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把“戚小二”刻上犁範,這是唐朝人的商標防偽嗎?

文|張桂菊

文物|把“戚小二”刻上犁範,這是唐朝人的商標防偽嗎?

面對這個唐代銅犁範,一股歷史的氣息,一股新翻泥土的清香味道撲面而來。

“杈耙掃帚揚場掀,碌碡簸箕使牛鞭;篩子抬筐麻袋囤,膠輪條筐和車襻……鋤鐮鍁钁樣樣有,各種農具要健全。”

這是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上小學時老師要求我們背誦的農謠。

當時背得透溜,今天已經說不全了。裡面提到的各種農具雖然基本認識,有的卻只遠觀過,甚至沒能實現摸一摸的願望。

耕犁是農業生產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墾耕工具。

耕犁的出現,為大面積開墾荒地,解放生產力創造了條件,並且為我國古代犁耕農業奠定了基礎,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我國的耕犁是源於本土的,依次經歷了石(木)器、銅器和鐵器的發展過程。

犁的始祖是耒耜,傳說神農時代就已有了,《易經·繫辭》即有“斫木為耜,揉木為耒”,可見耒耜全部都是木質的。

山西聞喜汀店仰韶文化遺址和吉林長春新立城新石器時代遺址都出土過石質舌狀犁形器。

長江下游流域介於馬家淇文化與良渚文化之間的秘澤中層遺址及良渚文化遺址和黃河流域的龍山文化等遺址出土過雙刃三角形石犁。

江浙地區新石器時代晚期的良渚文化等遺址、黃河流域屬於龍山文化早期的山西襄汾陶寺遺址、曲沃方城遺址等發現了較多單刃三角形石犁。

文物|把“戚小二”刻上犁範,這是唐朝人的商標防偽嗎?

採鐵冶鑄始於春秋,所以鐵犁也最早出現在春秋戰國時期。

河北易縣燕下都遺址和河南輝縣都出土過戰國時期的鐵犁鏵。

鐵犁鏵的發明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它標誌著人類社會發展的新時期,也標誌著人類改造自然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到漢代,農具鐵犁已有犁壁,能起翻土和碎土的作用。

唐朝開元年間發明並推廣了曲轅犁,曲轅犁的應用和推廣,大大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和耕地的質量,是我國古代精耕細作農業的擴充套件時期。

曲轅犁的發明,在中國傳統農具史上掀開了新的一頁,它標誌著中國耕犁的發展進入成熟階段,促進了農業生產飛速發展,創造出豐富的物質財富,孕育出了發達的唐代文明。

當時農業生產的高漲積極性從出土的唐代文物上可略見一斑,這種文物就是製作犁具的模子——犁範。

1969年在沂南縣獨樹附近的後葛莊,就出土了多個不同規格的唐代銅質犁範,現收藏在沂南縣博物館中。

其中一件是“唐戚小二犁範”,屬於國家二級文物,長40。5釐米、厚16。4釐米、寬28釐米、重9。42千克,是冶鐵鑄造犁具的模子,上面有銘文“戚小二”字樣。

從漢代出現犁範開始,犁的製作技術上了一個新臺階。

先人們已經解決了一個大問題,那就是高溫鐵汁注入後,不和範具冷凝到一起。

我們知道,鐵的熔點高於銅的熔點,按說銅犁範能澆鑄出鐵犁是有相當難度的。

要做到這一點,範具中矽含量必須在1。25-1。75之間。

掌握併成熟運用這種技術,這是中國冶鑄史上的一大奇蹟。

仔細觀察這件唐代銅質犁範,可以看出,它由兩部分構成,為合範。

文物|把“戚小二”刻上犁範,這是唐朝人的商標防偽嗎?

上範形若銅鏵,前端呈三角形,尾部中間凹闕,並向上隆起,當系鑄成犁鏵後,安置犁頭的銎孔。

下範通體平直,尾部內側有淺而窄的橫向凹闕,凹闕中間有個小凸起。

上下兩範外側各有對稱兩鼻。銘文“戚小二”在下範尾部內左側,一筆一畫很清晰。

我覺得,若說銘文為楷體,“戚”字並不規範,在這個半包圍的字裡面,“戈”部左側應是個上下結構,上邊“上”下邊“小”。

犁範銘文“戚”字“戈”部左側由三部分組成,上邊豎心,中間一橫,橫下“小”字。

“戈”部右上角並沒有一個此字該有的點。

這位“戚小二”想必是犁範的主人,不知道把銘文寫成這樣是因為識字不多還是為了防偽。

但是由此可以推斷當時犁具的需求量一定是不小的,鑄犁行業很紅火,“戚小二”店裡的犁很暢銷,也許出現了惡意競爭的局面,於是產生了加上商標以防假冒的需要。

以這樣不起眼的名字作為品牌叫響,一定是靠產品質量和主人人品,眾口皆碑成名牌,就像“王麻子菜刀”“麻婆豆腐”等。

犁具需求量大增意味著土地開墾量大增,農業生產快速發展,社會物質財富豐足。

有了這些條件,才有了經濟強盛的唐代。

不過“江山不管興亡事”,到元代政治家張養浩嘆出“興,百姓苦;亡,百姓苦”也才過了幾百年而已,卻早已不是李家天下了。

這個唐代犁範還在博物館裡靜靜地躺著,無言地向人們訴說著過往的一切。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尋微信小程式“齊魯壹點”,全省600位記者線上等你來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