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死忠朱允炆4年,但他的3次建議,卻讓建文帝萬劫不復山河盡失

齊、黃、方、練之儔,抱謀國之忠,而乏制勝之策。然其忠憤激發,視刀鋸鼎鑊甘之若飴,百世而下,凜凜猶有生氣……——《明史》評價黃子澄

說起明朝時期的靖難之役,建文皇帝朱允炆可以說莫名其妙地捱了一番災禍,原本沒打算那麼快削藩的他,在一些人的慫恿下制定了削番的政策。

此人死忠朱允炆4年,但他的3次建議,卻讓建文帝萬劫不復山河盡失

不得不說,這個想法雖好也符合實際情況,但卻忽略了“欲速則不達”這個事實,西漢時期的七王之亂就是因為漢景帝操之過急而造成的。

朱允炆在登基之後,僅僅幾個月的時間就將眾多的王公貴族削成了庶民,湘王更是不堪其辱直接自盡而死。

朱允炆的這種行為實在是過於不理智,結果在侄子的苦苦相逼下,沒了活路的朱棣最終選擇了揚起叛旗舉兵謀逆。

事實上,建文皇帝也曾考慮過操之過急的影響,但在一個書生的誤國之言下,最終還是這樣做了。此人便是黃子澄,朱棣也知道這其中的事情,所以登基之後果斷將黃子澄全族誅滅。

此人死忠朱允炆4年,但他的3次建議,卻讓建文帝萬劫不復山河盡失

那麼,黃子澄究竟是做了什麼,讓建文帝朱允炆陷入了萬劫不復的境地?今天咱們就來聊一聊他的故事。

黃子澄的入士之途

元朝至正十年黃子澄出生在江西省的分宜縣,他年少時便發憤讀書,還為自己的書房取名為“勤齋”,很快就成了當地知名的才子。不過,作為一個讀書人,黃子澄在元末明初的日子過得並不好過。

原因也很簡單,亂世之中讀書人那裡有什麼市場?明朝建立後天下雖然安定了,但朱元璋卻屢次停止科舉考試,以至於黃子澄一直是不值一錢。

直到明朝洪武十八年他的命運才發生了改變,當時多年未曾開辦科舉的朱元璋決定重新開科取士,黃子澄等待這個出頭的機會等了很久。

此人死忠朱允炆4年,但他的3次建議,卻讓建文帝萬劫不復山河盡失

當地官府張榜告示宣佈開科取士之後,黃子澄立馬就踏上了前往京城的征途,抵達京城後黃子澄沒有休息的時間,科舉考試的安排時間很緊湊。

可就算如此,那一年的大試中黃子澄依然是力壓群雄,在會試中取得了頭名的好成績。殿試中朱元璋對這個才富五車的學子極為滿意,當場就下旨將黃子澄欽定為殿試的探花,並且直接送入翰林院做編修官。

這其中還有一個小故事,朱元璋問黃子澄多大,黃子澄回答35歲。隨即皇帝又問他是哪一年出生的,情緒激動的黃子澄居然沒答上來,原本他是狀元卻因這個小失誤成為了談話。

言歸正傳,別看黃子澄進入官場後只是做了一個翰林院編修官,然而這個翰林院編修可不是一般人能夠做得了的,洪武十八年的翰林院裡可以說是臥虎藏龍。

此人死忠朱允炆4年,但他的3次建議,卻讓建文帝萬劫不復山河盡失

這一批被分在翰林院中的進士,日後基本上都成為了大明朝的中流砥柱,足見他們的才華之高。黃子澄在翰林院中歷練了幾年,逐漸在朝廷中嶄露頭角,朱元璋根據他們的才能將他們派往外地出任地方官。

黃子澄則比較特殊,他在翰林院期間由於才華出眾,被當時的太子朱標所看重。朱標對學識淵博、有自己意見的年輕人非常滿意,便向自己的父親朱元璋懇請,將黃子澄納入自己的麾下成為了幕僚。

朱標這個伯樂做得很成功的,黃子澄也沒有辜負他的知遇之恩,進入太子的麾下黃子澄的很多意見對朱標以及明朝都有著深刻的影響,二人之間的關係也是亦臣亦友。

只可惜朱標天不假年,黃子澄成為他的幕僚沒幾年,朱標便撒手人寰了。朱標一走,各位皇子為了金鑾殿上的龍椅蠢蠢欲動,紛紛向父皇展現自己的能力,以博得歡心成為新太子。

此人死忠朱允炆4年,但他的3次建議,卻讓建文帝萬劫不復山河盡失

然而,或許是出於對朱標的愧疚吧,朱元璋最終立了朱標的兒子朱允炆為皇太孫,就這樣皇太孫朱允炆入主東宮,黃子澄則成為了朱允炆的老師。

一腔熱血卻昏招頻出

黃子澄成為朱允炆的老師後,後者很快就來找了他並詢問了一件國家大事:“先生,我想請問先生,自從我成為皇太孫之後,諸位藩王擁兵自重,橫行不法,此時此刻皇爺爺還在,要是等我繼位之後要怎麼做呢?”

說實話,這倒也不能怪朱允炆過於敏感,事實上當時的情形就是如此危機,諸多藩王(朱允炆的叔叔)基本上沒誰服氣他,若不是朱元璋在後面壓陣,只怕早就鬧了起來。

總的來說,朱允炆對於藩王們的擔心不是沒有道理的,這一困擾也成了他在位期間最大的煩心事。面對朱允炆的擔心,黃子澄說出了自己的意見:

此人死忠朱允炆4年,但他的3次建議,卻讓建文帝萬劫不復山河盡失

“藩王手中雖有兵馬,但是他們依然是屬於朝廷的臣子,如果他們會繼續做大,以臣之見陛下應該儘早定下削藩的方法,避免日後為其所害。”

黃子澄將削藩的方針戰略告訴了朱允炆,朱允炆對於這削藩的政略深以為然,“削藩”這個手段並沒有錯,能夠加強中央集權,也有利於維護天下的穩定,但時間點卻錯了。

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去世,朱允炆繼承明朝大統,沒多久主打削藩的齊泰和黃子澄兩人,便成為了朱允炆最為信任的兩個大臣,為建文皇帝出謀劃策。

黃子澄和朱允炆二人有著一腔熱血,他們希望以平定藩王為開創功業的新起點,然而這兩個人忽略了一個問題,那就是削藩的方針雖好,但操之過急便會將諸藩王逼上絕路。

此人死忠朱允炆4年,但他的3次建議,卻讓建文帝萬劫不復山河盡失

與唐宋元時期的藩王不同,明朝時期藩王手裡可是有兵馬的,若是強行削藩他們豈能坐以待斃。

朱允炆的頭號智囊黃子澄不可能不明白這個道理,但他卻為建文皇帝連出昏招,以至於將局面弄得一發不可收拾。

第一個昏招便是將削藩的目標選擇為其他的藩王,按照當時的局勢來看,朱元璋的大兒子、二兒子和三兒子均已過世,剩下力量最強、野心最盛的便是朱棣。

既然朱允炆的削藩是為了消除藩王的隱患,那麼槍自然需要打出頭鳥,第一戰必須要起到殺雞儆猴的作用。當時,只要朱允炆削掉了朱棣,其他的藩王自然而然就會有所畏懼,乖乖接受朝廷的削藩。

此人死忠朱允炆4年,但他的3次建議,卻讓建文帝萬劫不復山河盡失

不知道是不是當局者迷,身為局內人的黃子澄居然想不到這一點,他建議朱允炆從其他諸王開始開刀,意思就是先試試水,最後再來動朱棣。

最終朱允炆同意了這個計劃,在黃子澄的昏招之下,朱允炆從四叔之後開始削藩,雖然削掉了一個又一個藩王,但卻起不到最根本的作用,反而還將自己的名聲“搞臭”樂。

如果只是這樣的話局面也不是不可能挽回,從實力上來說,朱允炆依然比朱棣強大許多,還是有機會扳回局面。

也就是在此時,朱棣明白朱允炆醉翁之意不在酒,但當時他的力量還不足以和朝廷較量。

此人死忠朱允炆4年,但他的3次建議,卻讓建文帝萬劫不復山河盡失

為了拖延時間積蓄力量,朱棣把自己的兒子派去京城向朱允炆請安,以降低朱允炆的戒心。若是在此時朱允炆就動手削了朱棣,亦或者說將朱棣的幾個兒子全部扣住軟禁,後面也許就沒有那麼多的事情發生。

然而,此時黃子澄再次制止了朱允炆,在他看來若是此時將朱棣的兒子扣住,就等於是斷了朱棣的後路,這是在逼反朱棣。

當時,燕王暗藏不臣之心已是路人皆知,早晚都是要造反的,怕又有什麼用呢?朱允炆又聽了黃子澄的話,沒有先發制人而是坐看朱棣的下一步動作,並且還把他的兒子放了回去。

事實證明,朱棣三個兒子為他爭取了足夠的時間,當朱允炆決定按照計劃削藩朱棣時為時已晚矣。

此人死忠朱允炆4年,但他的3次建議,卻讓建文帝萬劫不復山河盡失

先是他所託非人,張信叛變並將朱允炆的計劃告訴了朱棣,朱棣索性撕下偽裝開始舉兵造反。另外,朱棣也是從張信口中得知,一切都是由黃子澄和齊泰兩人謀劃的。

得知北地叛亂朱允炆面沉如水,但這也在他們的意料之中,背後的智囊團不慌不忙的部署下一步行動,老將耿炳文作為主帥帶兵去平定叛亂。

在朱允炆看來,耿炳文的出戰基本上就是降維打擊,純純的就是碾壓朱棣這位後生。可耿炳文剛來到北地,因為不識地理吃了一點小虧,小敗了一場。

耿炳文畢竟是老將,吃了虧之後他也明白了性堅壁清野、以逸待勞是最好的辦法,畢竟朱棣的綜合實力弱小拖不起,他迅速修建起了大本營,堅守不出重新掌控了戰場的主動。

此人死忠朱允炆4年,但他的3次建議,卻讓建文帝萬劫不復山河盡失

戰場之上勝負乃兵家常事,以己之長攻彼之短也是沒有問題,只要堅持用耿炳文為主帥麼朱棣之亂很快就會平定,可是黃子澄此時此刻又“犯病”了。

他建議朱允炆臨陣換帥,讓酒囊飯袋李景隆取代耿炳文成為前軍主帥,後者是朱元璋時期的名將,而後者只是毛頭小子,孰強孰弱高下立見。

奈何朱允炆又採取了黃子澄的建議,後面發生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失去了耿炳文之後朱棣一路高歌猛進,用了數年時間便兵臨南京城下,朱允炆被趕下了臺,最終奪取了皇位。

黃子澄悽慘結局

透過上述的介紹不難發現,朱允炆佔據明朝九成以上的江山,朱棣僅僅只有北平一地,若是即使上述三個時機他抓住一個,也不會落得最後淒涼的田地。

此人死忠朱允炆4年,但他的3次建議,卻讓建文帝萬劫不復山河盡失

可以說黃子澄這三次接連出現昏招,把朱允炆引入了錯誤的方向,不但耽誤了朱允炆的大業,反而還助攻了朱棣,使得本不可能成功的靖難取得了勝利。

朱棣登基後大權在握,有仇報仇有怨報怨,他發下對黃子澄的逮捕文書,重金懸賞他,走投無路的黃子澄在前往浙江的路途中被捕獲,而後被押送到了朱棣面前。

對黃子澄恨得牙根癢癢的朱棣,恨不得能將他挫骨揚灰,當即下令:“將黃子澄誅滅全族!不管是何人,只要是與他有關係的全部、統統殺光”。

就這樣,將朱允炆帶入了萬劫不復境地的黃子澄,也迎來了自己的悽慘結局。朱允炆做皇帝的這四年裡,黃子澄始終以一種近乎愚忠的態度兢兢業業地為建文皇帝服務。

此人死忠朱允炆4年,但他的3次建議,卻讓建文帝萬劫不復山河盡失

就連乾隆皇帝都說他雖然輕率寡謀、識見迂闊,但其忠心卻是後輩的楷模,奈何他最終還是因為昏聵害了自己的皇帝,讓人唏噓不已,也可惜了一代俊才。

對於黃子澄此人,你有什麼不同的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