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癮少年”是缺愛,還是自我墮落?

網癮少年,一種另類名詞;一旦被人戴上“網癮少年的帽子”就代表著和其他孩子不一樣。因為沉迷於網路世界,迷戀於網路遊戲,以至於學業荒廢,或者乾脆放棄學業;也因此成了在其他人眼中與世界格格不入的異類。很久之前,就曾經想過一個問題,“網癮少年”到底是缺愛導致的成果,還是自我墮落結成的果子?不得不承認的是,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網癮少年”是缺愛,還是自我墮落?

在進入青春期後,孩子在各方面都有了質的變化,例如身體發育,認知思維,思想等。隨著對外界的探索和自我體系的建立,也會在心理上出現很多的需求。包括:自我獨立,外界的尊重,外界的認同,歸屬感的需求,親密感的需求,自我成就感的需求等。

如果,我們能夠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就會發現那些所謂的“網癮少年”,大多是在與現實生活中的不如意對抗失敗後才逃進了網路世界的夢境中。每位“網癮少年”的背後,都各自有著不一樣的故事,這些故事不只與網路有關,同樣也有父母的疏遠,有學校的壓力,也有老師對他們的偏見,也有社會的無奈。

這些另類孩子如同鏡子一樣,從他們的故事裡折射出家庭教育環境的不足,沉迷於手機遊戲看上去是手機問題,但隱藏的是父母的陪伴不足。很多孩子在12歲後的叛逆期出現狀況,大部分是因為在6歲前沒有形成良好習慣。有調查顯示:95%的網癮少年是網路遊戲成癮,而網癮的形成多與家庭教育欠妥、家長陪伴不夠有關,其中“93%的網癮少年缺少父愛”。不和諧家庭網癮少年多,單親家庭的孩子“網癮”檢出率為5。88%,雙親家庭孩子“網癮”發生率僅為3。90%;而在雙親家庭中,父母經常吵架的家庭“網癮”的發生率為8。25%,明顯高於父母不經常吵架的家庭。總的來說就是孩子成為“網癮少年”不一定完全是孩子的錯,他們也是受害者。

“網癮少年”是缺愛,還是自我墮落?

話說到這裡,可能還是有人覺得,這群只知道玩遊戲的孩子,就是自己不願上進、自我墮落;有這種想法的人還會貶低、指責、否定他們。如果家人也懷有類似的想法,就會一有不順眼指責、打罵孩子,嚴重點的會做出傷害雙方親密關係的事情。現代醫學研究表明,成癮是種精神障礙,而非道德問題,它的性質和抑鬱症一樣,成癮是心理生病。是行為出現問題,不是人出現問題。

同理,可能有很多人覺得只有透過嚴厲的懲罰才能將網癮戒掉。大部分有這種想法的人,幾乎都會對家裡的“網癮少年”使用高壓手段,像是斷網、沒收手機等。這裡我想說的是,癮會發生的原因,幾乎都與他們在現實生活中缺乏親密關係有關。例如:孩子和父母間的親子關係不好,孩子在家裡沒能得到足夠溫暖和關愛等,孩子就會利用網路來補償在現實中缺愛的那部分。父母在嚴厲懲罰後,往往會將孩子推向更孤立、無助的境地。

“網癮少年”是缺愛,還是自我墮落?

要讓“網癮少年”擺脫網癮,並沒有具體的方式,也沒有萬能的方法;但不可否認的是,理解和尊重,溫和而堅定,讓孩子感到自己是被愛的,是最靠譜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