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埋葬著一位重量級皇子,牽扯出一樁事關皇位大統的離奇公案

“天津還有清代王爺墳?我怎麼記得王爺墳都在河北易縣西陵,或者遵化東陵呢?北京城區的周邊,也有西山的七王墳、九王墳,東郊的八王墳。怎麼會把王爺墳遷到天津啊?”說這話的,是筆者在津門的一位多年好友。好友對歷史人物不太關心,其實,在天津確實有著數量不少的王爺墳。其中的一些王爺,生前在中國歷史的程序中還發揮過一些作用,具有一定的影響力。

天津的王爺墳集中在天津北部的薊州區。說起天津的行政區域輪廓來,有點兒像一匹縱向臥蹄的天馬,薊州區位於天馬的頭部。這裡既安葬著順治帝最疼愛的兒子,也有曾經的太子之陵。這些清代的皇家子弟,為何“生於京師,葬於津門”?他們的生前與身後,都有哪些鮮為人知的故事呢?

榮親王 順治帝最疼愛的兒子

天津埋葬著一位重量級皇子,牽扯出一樁事關皇位大統的離奇公案

承乾宮 故宮博物院供圖

天津埋葬著一位重量級皇子,牽扯出一樁事關皇位大統的離奇公案

福全府舊址

古蹟圈裡一朋友曾經寫過這樣的一段話:世間知道榮親王的人並不多,但要說起順治皇帝和董鄂妃的故事,那很多人就耳熟能詳了。是啊,董鄂妃乃是順治帝的皇貴妃,也是最受順治帝寵愛的女人。以此為證的,是董鄂妃為順治帝生下皇四子的時候,順治帝欣喜若狂,頒詔“此乃朕第一子”。為此,順治帝還祭告天地,接受群臣朝賀,大有要立為太子之意。可惜了皇帝的這份兒誠心,此後不久,只有三個月零十七天的皇四子連名字還沒起,就不幸夭折。順治帝大為悲痛,追封他為和碩榮親王,並命欽天監在今薊州區黃花山卜測吉地,建造榮親王園寢。榮親王園寢建造只用了四個月,包括地宮、寶頂、園寢門、享殿,宮門環以圍牆,覆以綠色琉璃瓦,宮門外建立值班房、東西廂房,不建碑亭。

只活了三個多月的四皇子,生前究竟住在紫禁城的哪座宮室?是不是跟他的母親董鄂妃一道居住呢?由於未查到相關的清宮檔案文獻,筆者只能先推測:按照清宮規矩,四皇子滿月前與董鄂妃生活在一起,此後,有可能被宮中的嬤嬤抱去哺育。而董鄂妃又住在紫禁城內的哪座宮室呢?說法有二:永壽宮與承乾宮。永壽宮為內廷西六宮之一,承乾宮則是內廷東六宮之一。順治十三年(1656),董鄂氏入宮,中秋節過後未久,便被晉封為皇貴妃。到了第二年,四皇子降生,他很有可能在這兩座宮室中居住過。

榮親王的二哥是裕親王福全,他也被安葬在黃花山的區域內。據說,福全天生對皇位和權力沒有多大興趣,只想做一位“賢王”,所以他對於弟弟玄燁可謂是忠心耿耿。康熙二十九年(1690),福全出任撫遠大將軍,出擊噶爾丹,為平叛作出重大貢獻。康熙六年(1667)正月,福全受封裕親王,入鑲白旗。至康熙四十二年(1703)病故,終年五十歲。

福全僅比康熙大一歲,兄弟倆感情很好。根據史料記載:福全自幼與康熙共同孝敬祖母孝莊文皇后,每次陪同祖母出遊時,兄弟二人總是前引後扈,祖母病重時他倆又精心護理,直至孝莊文皇后去世。

福全死後,正出巡塞外的康熙皇帝急忙回宮,親自祭奠。出殯時又親往福全王府,慟哭不止。康熙帝又命御史羅佔在黃花山為福全監造墳塋、建碑,規定除常年祭祀外,另有加祭。此外,康熙帝特命畫工繪製一幅畫,畫中康熙帝與福全並坐於桐蔭之下,有手足同老之意。康熙帝以圖訴衷腸,表示了對福全的思念之情。

福全在世時的裕親王府邸,就位於北京東交民巷之中的臺基廠。而今,這裡已經尋找不到昔日王府的任何痕跡了。府邸的舊址,於“庚子國變”之後,曾被作為奧匈帝國駐華公使館、奧地利駐華使館、匈牙利駐華大使館等使用。

裕親王福全園寢就坐落在今薊州區黃花山下,在黃花山六座清代王爺墳中,福全園寢居於正中,西邊是純靖親王隆禧園寢,東邊是理親王允礽園寢,相距均不到一里。目前福全的墓園遺存中,有完整的螭首龜趺碑一通,但水盤僅剩下三分之一,雕刻倒也十分精美。其後建築無存,原址有大量磚瓦碎片,以及柱礎石若干,可以斷定享殿的位置和規模。

理親王允礽 多年的太子泡了湯

埋在天津域內的,除了順治帝的子嗣外,還有康熙帝、乾隆帝的一些子嗣。其中,在熱播劇《雍正王朝》中依次登場的康熙帝的皇長子允禔、皇次子允礽、皇十四子允禵,都被埋在津門大地之上。

允禔,這位在“九子奪嫡”中自成一派的大阿哥,因貴為皇長子卻未被立作儲君而心生不滿。他狠毒地詛咒太子允礽,並妄圖奪得太子位。在《雍正王朝》中,允禔是個眼高手低卻異想天開、“癩蛤蟆想吃天鵝肉”的厚臉皮王爺。

其實,允禔的形象,並沒有《雍正王朝》中表現得那般油膩愚蠢。按照史料文獻中的介紹,允禔不僅人長得帥,還十分能幹,並且有一定戰功。這樣的外貌與行止,倒與電視劇《康熙大帝》中的皇長子更為吻合些。允禔生於康熙十一年(1672)二月十四日,曾從徵厄魯特蒙古噶爾丹。至康熙三十七年(1698),26歲的允禔被封為直郡王,但是,在立儲之事上,他敗給了二弟允礽。康熙四十七年(1708)十一月,允禔詛咒太子東窗事發,康熙皇帝震怒,直斥其為“亂臣賊子”,並將其長期幽閉,至雍正皇帝繼位也沒有得到寬赦。

雍正十二年(1734),62歲的允禔病逝,雍正皇帝命以貝子之禮安葬。其園寢規制較低,布瓦蓋頂,不建碑亭。允禔的墓寢規模很小,應是黃花山六座王爺墳中最小者。

允禔的二弟,便是康熙帝兩立兩廢的太子允礽了,他可是有清一代唯一被正式確立的儲君。康熙五十一年(1712)十月,允礽再次被廢黜。又過了十二年,允礽於雍正二年(1724)十二月病死,時年51歲。允礽死後,被追封為和碩理親王,並被安葬於黃花山理親王園寢。

至於允礽在京的府邸位於何處,有些瞭解清史的朋友,會直接說“昌平區的鄭家莊,也就是平西府”。其實,鄭家莊的確有過一座理親王府,只是該府的主人,並不是允礽,而是他的次子弘皙。允礽死後,雍正帝冊封弘皙為理郡王。但雍正帝始終提防二哥一家,所以將弘皙遷至鄭家莊。儘管如此,弘皙還是於雍正六年(1728)被晉封為親王,以示雍正帝的寬仁。到了乾隆四年(1739),弘皙因“謀逆”獲罪,被革去親王爵位。他的王府,再也不能叫理親王府了,於是被當地民眾稱作“弘皙府”。因地處昌平,人們又叫它“平皙府”,時間久了就叫成平西府了。平西府作為王府只存在了17年。而今王府沒了,只剩下地名。

允礽畢竟是多年的太子,他的太子府究竟在哪裡?其實,允礽的大半輩子,都沒有離開紫禁城,他的“太子府”也在宮內。允礽的出生地,是在坤寧宮。他的童年時光,是與父皇一道在乾清宮裡度過的。長大後,允礽住在毓慶宮。而位於故宮內廷東路奉先殿與齋宮之間的毓慶宮,正是康熙帝為儲君所建。待允礽失去太子名位後,弘曆在毓慶宮內度過了自己的青少年歲月。弘曆成為乾隆帝之後,他的兒子顒琰又與兄弟子侄們居於此宮。顒琰長大後,曾遷往擷芳殿。但在乾隆六十年(1795)繼位之後,顒琰(嘉慶帝)又遷回毓慶宮。到了晚清時期,同治、光緒、宣統三位皇帝都以毓慶宮作為讀書的地方,光緒皇帝還曾在此居住。看來,毓慶宮就是清代唯一的“太子府”了。

如今的允礽園寢,坐落在榮親王園寢以西,被一大片果園包圍,基址雖有破壞,但仍可見柱礎石等遺存。在享殿後有一小片蘆葦塘,根據位置推測,正是允礽地宮的廢坑。允礽園寢的螭首龜趺碑在當年翻整土地時被推倒砸毀掩埋,近年又被重新刨出來。在方形大坑裡除一直躺倒的龜趺外,還有很多碑身碎片。

恆親王允祺 明哲保身的皇五子

天津埋葬著一位重量級皇子,牽扯出一樁事關皇位大統的離奇公案

恆親王府現存部分

在今薊州區城鄉結合部的東營房村北,有一片山地,這裡埋葬著康熙帝的第五子允祺。

允祺比排行老四的胤禛只小兩歲。胤禛生於1678年,而允祺則生於1680年。允祺於康熙四十八年(1709)晉封為和碩恆親王時,正值廢太子允礽再度被確立為儲君,與之同時被冊封的,還有皇三子允祉與皇四子胤禛。此時的這三位皇子,還都是“太子黨”的成員,只不過各有盤算而已。這種小算計,終於在三年之後將太子允礽二度扳倒。此後,允祺與胤禛之間的小聯盟,便一直維持了下去。儘管比不得允祥那般受到雍正帝的信賴,但以“心性甚善,為人敦厚”著稱的允祺,最後還是得以善終。他比“四哥”胤禛早死三年,其子襲親王爵位,對未被冊封為鐵帽子王的恆親王家族來說,已屬莫大的恩典了。

若論這位得以善終的恆親王“敦厚”與否,由於史料缺失,筆者無從考證,但有一節百思不得其解。胤禛曾命允祺給九弟允禟更名,終定為“賽思黑”(意為討厭之人),似乎並不能體現允祺“敦厚”一面。然允祺畢生與政治為伍,也算是明哲保身之舉。

找尋恆親王府的遺蹟,很少有人會鑽進朝內大街那擎天柱一般的樓宇之內去一看究竟。恆親王府邸位於燒酒胡同,然衚衕早已蕩然無存,只留下一條名不副實的窄街,以及隱藏於一片竹林背後的恆親王府。當然,如果不是從北京市新聞出版局的過道里穿越,該王府還是找尋不到。待我敲開恆親王府的大門時,尚需等待一段時間,在出版局的管理人員問明來意且親自接待之下,才可前前後後地觀覽了一番。

允祺之後,恆親王府邸又被其家族後裔們居住87年之久。據說,恆親王府的院落之中,曾有一個十分離奇的現象。夏季無論雨水有多大,地面皆無積水。多年後,在文保部門復建殘存院落時,工人在埋設地下管道的過程中,意外地發現了位於院落正中位置的一個大坑。此坑內居然緊密排列著400多個無底的酒罈子。經文物專家查閱資料後得出結論:此乃舊時有助於雨水回灌地下的“滲井”。

而今的恆親王府,所遺留的建築並不太多。在1949年前後,此府尚存三路院落,規制尚且嚴整。歷經了多年拆改之後,現存部分已然成了由56戶居民佔據著的大雜院。曾經的三路院落,最終只保留下西跨院的正房、東西耳房,以及東配房,餘者皆已無存。而這24000平方米的兩進院落,實乃王府的祠堂是也。其建築面積,不過曾經王府面積的六分之一。在2003年成為市級文保單位之後,市政府曾將其作為“北京市文保計劃”搶救的首個王府,且撥款將殘餘建築重新修葺,隨即交由新聞出版局管理使用。

恆親王允祺所葬的鐘靈山墓園,規模有些過於狹窄了。所以第二代恆親王弘晊,只好另擇園寢在今薊州區穿芳峪鄉果香峪村一帶。此後,幾乎歷代恆親王家族直系成員都葬在這處墳地裡。

恂郡王允禵 留下一段歷史公案

天津埋葬著一位重量級皇子,牽扯出一樁事關皇位大統的離奇公案

允禵被囚禁在景山壽皇殿 攝影:鄧偉

於天津境內埋葬的,還有一位重量級的皇子。而這位皇子,居然能牽扯出一樁事關皇位大統的離奇公案:康熙帝到底“傳位於四阿哥”還是“傳位十四阿哥”。這裡所說的十四阿哥,就是胤禎。由於他的名字與親哥哥的名字發音一致,所以在雍正元年被改名為允禵。同樣,雍正帝的其他弟兄們,都把“胤”改為“允”。

允禵與雍正帝胤禛都是孝恭仁皇后烏雅氏的兒子。允禵曾於康熙五十七年(1718)作為西征統帥領兵出征,可見他的個人能力確實超群。作為八爺黨的核心人物,在八阿哥奪儲無望後,允禵一度是皇位的有力競爭者。因此,雍正登基後,允禵遭到了強勁的打擊,最後被囚禁於景山壽皇殿內。

雍正十三年(1735),雍正帝去世後,乾隆帝繼位不久,便下令釋放十四叔允禵。乾隆二年(1737),允禵被封為奉恩輔國公,乾隆十二年(1747)封多羅貝勒,乾隆十三年(1748)晉為多羅恂郡王,並先後任正黃旗漢軍都統、總管正黃旗覺羅學。不過,這時他年事已高,政治上不可能再有大的作為。乾隆二十年(1755)允禵薨逝,年68歲。乾隆賞治喪銀一萬兩,賜諡“勤”。

允禵的恂郡王府邸位於西直門內大街的後半壁街,這座府邸於道光年間改成了壽莊公主府。待到光緒十四年(1888),此府又為成親王后裔貝子毓橚之府。直至清朝滅亡,該府一直被叫做橚貝子府。但據一些資料中的說法,而今除了府邸西南角尚儲存一段府牆及幾棵松柏樹之外,其餘建築均已無存。當我去後半壁街找尋遺蹟時,竟然一無所獲。甚至連當地的民眾,都不知曉這裡曾經有過王爺府邸。

允禵的園寢,則位於黃花山六座王爺墳的最西端,也就是石頭營村東部後山。而今,允禵父子的兩通墓碑尚且留存。允禵享殿尚存夯土基址,但殿後寶頂已不在,唯有月臺夯土基址,月臺之上有現在土墳一座。月臺四周圍繞松樹數棵,園寢後牆基址也還在。

太子陵 清代唯一的太子陵園

除了康熙帝的皇子們以外,乾隆帝的若干子嗣,也被安葬於天津境內。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便是薊州區朱華山的太子陵與十二貝勒永璂墓園了。

朱華山太子陵,又稱端慧皇太子陵或“八仙陵”。在這座清代唯一的太子陵園內,埋葬的是乾隆皇帝所立太子永璉。永璉是由乾隆帝寵愛的孝賢皇后所生,於乾隆元年(1736)七月初二被密定為太子。然天不假年,到了乾隆三年(1738)十二月,永璉卻因“偶感風寒”崩逝,年僅九歲。乾隆帝為此悲痛不已,用太子禮將永璉隆重下葬。

到乾隆十一年(1746)四月初八,36歲的孝賢皇后又生下了一個皇子,排行第七。乾隆帝大悅,為此皇子取名永琮。然令他沒有想到的是,待次年臘月二十九,永琮因天花夭折,時年不滿兩週歲。永琮死後,同樣被葬在端慧皇太子陵。繼永璉、永琮之後,這座園寢又陸續葬入了乾隆帝皇九子、皇十子、皇十三子、皇十四子、皇十六子、皇八女,總共有八位皇族貴胄。於是,當地人為這座墓園起了一個雅號,叫“八仙陵”。在這八位皇子皇女中,最大的八公主,也只有十一歲。最小的皇七子永琮,還不到兩歲。即便將八個孩子的年齡加起來,也不滿二十九歲。

這座園寢因為是為端慧皇太子建的,皇太子的身份要高於和碩親王,所以園寢的規制很高。這座園寢的最特殊之處,是這八位皇子皇女分別葬在四處地宮內。端慧皇太子葬在正中地宮之中。皇七子永琮和皇九子、皇十子葬在東旁地宮內,皇七子居中,皇九子在左,皇十子在右。西旁地宮內,皇十三子居中,皇十四子在左,皇十六子居右。皇八女則葬在用磚砌的長方形天落池中,其位於園寢後院的東南角。此外,依照《朱華山下皇子皇女園寢》中的記載:這座園寢的特色,還在於這三座地宮之上不是各建一座寶頂,而是堆土成山,山的頂部並排堆出三個山頭,中間的高,兩側的低,左右對稱,整個山形就像筆架一樣。這種墳丘的形狀,不僅在清代絕無僅有,就是在中國歷史上也是極為罕見。今朱華山南被開闢成元寶山莊陵園,太子陵也被一同納入公墓景區範疇。關於這座太子陵遺存情況,僅有三座長方形地宮廢坑,其中西側廢坑因為種植果樹毀壞較為嚴重。

這麼小的皇子皇女,在他們生前是絕不會開府別居的。所以,紫禁城及帝后的其他居所,才是他們曾經的家。

比起永璉來,同為乾隆帝子嗣的永璂,其人生境遇就要落魄得多。兩位皇子截然不同的境遇,源自乾隆帝對於他們母親的不同態度。熱播劇《還珠格格》裡的那位歹毒皇后,其原型便是被乾隆廢掉的皇后烏喇那拉氏,她便是永璂的母親。儘管歷史上的烏喇那拉皇后可能並不那麼壞,但其不得寵是事實。古代宮中常常上演母以子貴或子以母賤的悲喜劇,烏喇那拉皇后為乾隆帝生了皇十二子永璂、皇十三子永璟。其中,永璟三歲便夭折,葬於太子陵,彼時的烏喇那拉氏還風光無限。但活到成年的永璂,卻因母親失寵的原因而不再受乾隆皇帝待見。

永璂生於乾隆十七年(1752)四月二十五寅時,而其母親烏喇那拉皇后於乾隆三十年(1765)被廢。至乾隆四十一年(1776)正月二十八丑時,永璂去世,年僅24歲。由於母親的關係,永璂生前並未封爵,他的喪事按入八分公辦理。乾隆四十二年(1777)九月二十卯時,永璂葬入太子陵西南側單獨修建的園寢。他的福晉病逝於乾隆四十九年(1784)七月中旬,同年九月初八也葬入了這座園寢。嘉慶四年(1799),嘉慶皇帝追封他的這位兄長為多羅貝勒。

因為永璂死時沒有爵位,是按入八分公入葬的,所以他的園寢規制很低。不僅如此,有學者推測,在北京的永璂貝勒府,也不是他生前能夠居住的。所謂的“永璂貝勒府”,位於西直門內大街路北,府門朝向西直門內大街,西起高井衚衕,東接一片民宅至西章衚衕,北面到永泰衚衕。永璂去世後,由於沒有子嗣,乾隆帝便指定皇十一子永瑆的第四個兒子錦偲作他的繼子。再過去一些年,錦偲的後代獲得了追賜給永璂的爵位,並一直延續下去。

而今的“永璂府邸”,除幾棵古樹外,其餘的建築都化作了歷史的塵埃。

(部分資料由天津文保研究者劉德旺提供)

(原標題:清代王爺的生死場)

流程編輯:L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