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譚》裡簡單的3句話,可助你快速掌握與人相處的秘訣

人人都說與人相處是門學問,深不可測又沒有規律可循,因為人有千面,事有千輪,你永遠不可能完全瞭解一個人的思維和行為軌跡。

其實,也沒有那麼難,人嘛,絕大部分都是普通人,用《菜根譚》裡簡單的三句話,就能應付了。

對小人不惡

菜根譚

裡說

待小人不難於嚴

而難於不惡

(wu)。

意思是說,對那些心術不正,行為不端的人嚴厲並不難,難的是以平常心對待他們。

《戰國策》中載:“戰國四公子”之一的孟嘗君,以善於養士著稱於天下。但最初他只是禮遇自己喜歡的“君子”,而不願意收留那些在性格、行為上不符合自己認知的人。

一次,他正要趕走一位不喜歡的食客,朋友魯仲連勸他“

猿猴錯木據水,則不若魚鱉;歷險乘危,則騏驥不如狐狸

”。

《菜根譚》裡簡單的3句話,可助你快速掌握與人相處的秘訣

猴子靈敏,但離開樹木到水裡不如魚鱉;遇到危險時,寶馬也比不上狐狸。意思是勸他:人各有長不要區別對待。於是,孟嘗君留下了這位食客。

後來孟嘗君遭到秦王威脅,急需一件狐裘解圍。在身邊所有人都束手無策時,那位食客學狗叫潛入宮廷盜出狐裘交給秦王,秦王只能放了他們。

但很快秦王就後悔了,不但派人騎快馬追捕,還下令關閉城門到雞鳴時分才可開放。危急時刻,又是這位食客“學雞叫引雞叫”解了圍。

這個故事也是“雞鳴狗盜”一詞的源頭

其實想想,這世間哪有絕對的“小人”呢?所有人都一樣,不過是憑著自己的理解,做著自己認為正確或者該做的事罷了。

而所謂的“小人”,也不過是人們站在自己的立場上對別人的評判。最可怕的是,只要有壞事發生,我們最先想到的,都會是這些被貼上標籤的人。這本身就很不公平。

這種不公平會嚴重傷害人的自尊心,嚴重時還會把人逼到極端,導致更不好的事情發生。

所以,正確的方法是“對事不對人”,無論對誰都不要妄自揣測,不要胡亂給人貼“標籤”。

對君子有禮

菜根譚

中說

待君子不難於恭

而難於有禮

為人處事“敬君子、遠小人”是人之常情,重點在於態度。

《菜根譚》裡簡單的3句話,可助你快速掌握與人相處的秘訣

很多人為了標明自己是“君子”,會有意與某些人拉開距離,又不自覺地對自己認為的“君”子信服滿滿、恭敬有加。

唐朝時,李林甫在擔任宰相期間,對能力比自己強,或者得到皇上賞識的人,都是千方百計地排斥。

但他表面上又總裝作很友好、很恭敬的樣子,話說得像蜜一樣甜,暗中卻又極盡迫害,這也是“口蜜腹劍”一詞的來源。

這世間當然沒有那麼多的李林甫,也未必會有人像他那樣陰險。但如果能反過來想想,就不難發現:

如果有人對我們極盡恭敬和討好,我們會怎麼想呢?第一肯定是覺得彆扭、不願深交,第二應該會覺得此人太“虛”,需要防範。

正所謂“敬而無度,則流於諂媚”,過分地表現崇拜和恭敬會演變成溜鬚拍馬,讓自己成為一個出賣尊嚴的人。

長期這樣的“點頭哈腰”一臉恭敬,也會使人德行漸消,泯於眾人。

所以,無論我們面對的是崇敬的偶像,還是曾給予幫助的師長,都只要做到有禮有節,有序有度,不卑不亢即可。

以免過分恭敬引起他人不適,又拉底自己的人品。

對家人溫和

《菜根譚》中說:

攻人毋太嚴

教人毋太高

攻人之惡毋太嚴

要思其堪受

教人之善毋太高

當使其可從

《菜根譚》裡簡單的3句話,可助你快速掌握與人相處的秘訣

是說無論對誰都要態度溫和:不能太刻薄,要考慮對方能否承受;期待不要過高,要考慮他人能否做到。

對別人這樣,對家人更要如此。

古往今來,世間都有一種很奇怪的現象,就是“

對外人親

對家人兇

”。

可能是因為外人牽涉到利益、前途等等,需要保持禮貌和尺度;而家人卻只是親人,不會輕易離開,也不牽涉利益,所以不由得就對家人苛刻起來。

說話刻薄

做事張狂

一點小事就惡語相向,甚至拳腳相加,最終搞得親人不親,家不像家。

清代魏裔介的《瓊琚佩語》中說:

家人有過

不宜暴揚

不宜輕棄

此事難言

借他事隱諷之

今日不悟

俟來日正警之

如春風之解凍

和氣之消冰

才是家庭的型範

意思是對待家人要溫和,就算他們有什麼過錯,也不能在外傳揚,也不能不管不問。如果問題不方便直說,可以借別的事暗示一下;如果當時不能明白,可以再找時間溫和提醒;對待家人要像溫暖的春風,溫和的空氣一樣,

這才是對家人正確的態度,這樣才是一個家應該有的樣子。

待家人好一些,因為此生會一直支援和陪伴你的,只有他們。

三哥說

小人固然當遠,卻斷不能與之為仇;君子固然當親,卻也不可曲意奉迎;家人當親,定不能以寒涼之心相待。

與小人為仇,生活處處生羈絆;奉迎他人,會敗了自己的人品;家人可親,一定要好好相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