故事”到了收尾的時候?

在小徐看來,這種變化也將他的部分命運改寫了,不但物質條件有了很大改善,接觸到的世界也不一樣了。他讀書時班上有一半左右上海戶口的同學,考試名額也歸入上海,當時使用的教材也是滬教版的。這個政策在當時被江蘇考生所羨慕。不過,在 2008 年之後出生的梅鋼孩子,已經統一使用蘇教版的教材,也不能再參加上海地區的考試。

年輕一代

期待一個更好的梅鋼

“ 那是我們的青春記憶。” 曾經在梅鋼生活和工作了 25 年的詹女士拍攝的照片引發了老梅鋼人的集體回憶。這些記憶屬於梅鋼人,那些興盛和幸福,也是由一代代開拓者奮鬥出來的。

梅鋼搬遷,說了半個世紀的“雙城故事”到了收尾的時候?

△梅山電廠老照片

陳新的父親是第一批來到梅山的,“ 他們住的是‘蘆蓆棚’,就是蘆葦曬乾以後,稈子壓扁了做成席子成了屋頂,然後搭成一個個棚,鋪上塑膠佈防雨,當作屋子住。” 周發奎老人也清楚地記得,“1970 年 8 月,梅山第一號高爐勝利出鐵,一年就搶出了梅山鐵。”

梅鋼搬遷,說了半個世紀的“雙城故事”到了收尾的時候?

△梅鋼廠區老照片

陳新說,西善橋礦區這幾年人越來越少,鼎盛的時候曾有上萬人,現在只剩 2000 人左右,主要就是採礦和選礦。而梅鋼生活區已經屬地化,過去那堵看不見的 “ 牆 ”,被時代不動聲色地予以拆除,梅鋼所在地成為一個與牆外世界無異的普通存在。

因為房價相對低一些,很多人在這裡購置了剛需用房,他們就近在梅鋼工作,或者花費較長的通勤時間去城裡上班。原先,梅鋼的房產交易是自成一個體系的,不對外交易。2000 年,王阿姨將居住的兩室一廳賣掉,換成了現在的三室一廳,“ 當時這裡的職工每家只能買一套房。”

梅鋼搬遷,說了半個世紀的“雙城故事”到了收尾的時候?

△運輸部機輛老照片

生活區裡很多存在於老照片裡的老舊建築已經被拆除。居民指著小公園附近的空地告訴記者,電影院原來就在那裡,後來被拆掉了,而那個小公園,曾是所有梅鋼人拍照留念的指定地點。在小公園這邊的梅山一小也已經沒有了,只剩梅山一中。夜幕降臨時,能看到許多穿著梅鋼工作服的父親,帶著穿著校服的孩子往家走去。

梅鋼搬遷,說了半個世紀的“雙城故事”到了收尾的時候?

也有人選擇在附近的板橋新城買房,仍然在梅鋼上班。小徐的表弟小鄭就是其中一個,他的爺爺和父親都在梅鋼工作,他在那裡出生和長大,在上海讀完中專和大專,又回到梅鋼工作,但是已經不住在生活區那一片。

在年輕一代的梅鋼人心裡,儘管已經沒有了那些令人羨慕的福利待遇,但是梅鋼的現在顯然要更好,“ 過去廠裡的大門隨意進出,很不安全。現在管理得特別好,需要刷門禁卡進出,更安全。”

梅鋼搬遷,說了半個世紀的“雙城故事”到了收尾的時候?

小鄭很享受現在的生活。梅鋼搬遷的事,他大概也是知道的,但是對於他們這一代人來說,已經沒有那種懷舊的情結,換工作也不再是一件那麼大的事。他和同事甚至在期待,新的產業規劃出來,會有一個更好的 “ 梅鋼 ”。

而小徐兜兜轉轉也回到了長大的地方工作,他正在運營一個區域公眾號。雖然通勤時間很長,但是小徐堅持每天花兩個小時,從城中央的家裡趕去城南的辦公室。

一個新的時代,已經慢慢拉開帷幕

(內容來源/現代快報 編輯/張豔娟 江北新區融媒體中心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