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遷九邊、教太監讀書,好聖孫朱瞻基給大明留下了怎樣的隱患

朱瞻基是明朝的第五位皇帝,是明仁宗朱高熾的兒子,13歲時被朱棣立為皇太孫,與他的父親一起開創了仁宣之治,將明朝推向了高峰。

朱瞻基在位期間,國家達到了極盛時期,但是物極必反,朱瞻基也為大明埋下了幾個隱患。

內遷九邊、教太監讀書,好聖孫朱瞻基給大明留下了怎樣的隱患

自從秦朝以來,我國古代在相當長一段時間之內,在文官集團之中都實行了丞相老大制。

但是這種情況在朱元璋時期被徹底更改,在朱重八同志看來,辛辛苦苦打下天下,憑什麼要有人來指手畫腳。

為此朱元璋隱忍了許久,眼見著當時的丞相胡惟庸橫行不法,甚至有謀反的跡象,果斷出手,滅掉了胡惟庸,順帶著廢除了丞相制度。

朱元璋常年領兵作戰,體力好,精神足,將皇權與相權總攬於一身。作為兒子的朱棣也不差,繼承了朱元璋的天賦,完全能夠勝任批奏摺到深夜的工作。

內遷九邊、教太監讀書,好聖孫朱瞻基給大明留下了怎樣的隱患

但是永樂年間,朱棣曾經多次遠征蒙古,以至於很多時候都不能在京城,總不能將文武百官全部帶著吧。

朱棣充分發揮了他的聰明才智,建立了一個機構來幫助他處理政務,這個機構就是內閣,初期的內閣職權很低,只能算作是皇帝的助手,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一個秘書團體。

內閣僅僅是將某件事情的處理意見報給朱棣,由朱棣決定是否執行,也就是說朱棣握有最終的決策權。

明宣宗時期,內閣的權力得到了加強。朱瞻基顯然沒有太爺爺和爺爺的精力,所有的奏章看都看不完,更別說決策了。

“票擬”就是在朱瞻基時期出現的,由內閣人員代勞閱覽奏章,並提出處理意見。朱瞻基仍然具有“決策”權,這個權力也被成為“批紅”,因為是用紅筆批示,故名。

“票擬”和“批紅”的出現使得朱元璋苦心經營的政治體系毀於一旦,而這個時間還不到半個世紀。

內閣的形成使得文官集團的權力得到了空前加強,對於明朝的皇帝來講真心不是好訊息。

嚴格意義上來說,內閣權力的增長才有了教太監讀書這個事情。而後世也認為正是因為太監有了知識才會有後面二百多年一連串的亂像,正所謂“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即是如此,代入到明朝就是“太監不可怕,就怕太監有文化”。

內閣權力增長帶來的是相權的增長,這對於一個皇帝來說自然是需要多加提防的。而歷史上很多皇帝為了對抗相權,都會尋求幫助。

朱瞻基也是如此,只是他找來的這群幫手是一群可憐人-太監。而教太監讀書也是讓這個幫手變得更加強大的手段。

內遷九邊、教太監讀書,好聖孫朱瞻基給大明留下了怎樣的隱患

明代的太監也不是好做的,其等級更是五花八門,典簿、長隨、奉御、監丞,監丞再往上是少監,而少監的頂頭上司就是聞名遐邇的太監。

明朝的宦官衙門也是很多的,有十二監、四局、八司,共二十四個衙門,其中最吃香的是司禮監和御馬監。司禮監管理的是內外奏章,御馬監也不是養馬的,而是掌管兵符的。

明朝許多臭名昭著或者大權在握的太監,如王振、劉瑾、魏忠賢等大多出自司禮監。司禮監相當於皇帝的私人秘書,而朱瞻基因為精力的原因,即便是票擬也沒辦法全看完,只能讓太監抄下來,代理自己行使權力。

內遷九邊、教太監讀書,好聖孫朱瞻基給大明留下了怎樣的隱患

司禮監的最高領導叫司禮監掌印太監,他下面還有一個叫司禮監秉筆太監,就是給皇帝代筆批紅的。

就這樣司禮監對內閣形成了制約,哪怕你再厲害,我不給你批紅,看你怎麼去執行。但是如果有人一旦掌握了兩種權力,皇帝跟架空也沒什麼兩樣了。

明朝就有一位大臣,拉攏了司禮監掌印太監,左手出意見,右手蓋印,權傾天下,做到這一點的人叫張居正,而他的盟友叫馮保。

張居正在位的十年,萬曆的存在感相當低,甚至天下人只知張居正,而不知萬曆,這是朱瞻基所沒有料到的。

但是這也是朱瞻基一個不得已的選擇,對後世的影響怎樣不在他的考慮範圍之內。因為面對日益強大的內閣,他實在是獨木難支,只能找外援,而外援就是太監。

太監不管人品怎麼樣,但是對皇帝都很忠心,何況太監裡也不全都是壞的。

教太監讀書是朱瞻基不得已而為之的一個舉措,無非是為了尋求朝堂上的平衡,而且貌似這也是唯一一個可以制衡各方的辦法。

“仁宣之治”使明朝達到了極勝,但是土木堡之變絕對是一個轉折點。

正統十四年(公元1449年),在太監王振的慫恿下,皇帝朱祁鎮率軍出征,出征隊伍包括京城三大營在內,共計有二十多萬人,以及眾多的文武百官。

七月中旬邊關急報瓦剌入侵,七月十七日大軍出征,實在是兵貴神速。

八月十五日,二十萬大軍在土木堡盡數覆滅,其中自有王振的原因(教太監讀書致其干政的遺留),而與明朝的邊境戰略也有脫不開的關係。

自從明成祖朱棣病逝以後,明朝的邊軍戰鬥力就開始了下降,究其原因是衛所制度的崩壞。

內遷九邊、教太監讀書,好聖孫朱瞻基給大明留下了怎樣的隱患

明朝建國起,衛所制度是以屯田為主的。朱元璋的目的很簡單,屯田可以有效的降低軍隊對軍餉的依賴,從而又能保證軍隊的數量,一舉兩得。

朱瞻基時期,侵佔軍屯的現象在大明國境以內愈演愈烈,無論是在邊境或是內地,由於軍官、豪強、勳貴的不斷侵佔,屯軍無力供給紛紛選擇逃亡,屯田情況跳崖式下降。

屯軍跑的多,但是負責打仗的卻因為不事生產而留下來。這樣一來,吃東西的多,種地的人卻不多,也就造成了不平衡。因而打仗的還要在訓練之餘去種地,自然無心操練,導致戰鬥力急劇下降。

朱瞻基開始重新構建防禦體系,將九邊內遷,依靠長城來進行防禦。這樣不僅是將關外放棄,也放棄了遼東地區。

雖然戰略性內遷待有需要時再拿回是明朝的一貫手段,但那是建立在明朝的軍隊依然擁有強大戰鬥力的前提之下。

朱瞻基對邊境防禦所做的改變顯然是高估了當時明軍的戰鬥力。朱瞻基以宣府地區為基礎,修建多個邊堡,以便於相互策應。

內遷九邊、教太監讀書,好聖孫朱瞻基給大明留下了怎樣的隱患

但是相近的衛所等卻沒有連線之處,這給了蒙古人很大的便利,使得他們可以長驅直入。但是朱瞻基自己卻很滿意。

一百多年之後,由於關寧防線實在是無法攻破,皇太極就從長城一線選擇了突破,與瓦剌入侵異曲同工。

不論如何評價,朱瞻基是明朝最優秀的皇帝是毋庸置疑的,他的勤勉,知人善任,與民休養生息,勤儉節約,使得明朝在很短的時間之內達到了巔峰,就衝這一點,他是個明君無疑。

然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更何況朱瞻基所作所為皆是當時情況所限,不得已而為之,後世意識到以後應立即改正,只能說後世之君能力略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