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處資料殺熟時代 如何在網路中來無影去無蹤?

【PConline 雜談】

或許你已經發現,當我們面對同一款商品或行程時,不同使用者看到的價格會截然不同,Why?其實,這些都基於網際網路公司的使用者畫像,只不過他們從來不肯承認罷了。資料的妙用在於“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以便更好更有針對性的服務大眾,現在卻成為“殺熟”的元兇。既然如此,我們如何在網路中讓自己做到來無影去無蹤?

身處資料殺熟時代 如何在網路中來無影去無蹤?

實際上,用資料“殺熟”的始作俑者是亞馬遜。記得早在2000年的時候,亞馬遜對同一張DVD施行了不同的價格政策。當時,新使用者看到的價格是22。74美元,而顯示給老使用者的價格卻是26。24美元,當刪除Cookie後,其價格馬上回落,因此使用者很快便發現這種價格策略並進行投訴。顯然,資料為企業的價格歧視提供了巨大便利,而網際網路更是擴大了價格歧視的範圍,這些公司可以輕而易舉知道你是否有購買意向。

身處資料殺熟時代 如何在網路中來無影去無蹤?

即便沒有價格歧視,利用大資料分析使用者並以此來實現利潤最大化,也早是網際網路的常態。例如在廣告業務上,Google、Facebook及國內的微博、微信、今日頭條、百度,都是建立在使用者產生的資料之上,分析使用者喜歡什麼,再將廣告主的廣告精準的推送給我們。身處虛擬的網路世界中,我們每一個人早已被這些企業貼上了無數的標籤,例如你喜歡看什麼、買什麼、購買力如何,甚至你的好友都是誰等等,這些精確“偏見”。

如今,計算機變得越加聰明,演算法越來越精準,而這一切都是為了讓我們看到更多更有針對性的廣告,海量資料面前,是科技公司而非使用者掌握著主導權。儘管在面對這些科技巨頭公司,個人使用者顯得微不足道,卻也有一些事是我們力所能及,且在有限範圍內,能夠儘量控制自己的隱私不被外洩,例如控制網上的瀏覽記錄。

身處資料殺熟時代 如何在網路中來無影去無蹤?

而讓演算法減少對你的資訊判斷是第一步,儘量不用自己的手機APP進行瀏覽和購買,選擇瀏覽器會讓我們多一些主動權,並且在不需要的網站關掉Cookie(瀏覽器快取)。Cookie技術自誕生以來,便成為廣大網路使用者和Web開發人員爭論的一個焦點,並不是因為Cokkie的功能太弱,而是因為Cookie由Web伺服器儲存在使用者瀏覽器上的小文字檔案,且包含有關使用者的資訊,因此,對使用者的隱私構成了危害。

身處資料殺熟時代 如何在網路中來無影去無蹤?

當然,這並不是說Cookie就是不好的,啟用Cookie可以讓我們瀏覽網頁更加輕鬆,例如之前我們曾填寫過的各種資料、選擇的語言等等,都會被Cookie儲存起來讓後續訪問更簡單快捷,而停用Cookie則會讓第二次訪問網頁時遇到很多麻煩,例如要重新登入。

身處資料殺熟時代 如何在網路中來無影去無蹤?

其實,禁用Cookie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麻煩,你只需關掉一些無需登入但又常用的網站,比如各類搜尋引擎。關閉Cookie的步驟也很簡單,如果你是用的是谷歌的Chrome,在瀏覽器的設定頁面進入高階設定,並在隱私內容設定裡關掉Cookie追蹤就可以了。如果嫌麻煩,你也可以直接用duckdockgo。com進行搜尋,它該網站在你搜索時,不會記錄你的個人資訊。

除了禁用Cookie外,我們還可以開啟匿名瀏覽模式。目前,像Google的Chrome,蘋果的Safari、Intemet Explorer、Mozilla的Firefox等幾個主流的瀏覽器都支援匿名瀏覽,也叫隱身模式或無痕瀏覽。開啟隱身模式後,瀏覽器便不會記錄你訪問過的頁面資訊,登入密碼、Cookie、快取檔案等,不會留下痕跡。

身處資料殺熟時代 如何在網路中來無影去無蹤?

同樣,“隱身”也會帶來一些不便,例如頁面的自動填充,無法自動登入賬戶等。但是,一想到能夠瀏覽完全沒有偏好的推薦,就會覺得這一點小麻煩都是值得的,只有這樣你才能看到網站原本的樣子。

如果你已經做到了以上兩點,那麼最後要注意的就是手機獲取許可權問題。不管是Android還是iOS系統,下載新軟體時都會提示隱私資料的設定,我們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需要選擇是否禁止(或盡在使用時訪問)軟體訪問你的通訊錄、地理位置等資訊。

大多數時候,這些軟體會在第一次安裝開啟時彈出對話方塊提示許可權獲取,這時千萬不要手快一通亂點,而是要看清具體說明,再決定是否讓其獲取許可權。相比之下,iOS系統要更‘保守’一些。與此同時,如果你具備一定的網路知識和技巧,也可以試試Tor、DuckDuckGo、WolframAlpha幾個匿名搜尋引擎,不會監控更不會記錄你的搜尋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