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佛陀反覆提及的四句偈,是全經精髓?還是人生真相?

稍微接觸過佛教知識的人,大多都聽過說《金剛經》。佛陀在《金剛經》之中,多次提到

“四句偈”。

例如

“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須彌山王,如是等七寶聚,有人持用佈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羅蜜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他人說。於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萬億分,

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意思是說哪怕一個人用滿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來持用佈施,這個功德也遠遠不如為他人誦讀演講金剛經,甚至只是其中的四句偈言來的大,說明了受持《金剛經》的福德巨大,即使是受持四句偈,福德就不可估量,不可思議。

《金剛經》:佛陀反覆提及的四句偈,是全經精髓?還是人生真相?

因此很多人都對這個

“四句偈”極為感興趣,想要知道到底是哪四句如此神奇,歷朝歷代的很多高僧大德都給出了自己的看法,

也寫了大量的

“注”和“疏”。然而這四句偈到底是哪四句,直到現在也沒有統一的說法。淨空法師在《金剛經》

的講座中曾經說過

:任何連在一起的四個句子,都是四句偈語。因為原始佛經本就是四句一組,是可以唱出來的。我們估且不去討論誰對誰錯,想要知道到底是哪四句偈恐怕要去問世尊本人了。不管是哪四句偈,只要讓大家看到以後有所收穫就可以了,非要爭個高低上下反而不是該有的態度,按照佛陀的說法這就是著相了。

《金剛經》:佛陀反覆提及的四句偈,是全經精髓?還是人生真相?

要想明白四句偈,首先要知道《金剛經》是一部什麼樣的經文,講的什麼內容。《金剛經》作為佛教的大乘經典,是流傳最廣、最重要的經典之一,也是目前世界上現存最早的標有年代的雕版印刷品,全稱《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又稱《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金剛”是一種很是堅硬的金屬,意思是要非常的堅固勇猛的突破每個困難。“般若”為梵文音譯,在漢語中差不多就是“大智慧”的意思,但又不完全一樣。“波羅密多”也是為梵文音譯,這裡的意思是到達對岸。“經”通徑,原指路徑,意為心法、訣竅。它整個的漢語通俗翻譯就是

“像金剛一樣堅硬突破種種困難,然後使智慧到達對岸的訣竅”。三論宗、天台宗、賢首宗、唯識宗等都對《金剛至》青睞有加,慧能大師之後的禪宗更是把《金剛經》視為至高無上的經典,到明代又被王陽明先生結合儒家思想,創立對後世影響巨大的“心學”。整部經文主要講述大乘佛教的“空性”與“慈悲”的精神。

《金剛經》:佛陀反覆提及的四句偈,是全經精髓?還是人生真相?

我綜合道、佛、儒(抱括陽明心學)三家經典以及國外各教派經典和聖人的言論,理解到《金剛經》中的四句偈如下:一曰空身(離四相),二曰空心(去三心),三曰空性(生正信),四曰空法(破有為)。

《金剛經》:佛陀反覆提及的四句偈,是全經精髓?還是人生真相?

一、

離四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要搞清這句話,首先要知道什麼叫“相”,佛陀多次提到“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這裡只是列舉,實際是指一切“相”,

所有

“相”。所謂“相”,就是一切有形或無形的物質(佛稱之為色界)以及一切的感受和雜念,在佛教另一部經典《心經》中說得很清楚,就是

人的

“七情六慾”、“貪嗔痴”和“受想行識,眼耳鼻舌身意,聲香味觸法”。“如來”是指什麼呢?按我們世俗的理解

“如來”就是佛。這麼理解也沒錯,但是佛陀在另一部經典《華嚴經》說過,“一切眾生,

皆具如來智慧德相

”。

所以這裡的

“如來”就是“我”,也就是你自己的意思。我們連起來看這句話,意思就是:萬事萬物都是虛幻不真實的,最終都會消融,只是因緣聚合暫時形成的,

如果你能堪破

“相”虛幻的本質,不為各種虛象所牽引,

即達到

“諸相非相”之境,

那就能見到

“如來”,也就是明心見性,看到自己本來的面目了。

《金剛經》:佛陀反覆提及的四句偈,是全經精髓?還是人生真相?

二、去三心: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還得和前面連起來看,我們之所以活得迷茫和不快樂,就是因為活在了自己的頭腦裡,

活在了

“相”裡。我們的思緒不是停留在過去,悔恨抱怨,就是在幻想和擔憂未來。首先說過去,因為時間不可逆,過去的事情已經成為既定的事實,無論你後不後悔,它都已經無法挽回,就像是一杯打翻的咖啡一樣,是不可能再恢復的,所以我們不要沉浸於過去。再說未來,未來就是還沒有發生的事,你的擔心有可能發生,也有可能不發生,你擔不擔心都沒有意義,所以我們不必去擔心。沉迷過去你就會抑鬱,擔擾未來你就會焦慮。所以“過去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這些都很好理解,那為什麼“現在心不可得呢”?每當你把時間花在過去或未來的時候,此時的你就會變成過去的你,那你就會永遠活在頭腦裡。因為你此刻的每個行為,每句話甚至每個念頭,都會對未來造成影響,你要做的就是做好現在該做的事,而不是去無謂的擔憂將來的事情,如果一直擔擾未來,那現在就已成為過去,所以“現在心不可得”。這句話告訴我們,過去的不要去想,這叫

過往不戀

,未來的不要擔憂,這叫

未來不迎

,努力做好現在該做的事,這叫

活在當下

《金剛經》:佛陀反覆提及的四句偈,是全經精髓?還是人生真相?

生正信

若以色見我

以音聲求我

是人行邪道

不能見如來

“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自在汝心頭,人人有座靈山塔,心向靈山塔下修。”我們身邊很多的人,經常去道觀寺廟拜神仙求菩薩,無非就是求財、求平安、求功名、

求姻緣

……更有甚者,平時滿口仁義道德,被地裡盡是陰謀詭計,幹些男盜女娼的事,等自己有事了就去求神拜佛。如果能靠跪拜和賄賂神佛來給自己換取財富名利的話,那你拜的一定不是神佛,而是魔。如果你經常去寺廟焚香禱告,我想問你一句,當你走出山門的那一刻,可曾回頭看看呢?事實上,只要你回頭看看,很多寺廟的門匾

上都寫著四個大字

“莫向外求”,只是你自己沒有意識到而已。如果求財,就踏踏實實想辦法賺錢;如果求平安,就注意自己的言行,提醒自己注意安全,而一邊拜菩薩求平安,一邊過馬路玩著手機;如果求功名就努力學習,努力學會為人處事;如果求姻緣就好好收拾自己,

學會處理親密關係

……我們只能管住自己,修練自己,不要妄想去改變別人改變環境,你自己變好了,身邊的人和事自然也會跟著變好。任何宗教門派和古往今來的聖人都在告訴我們,要向內看,不要向外求。

佛家禪宗說

“莫向外求,

但從心覓

”,

儒家孟子說

“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心學”告訴我們,修好自己,去除社會習性和你的業力,

你的本心原本是

“本自具足”的

“心學”

創始人王陽明先生的臨終遺言就是

“此心光明,亦復何言”,我們平時也會經常說一句俗語,“求人不如求己”。求佛法向外而求,無論多麼努力,都是竹籃打水一場空,因為方向是錯誤的

“如來”的意思前面解釋過了,是每個人內在本有的清淨佛性,修持內心,去除內心的種種雜念,佛性自然就會顯現。

《金剛經》:佛陀反覆提及的四句偈,是全經精髓?還是人生真相?

破有為

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

應作如是觀

什麼叫作“有為”呢?這裡給大家舉個例子。大家都知道佛法裡得福德功德的一個方法就是佈施,我們在生活中也經常看到很多人在捐款,一捐幾十萬到上億不等,這裡我不敢妄議。佛是怎麼說的呢?

佛說

“若菩薩不住相佈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這個

“不住相”就叫無為,就是你捐款不是為了得到什麼,不是為了得到福德,不是為了名聲,不是為了別人的感謝,

這才叫

“不住相”,

否則就是

“有為”了,還是為了自己的私慾在裝模作樣而已,不能算

做無為。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生的這個心就叫做

“慈悲心”,

帶著

“慈悲心”去佈施才叫“不住相”,

才叫無為。那什麼叫

“如是觀”呢?“如是”就是“這樣”的意思,

這裡的

“觀”有兩種解法,第一種就是“看”或者“看法”的意思,連起來就是,“一切著相的有為法,都似夢幻泡影一般,如朝露疏忽即逝,如閃電一閃而過,其後了無影蹤,空空如也。應該像這樣看。”第二種解釋就是字面本身,“觀”本身就是一個動作,一種狀態,

可以反過來解釋,你要先

“觀”,才能知道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金剛經》:佛陀反覆提及的四句偈,是全經精髓?還是人生真相?

其實整部《金剛經》,是在告誡我們不要追逐外相,因為追逐外相即是在追逐現象,觸及不到生命的本質。《金剛經》經文中多次強調必須躬親體驗才能感悟,而不是讀一讀說一說就能見效,這在陽明先生的“心學”裡得到了最直觀的體現,陽明先生強調“知行合一”

“事上練”,知就是行,行就是知,必須落實人生中的點點滴滴,知而不行,等於不知。大家不妨行動起來,更有智慧,更慈悲的對待自己和這個世界。

《金剛經》:佛陀反覆提及的四句偈,是全經精髓?還是人生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