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闖關東?始於何時?走什麼路?最遠到了哪裡?

打從關裡來的人,捻著那土黑油油的,這是當年劉白羽在東北下鄉時大約是50年代,寫過的文字。這個關裡,從明代開始的300年的時間裡,一直指的是山海關以南的地區,相對的,山海關以北以東,現在的東北三省都稱關外(在明朝之前,函谷關往東為關外)。

關東來源於明代之後的稱呼,指山海關以東以北,包括現在的海參崴。所以,闖關東是關裡的人往關外闖,這個關裡大概指代黃河下游地區,就是河北,河南,山東,闖代表著前路未卜,為什麼闖?是為了找一塊能在地裡種出糧食的土地來,養活自己。

為什麼闖關東?

這個背景大概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簡要敘述一下

最初往關東去的流風始於明

。明依山據海設山海關,發動關內人開耕遼東,走的就是現在京哈高速走的這條線,從從山海關到錦州的遼西走廊,一直到明清征戰荒廢。

為什麼闖關東?始於何時?走什麼路?最遠到了哪裡?

第二個階段是清軍入關後

,遼東一帶本來富庶但荒廢了,便延續明的政策,發了一條令開墾遼東,其實是延續明的政策,當時的政策是鼓勵招商引人,但這個政策也不過頒佈了20年,就廢止了。清與元差不多,一開始的想法也一樣,想賭一把,沒想到賭對了,得了偌大個江山,心神不定,便一直想保有龍興之地,以便將來被趕走時繼續遊牧去,所以將山海關一鎖,不許中原農耕文明影響到關外去,已經去的也趕回來,還有一些流民發到了黑龍江牡丹江,雞西往東往北地區。清朝這個閉關鎖自己的政策一直延續了200年左右,在這期間,旗人慕中原之華,紛紛南下,學著提籠架鳥,涮羊肉的水要從哪來,羊肉要涮幾下,芝麻燒餅要分幾層,吃豆汁前要用六安瓜片漱口,看戲捧角怎麼叫好,總之旗人入關後,只有一個字,講究(什麼時候講究些沒用的,成為模仿之風,都要警惕),不僅廢馳了武備,也廢棄了那邊白山黑水間的土地。這一下子,關東封閉200多年。

為什麼闖關東?始於何時?走什麼路?最遠到了哪裡?

闖關東博物館

第三個階段,就是200年後,大約18世紀末到19初

,沙俄窺伺,屢犯邊庭,而東北龍興之地人少地稀,兵員又少,此時,清朝才重揀起順治帝的招關內拓關外之邊的做法,此時已經是咸豐年間了,清朝已經走下坡路了,再加上1840年,歷經咸豐,道光兩朝的黃河大水患,清政府財政空虛,官員腐敗,無力抗洪,致使了著名的第六次黃河大改道,淹沒了黃河下游大片良田,使得直隸(河北),山東600多萬人流離失所,糧食絕收,餓殍遍野,數百里方圓,均成不毛。

所以,當時許多的勇民(先闖關東的都是不怎麼安份守已的,後來跟去的都是從先闖的人事蹟中得到了鼓舞)結伴往關東跑,這和美國開發西部一樣,有勇力者有團伴者勝。於是,歷史上最大規模的闖關東從1840年左右便開始了,巔峰時,每年100多萬人闖進關東,關東地區從人口不到100萬暴增到1800萬人。

為什麼闖關東?始於何時?走什麼路?最遠到了哪裡?

為什麼闖關東?

闖關東的人,一腳踩上那黑土地,看著那從腳板縫裡像黑油一樣冒出來的黑土,呼天搶地,這不是土啊,這就是肥啊,於是便打發人,或帶書信往老家山東,或者河北去叫老鄉來,大概是這個樣子,關東那裡啊不用施肥,丟下種子就長,而且到處是地,不用在一畝三分地上刨食,地租還便宜,不願交地租還到處是荒地,打不著糧食時,拿著棒子往河邊一站,幾棒子敲昏一條大馬哈魚就夠一家吃幾天的了,這種鼓動比網路時代更具效應,因為來源單一且可靠,於是老家的人便挈婦將雛,腰纏細軟(這細軟就是種子,他們什麼都可以不帶,唯一不能不帶的就是種子),肩扛背馱,將老家的門一關,義無返顧地上路了,留下的人還在後面叮囑,到了之後,捎個信來。

為什麼闖關東?始於何時?走什麼路?最遠到了哪裡?

山東章丘闖關東朱開山舊宅

這種靠老鄉傳話,一直延續在東北的傳統裡,我在威海乳山時聽從東北迴到老家山東的人講,解放後東北是工業基地,也缺人,讓山東老鄉帶話回去,坐火車過去一到地,就發一袋子熱乎饅頭,火車站有大豆腐,有醬,一人再發一袋100斤的大米,這些人下了火車就進廠,或者林場,招他們來的人都升職了(清初的政策是給知縣當)。改革開放後,東北人往珠三角,旅遊島後往海南,一拔拔地,一個帶一個,都是因襲了這種傳統。

農民如果有一口吃的,都不會離開土地,可是土地沒有了,便只有去找新的土地用來耕種,為了種出一口糧食來養活一家老小,所以,他們便想起了那個並不遙遠的傳說,山海關以東那片據說流著黑油的土地,關東!所以,闖關東的人最初動力很樸素,就是為了吃!沒有耕種的土地了,只有背井離鄉,到關東去開荒拓土。那麼,闖關東的路線是怎麼樣的呢?我們以山東為例,因為最為典型。

為什麼闖關東?始於何時?走什麼路?最遠到了哪裡?

山東章丘朱家峪闖關東拍攝地

闖關東的路線?最遠闖到哪裡?

闖關東的水路與陸路

現在有一條黃金水道,就是從煙臺芝罘到大連旅順(明收遼東,一路風順,故稱旅順,現在是大連的一個區,現在去大連旅遊,在旅順還有闖關東民俗村),以前闖關東也是走的這條水道,從煙臺芝罘區(或者現在威海),一村的人,或者結在一起的一幫人,租條船,往北漂過渤海灣,上大連,丹東,或者再往前一點到營口上岸。

為什麼闖關東?始於何時?走什麼路?最遠到了哪裡?

陸路就是走明清開始的遼西走廊,出山海關,進關東。

走水路的從未見過山海關,走陸路的過了山海關,就與走水路的人幾乎重合了,他們一進入關東,只有兩件事,找老鄉!找土地!暫時找不到土地的,便為他人耕種,立下腳以後繼續尋找土地,由於遼東一帶人太多,從關內來的第一站都選擇了遼東,人多了,地少了,地租也貴了,於是,人多的便結起隊來,繼續往吉林,黑龍江去闖,尋找無人耕種的土地,為了尋找一塊能種出吃的養活自己的土地,他們能走多遠走多遠,那麼他們最遠到了哪裡呢?

為什麼闖關東?始於何時?走什麼路?最遠到了哪裡?

為什麼闖關東?始於何時?走什麼路?最遠到了哪裡?

闖關東的人最遠落腳在何處?這要從疆域,耕種條件和歷史記載說起

從理論上說

,東北平原,從大興安嶺這條400毫米等降水線東北分界往東,都可以耕種,而闖關東的人所尋找的就是耕種的土地,所以,理論上,能耕種土地的地方是他們最遠能到達的,但是越往北越不適合耕種,當年有些湖北災民移民黑龍江耕種,因為受不了嚴寒,又都跑回來了。而且,因為中俄不平等條約,黑龍江成了界河,所以,理論上,闖關東的人最遠也就是到到黑龍江的江邊。

從規避戰亂來講

。闖關東的人都是互通訊息的,當時往黑龍江跑,重要的是避開老毛子(當時關東人對沙俄的稱呼)的劫掠,那時沙俄主要入侵地在雅克薩,尼布楚(兩地現屬俄羅斯)和黑河璦琿(現在愛輝),這段歷史我們大家都學過,那是大概在1850年之後,到1860年不平等的璦琿條約簽訂後,海參崴已經被沙俄搶走,所以闖關東的人不會往那邊走,即使有耕種的土地,而且自古以來那邊有鄂倫春人,赫哲人在遊牧。

據歷史記載,1908年的《盛京日報》

(1906年,日俄戰爭由日本人創辦,1944年停刊,盛京即瀋陽,報社總部就在瀋陽)報道,當時山東闖關東最遠記載是到海參崴,伯力,雙城子。這三個地方當時都已經在璦琿條約後割讓給了沙俄,所以,實際上到達的這三個地方是臨近,也就是海參崴左邊,現在琿春河一帶;再往西北綏芬河(明朝建的雙城衛,在清時稱雙城子,也就是現在俄羅斯的烏蘇里斯克);最北到了伯力(現在叫哈巴羅夫斯克),實際是黑瞎子島一帶,現在佳木斯撫遠。

為什麼闖關東?始於何時?走什麼路?最遠到了哪裡?

總之,從陸路,水路,到後來鐵路,闖關東的人帶著種子,帶著農具,帶著家人婦幼,闖過山海關一直往北尋找著能耕種的土地,有中途留下的,有繼續前行的,直到找到一處地廣人稀,匪患少能耕種的土地,以宗親為核心,結而成村,落地生息。那個時候,中俄不平等條約已經割讓了海參崴,伯力,尼布楚,雙城子,所以,闖關東的人不可能越過界限繼續往東往北,一來是過不去,二來那裡也不適合耕種,更不可能到勘察加半島(到現在,那裡也是以畜牧和漁業為主,能種點土豆)。闖關東最北的到達了現在東北的佳木斯撫遠黑瞎子島一帶,最東的到到了瑗春和綏芬河一帶。

為什麼闖關東?始於何時?走什麼路?最遠到了哪裡?

綏芬河口岸

在千里尋找耕種土地的闖關東的征途中,有好漢,有盜匪,有捨己為人,有鬥智鬥勇鬥

,他們在陌生的土地上紮下根立下足,打敗了土匪,打破了天災,在那片土地上播下種子,收穫了糧食,建立了私塾,建立起了村莊,建立了規矩,在原來的遊牧之地建立起了農耕文明,這其中哪怕一個細小的故事都能拍成一部電影,比美國西部大拓荒的電影更波瀾壯闊。只是這樣的歷史在中國那摸起來帶著粗礪感的浩繁歷史長卷中,又太過小了,宏大的讓人豪氣干雲或雄心百結的歷史,在史書上不過是一行字,甚至都不用標點。闖關東的人回憶起來也不過抽袋煙,說聲,不就闖過去了嘛,有啥可說的,文藝的人也許會用雲淡風輕來形容,其實那是中國人在長久的磨難中,從不畏死,不怕艱難,不怨天由人,不坐吃等死,敢於奮鬥的而是一種自然而然的精神,是與生俱來的氣概,所以,從來也沒覺得多麼感人,多麼震撼,多麼難忘,在他們看來,也不過是中國人與天地搏鬥的歷史中的滄海一粟,至於他們了哪裡重要嗎?

毀我塑我 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