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甄選“玉米風波”,“三方全輸”收場

東方甄選“玉米風波”,終於塵埃落定。“辛巴”道歉,“東北農嫂”自黑,董宇輝“撤攤”……坊間看來,辛巴是來蹭流量的,東嫂是來自取其辱的,東方甄選揹著“助農美名”褒貶不一。但是,我認為,涉事三方沒有贏家,全是輸家。

東方甄選“玉米風波”,“三方全輸”收場

【 1. 風波始末 】

剛開始,董宇輝出來賣玉米,6塊錢一根,有點小貴,但也無傷大雅,畢竟都是你情我願的事。但是,辛巴看不下去,氣勢洶洶站到鏡頭前,怒懟暴利……無奈,董宇輝只好出面迴應,穀賤傷農、愛心助農之類的詞眼就出現了。沒想到的是,董宇輝經百般解釋,不僅沒把局面扳回來,還被“東嫂”橫插一槓子。

“東嫂”是玉米供應商。既然大家都說董宇輝賣貴了,而自己也沒撈到多大好處,乾脆一不做二休,直接亮明身份,自己開幹。

同樣一根玉米,“東選”6塊,“東嫂”3塊多,一夜之間戲臺子被自己人拆了,那還練什麼攤,也只能撤攤收場。

事情的來龍去脈簡直明瞭。其中,“辛巴”和“東嫂”基本沒啥爭議,關鍵是東方甄選。有些人質疑其“暴利野心”,有些人維護其“助農初心”,我也斗膽出來論個長短。我個人認為,東方甄選“高價玉米”從“策劃”開始就是個錯誤。

東方甄選“玉米風波”,“三方全輸”收場

【 2.商業標籤 】

東方甄選是靠什麼起家的?不是賣貨!如果單純靠賣貨,成不了頂流。董宇輝以及背後的俞敏洪和新東方,賣的是情懷,這才是東方甄選背後的品牌標籤。

直播間裡的董宇輝,通常是一邊展示商品,一邊免費送雞湯,免費送英語課,甚至免費送隱私供大家圍觀……網友們動不動就擔心,他又忘記賣貨了……董宇輝標新立異,先成為現象級的存在,然後才是電商平臺。這跟俞敏洪起家時賣英語課的思路是一致的。

東方甄選“玉米風波”,“三方全輸”收場

【 3.高價內因 】

東方甄選小的時候,絕對不敢賣6塊錢一根玉米!為什麼火了之後,膽子就變大了呢?這和背後的粉絲經濟有關。

圈粉是一種經濟行為。

阿里一開始是靠“免費入駐”吸粉;小米是靠“低價高配”;東選是靠“人文情懷”……當粉絲圈到一定量級,商業行動就會逐步釋放——入駐阿里,免費期是有期限的,到期後,不交錢恐怕就不行了吧;最早的小米1999,配置高得讓人尖叫,現在是不是慢慢往高階走了;董宇輝之前根本不像個賣貨的,現在賣高價玉米了……

被圈粉是一種人性反應。

“免費低價情懷”與“人性喜好”直接對應。把你吸引來了,透過三週的培育,就能塑造新習慣,再透過三個月的培養,就能穩定習慣和依賴,最終把你從陌生人變成簇擁者。

當很多人看慣了董宇輝,越看越舒服,越看越想看的時候,人性依賴已經生成。這個時候,他賣什麼,賣什麼價格,就不再敏感,下單的機率就比面對陌生賣家大的多得多!

作為賣家,第一波圈的粉,都是來買情懷的,真實購買力不確定!因此,他就要透過第一波的人氣,烘托店鋪氣氛,不斷最佳化產品結構,推動店鋪形象走向高階。只有往高了走,商品的利潤空間才足夠大,才能帶來足夠多的利潤。不然,整天辛辛苦苦吆喝,賣的卻是煎餅油條,能賣幾個錢?

東方甄選“玉米風波”,“三方全輸”收場

【 4.高價案例 】

小米和華為,其實都是這樣過來的。

小米的產品線不斷往高處延伸,甚至還決定造汽車了。最早“低價高配”與粉絲的初戀,好像已經找不到了有沒有?作為一家企業來講,“低端出身”一般都要慢慢去掉,不然,品牌的逼格永遠上不去。

華為同樣如此。最早,任正非是靠倒賣程控交換機起家的。生意火了之後,源頭廠家比“東北農嫂”做得更絕,直接掐斷了貨源。任正非是在這個背景下,開始了艱難的自主研發之路……經過多年曆練,當華為的技術儲備足夠充足之後,進軍米國與思科正面硬鋼,同時主動出擊挑戰三星江湖地位……這兩場曠日持久的訴訟之戰,最終的效果立竿見影,華為的品牌定位迅速拔高!

事實證明,任正非是英明而正確的。2015年,華為已經可以與蘋果相互授權專利。其中,華為向蘋果授權700多項,蘋果向華為授權不到100項。

小米和華為是高科技製造業,核心技術的創新,是其生存的根本。當他們小的時候,可以用非常手段圈粉。當他們壯大了,就可以名正言順地靠自己的核心技術俘獲人心。

東方甄選“玉米風波”,“三方全輸”收場

【 5.風波內涵 】

東方甄選僅僅是一個靠情懷起家的電商平臺,背後沒有自己的產品線,更談不上核心技術。

然而,情懷是有天花板的,就像俞敏洪的生意怎麼做都做不過小米華為一樣。俞敏洪有一次公開說過,在馬雲面前,我就是個端茶送水的。可見,賣課賣情懷,與賣高科技的市場邊際完全不能同日而語。

商業模式的不同,成就也就不同。

東方甄選作為一個沒有核心技術的流量通道,不具備小米華為自如切換的技術條件和產品儲備。

因此,策劃主推商品的時候,不能操之過急。畢竟董宇輝才剛剛火起來,他再怎麼勵志再怎麼能講,也不可能講得過雷軍任正非。所以,這個平臺的情懷,高度有限……如果明知道高度有限,還要持續高頻放大情懷,有可能越來越遊離於商業的本質;如果再扭曲市場規律,一兩次不礙事,次數多了,大機率傷粉。

東方甄選“玉米風波”,“三方全輸”收場

零售農產品,有自身的市場規律。好比豬肉,價格波動有周期性。當價格跌入谷底的時候,的確有一些養殖戶很受傷,於是,你端出一塊高價豬肉出來,跟大家說“肉賤傷農”云云,初心雖好卻非常不合適。因為,豬肉週期隔幾年就來一次,讓更多的人瞭解這個規律,學會趨利避害,才符合更多人的利益訴求。而不是端幾塊豬肉出來,讓大家高價買回去,就當獻愛心了。請問,這種形式助得了幾個人,最終的差價不還是商家賺了嗎?有些話,越說越難以自圓其說!

價格自有市場調節,一個平臺不可能包打天下,一個人的立場也代表不了天下人,所以,過度美化自己,順應了一部分人,也開罪了另一部分人,最後搞得下不來臺。

總之,有多大的能耐就做多大的事!“高價玉米”的推出,早了;利用情懷為高價買單,吼了……東方甄選火候不夠,還沒到“追求價效比”的層次。因此,董宇輝撤攤之後,少說話,或許是最好的選擇……好了,《東方甄選“玉米風波”,“三方全輸”收場》就寫這麼多,祝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