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話安史終章——天地同悲:亂世之下的百姓悲歌

安史之亂8年烽煙,究竟給百姓造成多麼深重的災難,我們很難從史書中切身感受到,但那些驚天地泣鬼神的詩作,恰恰串聯演繹了戰亂中百姓的悲歌,正如歐陽修所說:“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天寶十四年(755年),安祿山在范陽悍然發動叛亂,霎那間,“

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九重城闕煙塵生,千乘萬騎西南行。

”(白居易《長恨歌》)

白居易雖晚生於安史之亂爆發後17年,但他的懷古,真實寫照了叛亂把盛世大唐拖入了血流成河、屍骸遍野的拉鋸戰中,

戰多年的唐朝兵將,哪裡打得過北方胡虜的鐵騎?

十話安史終章——天地同悲:亂世之下的百姓悲歌

生逢安史之亂的唐朝詩人中,最先遭到傷害的是“七絕聖手”王昌齡。戰亂爆發前,王昌齡雖然幾經宦海沉浮,卻也初心不改。

青年時期的王昌齡遊歷到玉門,寫下“

秦時明月漢時,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不教胡馬度陰山

”(《出塞》),側面反映出唐玄宗晚年既得文治、又貪邊功,致使邊塞戰爭不斷,但所用之將皆為庸人,難以抵禦胡虜侵犯,而最悲慘的卻是長期征戰沙場計程車兵。

安史之亂爆發後,年近花甲的王昌齡輾轉歸鄉,途經亳州時被刺史閭丘曉殘忍殺害。閭丘曉傲慢自負,宰相張鎬命他出兵解救宋州,他卻擔心戰敗禍及自身,按兵不動,致使宋州陷落。張鎬以貽誤軍機之罪處決他時,他楚楚可憐得可恨,聲言家有老母祈求生路,張鎬痛罵說:“王昌齡之親,欲與誰養?”

十話安史終章——天地同悲:亂世之下的百姓悲歌

當王昌齡被貶湘西時,李白遙寄“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

”(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的同情。可他怎麼也想不到,人世間的苦難何止於此。

山雨欲來時,李白決定南下避難,尚有“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的(李白《望廬山瀑布》)的閒情雅緻。可惜好友王昌齡選擇北上,不久竟被貪生怕死的朝廷命官冤殺,這一別竟成了永遠。

正因朝廷的腐朽,安祿山輕取河北,很快攻陷洛陽,衝破潼關,佔領長安。連老皇帝都放棄一切,急於奔命到成都,又何況萬千普通生靈呢?

詩聖杜甫也只是這芸芸眾生中的一員,他京漂十載考公不成,生活窮困潦倒,戰火一起,他也只能搬家避難。他聽說馬嵬坡兵變後,太子李亨即位稱帝,舉起平叛的大旗,他仍然胸懷報國之心,隨即投奔靈武,卻不幸被叛軍所俘,和王維一樣被嚴加看管。

聽說北庭節度使李嗣業平叛大軍路過華州,他又寫下“

奇兵不在眾,萬馬救中原。談笑無河北,心肝奉至尊

”(觀安西兵過赴關中待命二首),希望唐軍能夠匡扶社稷、收復河北。

然而,一生都在憂國憂民的杜甫,哪怕拼盡全力獻安邦定國之策,卻都只是自說自唱,當局無人理睬。他歷經劫難逃脫囚牢,直奔唐肅宗李亨,授左拾遺,還沒真正發揮自己的才智,就因小事被貶。

十話安史終章——天地同悲:亂世之下的百姓悲歌

他走過新安,只見“

肥男有母送,瘦男獨伶俜。白水暮東流,青山猶哭聲

”(《新安吏》)。

他走到石壕,遇到官府在夜裡強行徵兵,老頭子翻牆躲避,老太太出門應答。差役盛氣凌人地嘶吼,老太太抽泣不止,她說她三個兒子都被抓去打仗了,“

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

”(《石壕吏》),一個兒子來信說其他兩個兒子剛剛戰死了,活著的人可以苟且偷生,但死去的人就再也無法復生了,家中已無人,唯有尚在吃奶的孫子,我雖然年老體弱,但可以跟你去軍營,為士兵們準備早餐……

他走到潼關,只見“

士卒何草草,築城潼關道

”(《潼關吏》),士兵們修築城牆勞苦艱辛,官吏得意得說,這些防禦工事即便飛鳥也無法逾越。而事實上,老皇帝聽信讒言,出於猜忌逼迫哥舒翰主動出戰,昔日慘狀仍叫人心疼……

十話安史終章——天地同悲:亂世之下的百姓悲歌

老皇帝唐玄宗不甘心太子異地登基稱帝,把永王李璘封為四道節度使。李璘雄心勃勃,欲從水路包抄叛軍,為了吸引人才、鼓足士氣,他屈尊“三顧茅廬”請來隱居廬山的李白。誰料,李亨與李璘不一致對外,反而相互爭權,李白這一下山,竟揹負參與謀反的罪名含冤入獄。

幸好叛軍內亂,安慶緒將他父親安祿山暗殺,給平叛帶來一絲喜訊,李白趕上天下大赦,竟“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早發白帝城》),那種重見天日的悲喜躍然紙上,又恰恰映襯了朝廷內部爭鬥拖累平叛大計,普羅大眾在亂世洪流之中是多麼的身不由己。

十話安史終章——天地同悲:亂世之下的百姓悲歌

平叛不

,戰亂不止,杜甫更無出路,只能走唐玄宗走過的路,到天府之國避難。獨在異鄉為異客,他連個遮風避雨的房子都沒有,只能投靠親友,寄人籬下,直到第二年才在成都西郊浣花溪畔勉強搭了個簡陋不堪的茅草屋,即便落難至此,他仍嘆息“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十話安史終章——天地同悲:亂世之下的百姓悲歌

763年,杜甫聽聞郭子儀和李光弼聯合攻破叛軍,逼得窮途末路的史朝義自縊而死,結束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亂時,他又驚又喜,脫口吟唱出“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得知山河修復,杜甫恨不得白首放歌。

正是這些生逢亂世的唐朝詩人,讓我們看到了安史之亂背後,皇帝的昏庸,朝廷的昏暗,山河的破碎,社會的瘡痍。

他們用墨筆書寫著水深火熱的苦難,也用墨筆寄託著河清海晏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