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縣長父親》獲獎徵文,為什麼被刪除?

近日,德州市作協廉潔文化主題徵文獲獎名單引發關注,因為一等獎作品題目為《我的縣長父親》。

乍一看,這篇獲獎作品與喜劇電影《夏洛特煩惱》中“我的區長父親”橋段類似,但影片中這是一個“拼爹”的“梗”。一方面是正能量充沛的徵文,一方面是質疑評選公正的“段子”,於是德州作協很快就刪除了獲獎資訊和相關連結。

其實,德州作協有些過於敏感操作了,網路上很多評論非常積極正面,反而刪除之後有著“欲蓋彌彰”的嫌疑。其實,梳理事件來龍去脈,會發現這原本是一個不該被“節奏”帶偏的徵文賽事。

《我的縣長父親》獲獎徵文,為什麼被刪除?

文章的背景本不“煩惱”

。德州作協這次徵文比賽,主要就是正風肅紀反腐、弘揚廉潔文化、謳歌本土先模人物和事蹟,這類徵文屬於小眾動筆、大眾圍觀的題材。

作品中的“縣長父親”於志明,是禹城縣1955年第一屆人代會選舉的縣長,文章歷史感很強,文風也很質樸,作者是一位六十歲的文字愛好者,也是一名退休幹部。

客觀講,敢於寫出父親的經歷,晾曬自己的“家風”。這樣的子女多多益善,以文字向父輩的磊落胸懷致敬,勇氣和坦誠可能比文學功底更為難得。

《我的縣長父親》獲獎後引發關注,又被火速被刪,很多網友都問“憑什麼”。其實,這就是一個應對社會熱點的問題,也就是需要變逆勢而為為順勢利導,火速刪帖的背後,就是沒有對這個問題認真準備,結果一遇到問題思路跟不上,應對不了。

《我的縣長父親》獲獎徵文,為什麼被刪除?

徵文的意義不是“拼爹”

。作為反腐倡廉的題材,我個人認為,一個人告訴另一個人的,永遠是有限的,要化有限為無限,只能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腦袋思維、用自己的心靈感悟。

某種意義上講,文學性要讓位於思想性,最重要的是思想點和啟示,縣長父親的故事,在於思想碰撞和交流。這次徵文被刪除後,作者主動站出來講起初的題目為《逝去的背影》,如果用這個題目,還會是一等獎嗎?

可能依舊獲獎,可能不會獲獎。這篇文章被圍觀,主要是題目引發的身份輿論,縣長的子女可以寫,為什麼農民的子女不能寫呢。

現在是多維時代,任何人都有表現自我的衝動,怎麼避免這個衝動,究需要創立議題引領,站在前面引導。面對這種變化,如看不到背後的推動力量,不能把握脈動,就不能保證每一個作品,立足於哪裡,或者往哪裡走。

德州作協假如不刪除這篇文章,而是全文轉載,會不會更好地引導價值取向,因為要相信大家的判斷。不能因為一個題目類似,就懷疑自己的判斷和甄別。

有個朋友講得很形象,這篇文章就像進入瓷器店的大象,表面看很柔和,也沒有碰碎什麼,但是瓷器店的老闆已經惴惴不安了,他擔心大象鼻子一甩,一個罐子打碎了;身子一轉,一件東西打倒了。

是這樣嗎?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西魏遺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