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孫皇后:唐太宗一生的追憶

633年,長樂公主出嫁,唐太宗愛女心切,想要準備豐厚的嫁妝。誰知,竟遭到了大臣強烈的反對,唐太宗立馬變了臉:“那個鄉巴佬又壞我好事!”可當孃親長孫皇后知曉後,不僅未怪罪,反而賞賜了大臣400匹絹,400緡錢。

長孫皇后:唐太宗一生的追憶

長孫皇后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結髮妻子,而長樂公主正是兩人的親生女兒,從小被視為掌上明珠。

13歲那年,長孫氏嫁給了17歲的李世民,她雖年齡不大,但已能恪守婦道,孝敬公婆,堪稱賢妻良母。

而李世民對長孫氏的寵愛也是羨煞旁人。

當年,給兩人做媒的是長孫氏的舅舅

高士廉。647年,高士廉病逝,唐太宗拖著病體,執意前去弔唁,他感念“姻戚義重”,當場流涕不止。

李世民年少有為,不到20歲便已馳騁戰場,殺敵四方。

在李世民征戰時,長孫氏不離不棄,緊緊跟隨。她悉心照顧李世民的生活起居,為他枯燥乏味的戰場生活,帶去春風般的滋潤,做李世民堅實的後盾。

後來,李世民的功勞越來越大,身為太子的李建成受到了強烈的危機感。他視李世民為眼中釘,處處為難李世民。

為了調和矛盾,長孫氏不停地斡旋於李世民父親與各嬪妃之間,並且熱情地與妯娌間來往,以此來緩和李世民兄弟間的緊張氛圍。

然而,李建成終究還是容不下李世民。

626年,李世民為求自保,發動了歷史上有名的玄武門之變。

在與李建成決一死戰的緊要關頭,長孫氏義無反顧地站到了李世民這一邊,選擇同生共死。不僅如此,長孫氏更是親 自號召將士務必保護好李世民。

太宗在玄武門,方引將士入宮授甲,後親慰勉之,左右莫不感激。取自《唐書·后妃列傳》

終於,這場奪嫡之爭,以李世民親手射殺李建成而告終。

李世民被立為太子,2個月後繼承了皇位,而長孫氏無疑被選為了皇后。

長孫皇后:唐太宗一生的追憶

成為後宮之主後,長孫皇后並未恃寵而驕。相反,她不但盡心侍奉長輩,又常常規勸唐太宗要對各嬪妃雨露均霑。

如此深明大義的妻子,唐太宗自然是喜不勝收。故而,經常下了朝回到後宮後,就想與長孫皇后討論朝堂之事。

長孫皇后自小飽讀詩書,見識不凡,但她認為自己身居後宮,不宜插手國家大事。可是,唐太宗堅持己見,定要長孫皇后說出一二。

無奈之下,長孫皇后提出了獨特的見解:居安思危,任賢納諫。

這一理念,使唐太宗受益一生,也為後世治事提供了寶貴的建議。

而長孫皇后也是“任賢納諫”的堅定擁護者。

那天,唐太宗想要外出打獵,魏徵得知後,很不識趣地進行阻攔:“陛下,現下正值萬物復甦之際,鳥獸尚幼,萬萬不可捕獲!”

唐太宗掃興而歸,見到長孫皇后氣不打一處:“早晚我要殺了魏徵,以解我心頭之恨!”

誰知,長孫皇后聽罷,回到寢宮,穿上禮服,隆重地向唐太宗朝拜:“恭賀陛下!明主得直臣,今天魏徵直言,更是證明陛下是明君啊!”

唐太宗豁然開朗,不但留下了魏徵的腦袋,更是欽佩長孫皇后的氣量。

後來,長樂公主出嫁,此時,唐朝已國力雄厚,唐太宗想為愛女置辦豐厚的嫁妝。

魏徵聽說後,又急不可耐地前來制止。唐太宗顯然不樂意了,不禁向皇后抱怨:“那個鄉巴佬又來壞我好事!”

可長孫皇后聽聞後,覺得魏徵諫言句句在理,若給了長樂公主過多的嫁妝,不但不符合禮制,也是鋪張浪費。這樣難免落下口舌,對家族不利。

於是,長孫皇后親 自準備嫁妝,送長樂公主出嫁了。

事後,長孫皇后還不忘稱讚魏徵,並且命人賞賜了他400匹絹,400緡錢。魏徵得到鼓舞后,更加忠心耿耿,直言諫言,大膽指出唐太宗的過失,終使他成為一代明君。

可惜的是,636年,年僅36歲的長孫皇后,因病逝世。

唐太宗痛哭流涕,自此,永遠失去了他的賢后。

根據長孫皇后的遺言,死後薄葬,一切從簡。可是,唐太宗並沒有遵守遺言,他下令建築了昭陵,氣勢格外宏偉壯觀。

長孫皇后

入葬昭陵後,唐太宗的思念之情仍無法釋懷。有時候,他還拉著大臣一起眺望昭陵,訴說他的情長。

長孫皇后:唐太宗一生的追憶

一代君王,如此思妻念妻,在封建王朝中不免被人笑話。

可唐太宗就是這個例外。

他們年少結為夫婦,從此風雨同舟,一路相知相伴,走過23年,終於形成貞觀盛世,這些都得益於唐太宗與長孫皇后

優良的治世方針。

我想,可能是上天覺得此生太眷顧唐太宗了吧,所以需要從他身邊帶走些什麼。長孫皇后的離開,正是唐太宗心中致命的痛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