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陝西曆史博物館,一定要看這幾個鎮館之寶

我每次看《國家寶藏》這檔節目都忍不住感嘆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古代匠人的手藝太高超了,這次國慶我專門到西安去陝西曆史博物館玩,想要好好的參觀一下這些寶藏。

去之前就聽說陝西曆史博物館有十個鎮館之寶,那這十個鎮館之寶是什麼呢?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鎏金舞馬銜杯紋銀壺

逛陝西曆史博物館,一定要看這幾個鎮館之寶

這個寶藏是唐朝時期的,高14。6釐米,口徑2。3釐米,1970年在何家村出土,整個銀壺造型是參考了當時的北方遊牧民族使用的皮囊和馬鐙。在壺口上的蓋子像覆蓮花瓣,蓋頂和壺柄是由一條銀鏈連線起來的,在壺身兩面,用模壓的手法捶打出一匹翹首鼓尾、嘴裡含著杯子下拜的馬兒。

這個壺整體全是鎏金,金燦燦的與杯子的銀光遙相呼應,燈光下,格外的和諧富麗。整個舞馬看上去栩栩如生,由於是捶打出來的,所以立體感很強。這個寶物也見證了唐朝由盛轉衰,據說唐玄宗在安史之亂出逃時帶著這個寶物,因為戰亂,又不知道被什麼人給埋在地下,這件寶物是不在外面展出的,由此可知鎏金舞馬銜杯紋銀壺在陝西曆史博物的地位很高。國慶時就準備帶著孩子去看一看這個紋銀壺,之前在陝西迅雅同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給孩子報了興趣培訓班,那裡的老師就拿過印有這個紋銀壺的畫冊讓孩子翻看過,孩子一直說想去看看實物是不是也和畫冊裡的一樣吸引人。

鴛鴦蓮瓣紋金碗

這個金碗是唐朝時期的產物,跟鎏金舞馬銜杯紋銀壺一樣,都是在1970年出土於何家村,高5。5釐米,口徑13。5釐米,這次出土的金碗一共有兩件。兩碗的造型、花紋都是一模一樣,是純金的,金碗上的紋樣的修飾手法又被稱為適合紋樣構圖。這個是將需要修飾的器物分化為許多小塊,匠人用手工在每塊之間一點點地填上合適的紋樣。而這個工藝手法早已在晚唐時期就很少有人會使用了,到現在直接失傳。

三彩載樂駱駝俑

逛陝西曆史博物館,一定要看這幾個鎮館之寶

這件寶物所屬的時代還是唐朝,別看這是個俑,就覺得文物價值不高,既然能被封為鎮館之寶,那肯定也有幾把刷子,三彩載樂駱駝俑是三彩極樂俑中的珍品,通高58釐米,長41釐米。因為唐代開放包容,世界各地的人們都來到這裡,帶來了他們的奇珍異寶,讓唐代人愛不釋手,帶來的歌舞表演,也讓唐代人喜愛非常,於是就有了這尊三彩載樂駱駝俑,一頭駱駝上,有七人圍坐著平臺演奏,神態平靜,沒有一絲驚慌地演奏著。雖然這件作品的釉色有點脫落,但是因為人物太生動,絲毫不影響人們因為它的獨特魅力而駐足觀賞,彷彿身處其中,聆聽來自千年以前的音樂。

葡萄花紋銀香囊

這個香囊來自於唐朝,1970年跟鴛鴦蓮瓣紋金碗、鎏金舞馬銜杯紋銀壺一起出土於何家村,整個香囊的外面有4。6釐米,裡面放香的地方有2。8釐米,鏈長7。5釐米。香囊是一個圓形,整體鏤空,用銀做成的,分為上下兩個球體,用子母扣套住。裡面的香盂不管外面怎麼轉動,都不會移動半分,可見當時的工匠花了很多心思來設計。

鎏金銀竹節銅燻爐

逛陝西曆史博物館,一定要看這幾個鎮館之寶

鎏金銀竹節銅燻爐來自於西漢時期,1981年出土,高58釐米,口徑9釐米,這個燻爐的底下座子上雕刻著兩條蟠龍,兩條龍咬著竹柄。燻爐的形狀似博山,所以又叫博山爐,整個底色是鎏銀的,龍身則為鎏金,因為燻爐上有九條龍,可以得知這個東西是皇家所用,根據記載,是當時的漢武帝賞賜給姐姐信陽長公主的。

杜虎符

看古裝電視劇,經常可以看到皇帝讓將軍拿自己的虎符作為信物去調兵,這個杜虎符來自於戰國時期的秦朝,1975年出土。在戰國時代,沒有其他礦物質,所以杜虎符的材質是青銅,身長9。5釐米,也有人說9。8釐米,高4。4釐米。虎符一般分為兩半,而這為左半符,因為身上有小篆以及銘文,被視為研究戰國時期軍事、文化重要資料。

陝西曆史博物館的館藏有171。795萬件,而這幾件都是鎮館之寶,陝西真是歷史愛好者的天堂。去博物館玩時,千萬不要錯過觀賞這些寶物。

逛陝西曆史博物館,一定要看這幾個鎮館之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