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從南京遷到北京,難道真的是為了“天子守國門”嗎?

朱元璋在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年)六月回老家招兵買馬,老朱這一次抽卡,一下就抽到了一張SSR——未來的兵馬大元帥徐達,這一年老朱二十五歲。經過十數年的南征北戰,老朱終於在四十歲統一了天下,定都南京。然而,僅僅三十五年之後,朱元璋的第四子朱棣就在靖難奪位之後決心遷都北京。

朱棣從南京遷到北京,難道真的是為了“天子守國門”嗎?

徐達,不僅是老朱的元帥,同時也是老朱的老鄉

南京古稱金陵,吳、晉、宋、齊、梁、陳六朝皆定都於此,時人一直認為“金陵地形有王者都邑之氣”。再加上經濟發達,作為大明首都並非下策。小朱同志到底為什麼一定要遷都到北京呢?真的是為了“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嗎?

朱元璋與定都遷都的二三事

我們地理學上講人口遷移這部分,一定會講“區位條件”,每個城市都會有自己的區位條件,對人口流動形成推力或者拉力。簡單的以上海為例,上海經濟發達,工作機會多,由此形成了拉力。同時,上海競爭壓力大,環境消費高,由此形成了推力。拉力大推力小,則人口遷入,反之人口遷出。

在分析明朝首都問題,也可以借用這個地理思維去考量。朱元璋時期定都南京,此時南京對於成為首都的推力和拉力分別是什麼?北京的區位條件是什麼?

朱棣從南京遷到北京,難道真的是為了“天子守國門”嗎?

明朝時期的南京十分繁華

其實,當大明走向統一的時候,大致上可以選擇北京、南京、西安、洛陽四地作為首都。但此時的北京,顯然是推力大於拉力。當時北元勢力剛剛被驅逐進北方草原,尚有反撲之餘力,同時也有反撲之決心,大明作為一個草創之國,並不適合在這種外患強烈的地方定都。

何況,北方也並非朱元璋的基本盤,可以說,一旦選擇了北京定都,朱元璋就會面臨內憂外患兩大問題。而定都北京帶來的便利,譬如利於對抗北元殘餘勢力,利於整治北方地區等等。這些便利與困難顯然不成正比,因此北京在朱元璋時期並不適合成為首都。

著名的北京天壇,是永樂時期修建的

西安更不合適,從唐朝開始,曾經作為建都熱門的西安一次都沒做過首都,就是因為隨著時代的發展,關中土地雖然肥沃,但面積不足,難以供養國家首都。唐朝後期時不時的遷都洛陽,就是因為西安糧食短缺。而且,洛陽與西安兩地,由於北方常年的戰亂,其實已經頗為凋敝,明朝初期甚至不得不遷南方之民往北方墾荒。

因此,在朱元璋時期,南京是唯一合適的首都選擇。作為著名的六朝古都,龍盤虎踞,更是朱元璋的龍興之地,風水足夠。況且,朱元璋經營多年,南京正是他最穩固的大後方。朝中的大臣們也不願意放棄繁榮的南京,遷往當時還十分荒涼的北方。於是,在明朝初建的時候,朱元璋經過慎重思考,最終選擇了南京作為首都。

但朱元璋很快就發現了南京作為首都的弊病所在。最關鍵的就是地處東南,不便處理西北軍務,同時也不便朱元璋治理北方的廣大地區。為了解決問題,朱元璋先是搞了一個兩京製出來,在洪武元年八月,朱元璋就下過一道詔書“其以金陵為南京,大梁為北京,朕於春秋往來巡守。”

但是這麼搞比較不太方便,因此朱元璋考慮遷都長安,在1391年,派遣太子朱標巡撫關中,順便考察關中地形,朱標回來後獻上了關中地圖。但隨即病死,朱元璋悲痛萬分,再也沒提過遷都的事。

朱棣與遷都

那麼,在朱棣時期,北京和南京的區位條件,是否發生了改變呢?答案是肯定的。

等到朱棣時代,由於朱棣本人封地就在北方,經略多年,整條北方防線已經堪稱穩固,對北元殘餘勢力形成了幾乎壓倒性的優勢。北元勢力的反撲,已經從明朝初年的心腹之患,轉為癬疥之疾。而明朝在朱元璋時代的治理下,整體國力穩步提升,遷往北京,不僅有利於更快更好地應對北方勢力的威脅,還能更好的統治到廣大的北方地區。

平番得勝圖中的明代騎兵

朱棣這個人,我們現在叫永樂大帝,說好聽點,他是雄才偉略野心勃勃,說不好聽點,他就是好大喜功。總而言之,他決心建立一個偉大的帝國,決心讓自己成為一個偉大的皇帝。而想要建立一個“北窮沙漠,南極溟海,東西抵日出日沒之處,凡舟車可至者,無所不屆”的帝國,待在東南一隅的,是很難做到的。這也是朱棣最終選擇遷都的原因之一。

對於朱棣本人而言,南京的推力是很大的。朱允炆在南方經營日久,在南方是比較得民心的。而朱棣本身也並非正統,得位多少有點不正之嫌。靖難靖難,說白了就是叔叔造自己侄子的反,朱棣對此心知肚明,為了鞏固地位,朱棣對建文朝的臣子進行了比較殘酷的屠殺。

方孝孺石像

譬如硬氣的方孝孺,硬是被誅了十族,對於建文朝的這些忠心耿耿的臣子,朱棣恨不得一網打盡,搞一個“瓜蔓抄”出來,把範圍擴大到了這些人的朋友門生,同時對靖難的功臣大獎特獎。這兩手下來,確實震懾了南方士族,但同時也失去了南方士族的支援。

因此,在南京的日子裡,朱棣始終感覺腹背受敵,他迫切的渴望回到熟悉的北方,那裡也是他的大本營,對他來說,那裡都是“自己人”。況且,朱棣是個十足的戰爭愛好者,早在永樂四年,朱棣就派手下大將朱能出征過安南(越南)地區。

明成祖朱棣

隨後分別在永樂八年、永樂十二年、永樂二十年、永樂二十一年、永樂二十二年五次出征漠北。在他在位的時期,可以說是北方勢力最難過的日子,對大明北方的百姓而言,反而是最好的日子,不用擔心北方勢力的劫掠,真正做到了“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

因此,這麼多軍事行動,如果是在南京進行指揮,那就太不方便了,朱棣遷都北京,就是為了更方便的威懾北元勢力。況且朱棣十分熱衷於御駕親征,他要是從南京御駕親征,那得多麻煩,從北京出發反倒方便點。

遷都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抑制南方勢力,平衡南北。

從宋朝開始,經濟重心就轉移到了南方地區,南方地區更加富裕,也就更容易供養子弟讀書。在明初時期,政壇基本上被南方人所牢牢把持,江左和江右兩派輪番上臺,就像普京和梅德梅傑夫一樣。

經濟重心南移後的市井生活

如果國都也定到南方來,那北方勢力就可以說是毫無翻身之力了。對於一個廣袤的帝國來說,這並不是一件好事。精兵猛士,良馬險關,朱棣所熱愛的都在北方。

還有一個比較玄學的理由,就是當時的南京發生了地陷,形成了北高南低的地形,當時的人們都覺得這種風水十分不佳,隔斷了龍氣。朱棣本就想著遷都,聽到大臣這麼說,自然是就坡下驢,順勢遷都。

不過,對當時大明而言,皇城北京北依燕山,東靠華北平原,西方接山西盆地,又有運河可以大量獲取南方物資,作為囯都來說倒也不錯。

然而,時運所致,南京最終只能是大明的起點,北京最後成了大明的歸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