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點|考研7次才上岸,博士論文致謝為何打動無數人?

日前,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農業經濟管理系博士趙安的博士學位論文致謝內容,引起不少人的情感共鳴。其中,一些追憶求學往昔經歷的文字直擊人心,令人感動。

在致謝中,他用真摯的情感寫下這些文字:“從2005年18歲離開故鄉,負笈遠遊,至今35歲博士畢業,整整17年時間過去。期間參加過7次研究生考試、3次博士論文答辯……也曾因學業一度中斷,在基層擔任第一書記、在多家農業企業打工,曲折廢弛難以盡述……”

考研7次,這是什麼概念?對絕大多數年輕人來說,考研二戰、三戰就已經壓力巨大了,能夠承受如此多次的嘗試與失敗,若無強大的內心、堅定的信念、頑強的毅力,是絕對做不到的。而且,在考研之路上,他不僅面臨著學業的壓力,也有現實生活的重擔。在考研落榜後,他曾到廣州打工。他在致謝內容中回憶:“因長期居住黑暗的握手樓和膠囊屋,後來造成了不小的心理疾患……”如此經歷並不美好,但他始終心懷理想,努力用向上的追求和心底的熱血擺脫現實的困境。

無論一個人有沒有經歷過考研,只要曾經有過寒窗苦讀的經歷,都不難理解:這些壓抑和苦痛的歷程對人生意味著什麼。如果人被眼前的困難壓倒,就容易越來越消沉,但只要還有一線生機,沒有放棄希望,就意味著未來是可期的。堅持走過鋪滿荊棘的道路,就有希望踏上光明的人生坦途。

2015年,趙安考入蘭州大學,攻讀法律專業的碩士。三年後,他考入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攻讀管理學博士,這一路走來可謂十分不易。或許正是透過多次考研磨鍊了意志,趙安在此後的求學之路上,即便遇到挫折,也沒有輕言放棄,而是不斷挑戰自己,跨過一個又一個障礙。細心的人可以發現,他經歷過3次博士論文答辯才最終透過,這個過程同樣是艱辛的。答辯的時間和次數,一般也有相關規定,多次努力後最終透過,再次證明了他不拋棄、不放棄的精神。

每個人的天賦和背景不同,有人少年得志,順利考上名校,也有人年紀輕輕就取得博士學位、獲得教職。這樣的成功故事自然令人羨慕。當然,絕大多數人都是普通人,既沒有超凡的天賦,也沒有特別的機遇,但每個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專長,堅定目標之後,在相應的領域深耕下去。

哪怕在前行的路上有無數艱難險阻,但只要堅持去做,每天都去努力,就總歸會有進步。日進一步,看似簡單,但要想真正做到也並非易事。不過,正如一句老話所講的:“努力或許不會有成果,但不努力一定不會有成果”。為了心中的信念去拼搏奮鬥,才不辜負青春的生命。

近年來,一些類似趙安筆下的致謝與回憶文字在網上刷屏,每次都能引發人們的感動與慨嘆,並沒有產生所謂的“審美疲勞”。從資訊傳播的層面來看,人們更傾向於認同那些與自身體驗關聯更密切的內容。相比那些少年得志的傳奇,或許普通人艱辛耕耘的故事更容易讓人產生情感共鳴,也更容易激起人的鬥志,讓困苦者看到希望,讓失敗者找到光明。

( 作者:黃帥,摘自“中青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