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蓮英留給後代100多億財產,為何28年後子孫連買棺材的錢都沒有

李蓮英留給後代100多億財產,為何28年後子孫連買棺材的錢都沒有

1911年,大太監李蓮英去世。他大約留給後人100多億的財產。其中包括,2300多萬兩白銀和無數家產。可是,28年後,他的子侄李福望,因無錢看病,死在他鄉,連買棺材的錢都沒有,屍骨無存。

李蓮英留給後代100多億財產,為何28年後子孫連買棺材的錢都沒有

李蓮英,慈禧時期權傾朝野的大太監,自稱“九千歲”,

一人之上

萬人之下

,貴敵王侯,富甲天下。

他仗著慈禧的寵愛,打著慈禧的旗號,賣官鬻爵,私收賄賂,短時間裡便在京城和家鄉購買多處房產,建造多處豪華宅院,成為有名的闊太監。

李蓮英生前,辦了兩件大事。

其一:給自己建造“雞蛋墳墓”;其二:為母親舉辦豪華葬禮。

為顯示自己的功成名就,李蓮英把自己的墳墓建在了鄭和的墓地之後。這樣就可以與鄭和齊名。

他修墳墓的時候,把方圓百里的雞蛋全都買來了,而且只要雞蛋清,然後和糯米汁、石灰一起製成一種粘合劑,相當於現在的鋼筋混凝土,只為讓自己的墳墓更加堅硬。

當初朱元璋建造南京城城牆時曾用過這種粘合劑,可見李蓮英當時多麼富豪!

同時,為了保護墳墓以後不被偷盜,還專門在墳前挖了一條河,在河裡佈置了好多機關,不讓小偷過河。

李蓮英留給後代100多億財產,為何28年後子孫連買棺材的錢都沒有

李蓮英建這座墳一共花了上百萬,僱用了數千人,真可謂工程巨大。

對母親的葬禮,李蓮英更是“揮金如土”!

雖說不是國葬,場面卻勝似國葬!

為使葬禮按序展開,李蓮英請了20多個總負責人,並告訴他們,本著5000萬的花銷辦,如果不夠,大不了再添5000萬。

有趣的是,負責人竟然不知道怎麼花這筆錢。因為當時一個老百姓家一年也只能攢下1000塊錢。

葬禮進行了35天,一天3次宴席,一次至少50桌酒席。

門外兩側埋了8口大缸,缸內的肉總是滿的,白酒總是放著十幾缸。方圓十幾裡的鄉鄰隨時可以拿回家中去吃。

一位參加這個儀式的老人回憶,當初他往家裡足足運了兩缸酒。

到了下葬這一天,僅抬棺的槓夫就有160名,送葬隊伍浩浩蕩蕩,蜿蜒長達八、九公里。

為了使靈車平穩行駛,還曾僱了50人,提前30天,對通往墓地的路面進行修整。袁世凱派出300匹對子馬,提前3天到達墓地,放崗警戒。

葬禮完畢後,當李蓮英看到家家戶戶,都因為此次葬禮,存了一大布袋饅頭和一兩缸白酒後,心裡非常高興。

他覺得不僅給母親辦了一場體面的葬禮,也為鄉鄰做了些好事。

李蓮英雖然大出風頭,滿足了自己的虛榮心,可這種鋪張浪費的行為,卻為子孫樹立了不好的榜樣,以至於他們都養成了肆意揮霍的習慣。

李蓮英在臨死之前,將名下財產分給自己的嗣子、侄子。他的4個嗣子各分白銀40萬兩,珠寶若干;2個繼女各分白銀17萬兩;餘下的侄兒們也各分到白銀20萬兩。

除此之外,他把分佈各處的房產,都給族人分了去。併為李家“置”下了豐厚的家業家產,包括商號、當鋪、股票。

李蓮英留給後代100多億財產,為何28年後子孫連買棺材的錢都沒有

錢財再多,也經不起後代人的揮霍。尤其是李福望,李蓮英侄輩中揮霍浪費的典型。

李福望是李蓮英四弟李升泰的三子,能說會道,頗受李蓮英寵愛。當莊園裡的生活達不到李福望所需求的歡樂時,就長期住在天津的妓花院裡。

他經常把全衚衕的妓花院包場下來。半個月就能花3000萬。

李蓮英對他一擲千金的做法從來不管不問,還會非常高興地稱讚他會花錢,經常讓人拉一馬車一馬車的銀子送到他家。

李蓮英認為,會花錢才會賺錢。可是,他並沒有教會後人們如何賺錢。

自此,李福望成天不是花天酒地,就是去賭館賭錢。

為了好玩,他和袁世凱的長子袁克定打賭,看誰頂會花錢,頂敢花錢。

袁克定在氣勢上就輸給了他,既沒膽量,也沒那麼多錢。

李福望成了赫赫有名的“散財童子”,整天過著逍遙自在,揮金如土的生活。

他一天的飯費高達4萬塊,而慈禧太后才花1200多。

在他眼裡,伯父李蓮英的錢,始終都花不完。

李蓮英去世後,李福望藉著與袁世凱的關係,繼續風光無限。

可到了1935年,李福望終於將自己在天津的銀子花光了,名下的1000畝田地也賣光了。

他很快變賣金銀珠寶,股票,商號,連一個鼻菸壺也不剩。

到了1939年,李福望的日子更加貧困交加,難以為繼,因為沒錢看病,死在天津他的一個日本朋友開的“王二弟兄藥房”裡。

而他的子孫也把錢財揮霍完了,連將他的屍體運回家鄉的錢都沒有,到末了,竟屍骨無存,不能落葉歸根。

李蓮英走後留下萬貫家財,但沒有想到世事變遷,自己好生疼愛的侄子,末了竟連下葬的錢都沒有,屍骨都不知去了哪裡。

可見,給子孫留下頂好的,不是大把的錢,而是安身立命的本事。

這樣,也不至於,李蓮英一死,李家就失去了經濟來源。

如果當初李蓮英告誡後輩們要謹慎持家,也不至於後來的財源枯竭。

李福望落得這樣的結局,也是歷史的必然。

朱熹說:“不勤則寡入,不儉則妄費。”

意思是,一個家庭如果沒有勤勞奮鬥的家風,就無法積累發展,子孫如果不知道儉樸過日子,總是鋪張浪費,很容易導致家庭的衰敗。

看來,創業不可不勤,居家不可不儉。

你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