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興職業UP主中哪些人最受Z世代喜愛?專業、創新、影響力成全新標準

如今,UP主已經成為一種得到社會認可的新興職業,嗶哩嗶哩(以下簡稱“B站”)也是連續第四年舉辦百大UP主盛典,表彰過去一年平臺最具影響力的創作者。

每年1月,都是B站年度百大UP主新鮮出爐的時候。每當此時,人氣UP主們的評論區都會十分喧囂,有網友感慨“我又又又見證了老番茄的畢業”,有網友吐槽“雨哥和力元君沒入選?我不理解”,還有不少網友對“羅翔老師這次領獎又會講什麼金句”十分期待。

新興職業UP主中哪些人最受Z世代喜愛?專業、創新、影響力成全新標準

UP主“老番茄”

1月21日,BILIBILI POWER UP 2021百大UP主盛典盛大舉行,以專業性、影響力、創新性三個全新維度,綜合評選出了年度百大UP主、年度新人獎、年度最佳作品、年度社會貢獻等多個獎項。

其中,美食區UP主“盜月社食遇記”獲“年度最高人氣”獎,遊戲區UP主“青蓮又失利了”獲“年度黑馬UP主”,生活區UP主“才疏學淺的才淺”《15天花20萬元用500克黃金敲數萬錘純手工打造三星堆黃金面具》獲“年度最佳作品”,生活區UP主“導演小策”打造的《廣場往事》系列獲“年度原創欄目”。記者王冰冰、歌手鳳凰傳奇等獲獎UP主都親臨現場,與粉絲交流互動。

粉絲數量不過百萬,也能成為百大UP主

據介紹,本次榜單以“專業性”“影響力”“創新性”作為評選標準,首次入圍百大的UP主佔比達63%。

其中,“專業性”是指“創作具有高度的專業性,可作為對應內容型別的代表”。部分專業性較高的UP主,即使粉絲數量不過百萬,也成功入選。

如動畫區UP主“RAY的模型世界”,曾獲第21屆“全日本我的渣古選拔賽”世界總冠軍,擅長將各式電子產品爆改為模型;僅41萬粉絲的遊戲區UP主“DarkCarrot”,因其專業的遊戲解說將《星際爭霸》頻頻推上熱門榜,獲選百大UP主。

中科院院士,知識區UP主“汪品先院士”,則擅長為使用者講解各種海洋地質知識。雖然大多數時候,老人並看不懂“一鍵三連”等彈幕內容,但他笑稱“像下雪一樣,全是喝彩叫好,心裡確實很激動”。

“影響力”,是指“本年度重要作品取得過積極、正面、廣泛的社群影響力”。今年的百大UP主,曾多次推出了破圈瘋轉的作品。

例如,知識區UP主“無窮小亮的科普日常”,致力於生物學科普,創造出全網流行的藏狐梗;音樂區UP主“Vicky宣宣”,將一段簡單的旋律改造成原創歌曲《SHE》,獲1651萬播放,展現非凡的唱作天賦;生活區UP主“才疏學淺的才淺”,用黃金手工打造三星堆金面具、權杖,獲新華社等多家官方媒體報道,產生了廣泛且積極正面的影響力。

“創新性”,則是指“突破自我,勇於創新,積極嘗試不同的創作方式”。如科技區UP主“老師好我叫何同學”,匠心復現了蘋果曾經放棄的產品;生活區UP主“啊嗎粽”,利用擬人化手法拍攝影片,反映寵物盲盒問題,引發極大的社會關注;生活區UP主“導演小策”,開創了廣場往事系列,獲封“B站第一導演”。

當天,著名導演高希希為小策頒獎,盛讚他“作品接地氣而有溫度,看著故事的發展禁不住嘴角上揚,新一代的年輕人非常有潛力”,並寄語“創作出更好的影視作品,有機會登上大銀幕”。

此外,大家頗為熟悉的歌手鳳凰傳奇、央視記者王冰冰也解鎖了他們值得紀念的新榮譽,王冰冰俏皮地表示“謝謝嗶哩嗶哩,謝謝CCTV”,希望“未來可以帶你們去看看這世界的多姿多彩,也希望可以成為一束陽光照亮你們心中的小小角落”。有趣的是,讓無數網友稱作“魔鬼”的健身專家帕梅拉也從海外發來獲獎感言,凸顯出B站UP主的愈加國際化。

泛知識類影片快速增長,B站成“我的大學”

過去一年,泛知識內容在B站迎來高速增長。2021年,泛知識內容在B站總播放量佔比達到了45%,有1。9億使用者在B站觀看泛知識類影片,相當於中國在校大學生數量的5倍。

網友調侃:“以後別人問我讀的什麼大學,我就說B站大學。”社群的活躍度和黏性也在不斷提升,使用者日均使用時長達88分鐘,創歷史新高。

平臺使用者增長的核心驅動力,離不開UP主的優質創作。從今年榜單來看,“汪品先院士”“小約翰可汗”“小透明明TM”等多知識區新生UP主的走紅,也從側面反映出B站使用者對於泛知識內容的高需求度。

B站介紹,為了讓優質創作者能進行更好的創作,平臺也在不斷完善流量分配機制,為創作者最佳化商業化通路。截至第三季度末,已有超48萬名UP主受益於創作者激勵計劃。B站的花火商業合作平臺、直播平臺,也為內容創作者帶來更多的商業化機會。去年10月29日,B站還推出了“UP主版權保護計劃”,為個人創作者提供跨平臺侵權稿件檢測以及“一鍵維權”等功能。

正如B站董事長兼CEO陳睿曾期待的:“相比較娛樂,影片更重要的作用是傳遞知識。影片傳遞知識的效率更高。過去,所有的知識都是記錄在書本上的,而未來,所有知識都能透過影片再次傳播。”

審讀:譚錄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