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男子髮型百科

男生篇:穿過歷史的黑髮,聽古人講“頭上的那些事兒”

上一篇我們聊到了古代女性的髮型歷史,那麼今天就讓小編帶著大家繼續瞭解在漫漫的封建社會古代男子的髮型故事,探尋“發”背後的文化奧秘吧!

首先,古代男子和女子一樣皆是蓄髮,畢竟身體髮膚受之父母。而在孩童時期,男女的髮型一般相差無幾,留著“角”狀的髮型。

古代男子髮型百科

古時孩童髮型

但是隨著年齡的不斷增長,男性作為當時權力的主體,這髮型變化與政治禮儀就愈來愈密切。其中有一項便是重要的冠服制度。冠服制度初步建立於夏商時期,到了周代逐步完善,春秋戰國之交被納入禮治,之後歷朝不斷髮展完善。冠服制度象徵著等級階級,象徵著封建社會的統治精神,是當時儒學思想的重要體現,還是政治反應於禮儀制度的標誌。

古代男子髮型百科

例如周朝時期的冠服制度

男子年滿二十(意味著成年)便要束髮加冠,插個話說,束髮又分全束和半束半披,主要以全束為主,而我們在電視劇中會看到許多男性古裝角色為了更美觀和顯得飄逸仙氣,多選擇半束半披造型。

古代男子髮型百科

男子半束半披造型

古代男子髮型百科

影視劇中男子的全束造型

接著迴歸正題,此時男子又由於體猶未壯,故被稱為“弱冠”。男子要加三次冠。而這個過程是,首先加用黑麻布材質做的緇布冠,表示有參政的資格,能擔負起社會責任;接著再加用白鹿皮做的皮弁,就是軍帽表示要服兵役以保衛社稷疆土;最後加上紅中帶黑的素冠,是古代通行的禮帽,表示可以參加祭祀大典。接著要完成一系列的招待賓客和拜見親人的禮儀等,最後還要穿上玄色的禮帽禮服帶著禮品去拜見國君、卿大夫(鄉有官位者)和鄉先生(退休鄉居的官員),這下加冠禮儀才算完成。

古代男子髮型百科

古代的巾幘

但加冠一般是貴族所為,並不是古代每一位男子都可以加冠。那麼普通老百姓戴什麼呢?一般地,他們都會戴一種叫幘的包裹鬢髮、遮掩髮髻的巾帕,始見於漢代。之後的幘逐漸變化,變成更為通用的頭巾了。而男性束髮也會用到筓或者頍(古代用以束髮固冠的髮飾)。而這加固之後形成的髮髻也隨著時期不同而悄悄發生著變化,比如在秦國時期,其便流行一種叫做中分歪髻的髮型,凸顯男子剛硬之氣。

古代男子髮型百科

秦國時期的中分歪髻

但是總體上在封建社會時期,男子大都是束髮造型,除了兩個少數民族統治的時期,而且這元和清時期男子的髮型還都比較奇葩。

在元朝,漢人的髮型大多還是延續前制,少有變化,但蒙古人保留他們獨有的造型,其多把額上的頭髮弄成一小綹,像個桃子,其他的就編成兩條辮子,再繞成兩個大環垂在耳朵後面,頭上戴個斗笠,這種便是男子髡首辮髮的習俗,這在元代中外史料記載和影象資料中可以大量見到。

古代男子髮型百科

元朝蒙古男子造型

到了清朝,女真族入關,滅明後,便強制推行削髮令,男子髮髻不保,束髮不再,那這華夏的冠服制度也到此宣告結束了。此後削了發的一眾男子,便開始留起了“半禿瓢”的髮型,但不同時期的“禿”的面積還是有所不同的。

古代男子髮型百科

清朝男子髮型的變遷

清前期,男子留的是金錢鼠尾辮,其他剃光,就留下後面小小一撮,像老鼠的尾巴,據說這一撮的大小還要以能穿過銅幣的孔為標準。到了清中期,小辮稍微變粗,改稱為“豬尾巴”。反而直到清朝末期,才開始慢慢出現我們現在清宮劇裡常見的那種“莽尾辮”,也叫“陰陽頭”。但影視劇為了美觀,也選擇把多爾袞、順治等時期的造型變為了這種“陰陽頭”。

最後隨著辛亥革命的勝利,清朝滅亡,新政府推行剪辮運動,眾人紛紛削辮。並且受西方文化的影響,當時大多男子都留起了西方化的造型。其髮型類別就有板寸、中分偏分、大背頭等。一襲襲乾淨利落的短髮頗有一股迎接新時代的風氣。

古代男子髮型百科

民國男子的短髮造型

但在當時並不是所有男子都留著短髮造型。因為處於新舊時代交接的時期,年老的大學者辜鴻銘便仍留著髮辮造型。但正如當初他在北大做演講,面對一幫質疑他固老守舊的年輕學子時所說的,“我頭上的辮子是有形的,而你們心中的辮子是無形的”,意思是說外在的辮子好剪,這心中的辮子卻難剪。可見,真正的思想啟蒙乃至改變或許可以一時透過外在表現,但當真正掠去浮躁的外衣,仍能看到社會延申發展的軌跡的人才是識時務者。

古代男子髮型百科

大學者辜鴻銘

辜鴻銘便是這樣的人,其學貫中西,精通英、法、德、拉等多種語言,翻譯了《論語》、《大學》等多部中國的經典著作,他積極向西方宣揚東方文化,讓世界看到古韻的傳統中國,而不是如那些肆意踐踏我們優秀傳統文化的所謂海歸。

因此“發”便不應都被通通歸到“清辮子”一類,它並非如此膚淺。古時的人,皆信仰“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可毀傷,孝之始”,這頭髮便如生命一樣重要,絲絲縷縷牽引的是人生走過的每一步,如“成湯剪髮祈雨”,“曹操割發代首”,“楊貴妃剪髮以表示離開人世”,編織刻苦銘心的痕跡。古人在“發”上做心思,用它來表示我們的文明禮儀,用它來展示我們的時代美,用它來表達我們的思緒。這就是“發”,它飽含著國人的情感。

古代男子髮型百科

我們知道,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標誌髮型,它的出現便代表一個時期發展的變化,是文化脈絡中細而微卻也不可磨滅的一部分。但處於時代的交接,辜鴻銘先生沒有剪下他的辮子,因為他要我們問清自己,到底什麼才是文化,髮型是在禁錮我們?還是它也是一盞千年酥油未枯的燈,照亮著我們宏偉的華夏文明呢?

故,如果“發”真的有一天變成一座會說話的博物館,它一定會和時時刻刻不斷前進的我們說,雖然它與我們終將分離,終會“頭禿”,但歷史的黑髮早已覆滿了我們的精神世界,教我們學會在“發”中找到啟前承後的鑰匙,學會文化自信,明白每一縷青絲裡說過的道理。

感謝大家的閱讀,我是作者薄涼,如果你喜歡我們的文章,別忘了給我們點贊,或者分享給更多的朋友看哦~關注我們的百家號蘇家酒窖,每天瞭解到一點傳統文化。如果你想進一步瞭解,也歡迎留言告訴我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