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藏《清靜經》:全文密集解析

道藏《清靜經》:全文密集解析

《清靜經》全稱是《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

,在《道藏》中有它的底本,因為它講的是清靜修行的理念,所以被道教列為必修的唱誦經典,甚至它也被譜成了流行音樂。

首先要明白,

中國的道家和道教是兩個雖然有一些關聯但內涵不同的概念

道家是指以老子和莊子為代表的中國哲學思想,注意道家是一種思想

,在我們有信史記載的三千多年曆史當中,有無數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藝術家,但真正的思想家可以說屈指可數,老子和莊子就是思想家。他們的思想被稱為道家思想,所以一提到道家其實指的是一種思想,是非常簡約樸素而又能無限思索的一個哲學思想。

而道教是將老子的一個神格化形象,也就是把太上老君奉為教主的一個組織團體

,從東漢順帝時張道陵開創天師道開始,歷經兩晉、隋、唐、宋、元、明、清,這期間衍生出多種派系並不斷的分合,這支天師道也就是道教正一派,它是中國最古老的道教,

修習符籙是正一道教的特色

。天師道創立了一千多年之後,

金朝的一個著名道士王重陽,他創立了一個新型的道教叫做全真教

。就是《神鵰俠侶》中的全真教,就是以王重陽創立的這個真正的全真教為原型的,那裡面的全真七子也確實是王重陽的徒弟,是有歷史原型的,

家清修是全真教的特色,跟正一道教是有分別的,所以大家如果看到有道士結婚了不要奇怪,人家可能是正一道教的道士,跟全真道士是不一樣的

在很多人印象當中的那種道士,

住在深山老林那種,那就是以全真道士為原型的

。現在的中國道教就是由正一派和全真派為主組成的。在全真教創立了之後,王重陽把《清靜經》列為了修行課,所以總會給人造成一種感覺,

就是《清靜經》在教道的地位就好像《心經》在佛教的地位

《清靜經》的風格受到了佛教思想的影響,經文中借用了佛教的詞彙和佛教的概念,

它最早出現的時間應該在南北朝到唐初這段時間

。佛教傳入中國之後,大量吸收並借用了中國道家思想概念,中國的道教也同樣吸收了大量的佛教概念,它們相互之間都是有借鑑的。

很多書法家都喜歡抄寫清靜經,唐代褚遂良、懷素、柳公權;宋代的趙佶;元代的趙孟;明代的文徵明,他們都抄過這篇經,現實生活中清靜總會給人一種高階的感覺。

《 太 上 老 君 說 常 清 靜 經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

直譯就是:

太上老君向眾生講解關於清靜修行的重大意義

清靜經就是以太上老君的名義講述關於清靜的意義,唐、宋、元、明、清歷代著名的道士都為清靜經做過注,比如說杜光庭、白玉蟾、李道純等人都有註釋,有從內丹修煉的角度,有從外丹修煉的角度,有從陰陽辯證的角度,有從三教圓融的角度,各自的切入點是有差異的。

不管是正一派還是全真派,都以老子作為最高教主,

神格化的老子就是太上老君

道藏《清靜經》:全文密集解析

“老君曰: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執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

開篇這句話確實有《道德經》的意思,讓人一聽就能聯想到道法自然。自然這個狀態是中國道家提倡的,就是

自然而然

的意思。

《道德經》裡提到了宇宙萬物執行的本原動力

,老子說這個東西不太好命名,但是我們總是還要提起它,所以就給它定了一個稱謂

叫做道

,這是兩千多年前的哲學概念了,當時我們的文字和詞彙量是不夠豐富的,不像今天有這麼繁多的特定名詞,就用了道這個字來代表。有了稱謂之後,我們還得標註一下這個道的特徵,老子說勉強用一個大字來表示。

大道的大不僅是針對面積和體積,而是一種多維形式的大,就是說

道這個東西,無邊無際,無休無止,周流不息,往復無端

,這就是老子說的大道。

涵蓋人所能認知和尚未認知的一切道理

大道無形,生育天地。生育是生髮和哺育,是說宇宙的規律是沒有行跡可循的,是人沒有辦法真正察覺觀測的,但是就是一種潛在的原動力形成了天地,也就是人們生活所在的空間。

大道無情,執行日月。

無情是沒有施加額外的私心,也就是不偏不倚的意思,其實也就是說平衡

。執行是運轉和行走,是說宇宙的規律是平衡不偏倚的,它不會特別照顧某一事物,而是使所有事物保持著生滅平衡,日月在固定的時間裡轉動行走在固定的軌跡中,也就是人們所能感知的時間概念。

大道無名,長養萬物。無名這個詞是從老子那來的,《道德經》開篇就說:

道可道,非恆道;名可名,非恆名

。無名萬物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這裡的無名是指沒有稱謂的意思

,就是說宇宙的規律雖然沒有固定的稱謂,但是它依然滋長並供養了萬物。長養是滋長和供養的意思。

以大道為核心名詞,用無形、無情、無名概括了大道的特徵,用生育天地、執行日月、長養萬物概括了大道的功能,這裡的

大道就是指宇宙規律

。因為實在不太好命名,所以最後說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就是勉強稱它為道。

《清靜經》開篇的這句話其實就是直接來自《道德經》第25章:

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名之曰大

。《清靜經》是節錄並改裝了老子的話,

從內容的深度和條理上,它還是不能和《道德經》相比的

。給宇宙的發生和執行規律定好了一個名稱,就要進一步闡述它的特徵和執行規律。

道藏《清靜經》:全文密集解析

道藏《清靜經》:全文密集解析

“夫道者,有清有濁,有動有靜;天清地濁,天動地靜;男清女濁,男動女靜;降本流末,而生萬物。”

把宇宙萬物劃分為兩種對立的形態,其實就是我們熟悉的陰陽兩種形態,一陰一陽之謂道,只是他這裡為了闡述清靜的意義,做了更為細緻的劃分,清濁、動靜、天地、男女,用這四組反義詞說明了對立關係。

追求清靜的過程中是有阻礙的,清靜都有著各自的對立面,清的對立面是濁,靜的對立面是動,想要以清靜為目的進行修行,那就要消滅濁動。清靜經常作為正面的屬性出現,澄清,安靜。而與之相反的混濁,躁動,經常作為負面屬性。所以這裡先闡明

道是一個混合體,既有清與靜,也有濁與動

清濁、動靜、天地、男女,這都是對應的關係,需要說明的是這是道教的東西,裡面的男清女濁,男動女靜,不含有男女不平等的歧視意義,因為這個濁字容易引起誤會。實際上男清女濁,男動女靜,他們是相互的。清和靜是正面修行的追求,濁和動是負面修行的阻礙。男清女濁是以男為正面,女為負面;男動女靜是以男為負面,女為正面,這裡面是有相互的關係。不管天和地、男和女,都有各自需要擺脫的修行阻礙。

降本流末,是指追求清靜所產生的修為,從所有的細節流通歸納到事物的根本中來,透過這種生生不息的原動力作用而化生出萬事萬物。

大道的執行必須是平衡無偏的,即使是負面的東西,也有它存在的理由。

道藏《清靜經》:全文密集解析

道藏《清靜經》:全文密集解析

“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

這句話闡明瞭清濁動靜互為表裡的關係。

清者,濁之源。是說阻礙修行的濁不是孤立存在的,其實它的源頭就是清。修行就是要溯其源頭,澄濁求清。

動者,靜之基。如果修行需要追求基本,就要從靜返動。而前面說了,濁動是修行需要擺脫的負面因素,這裡怎麼能從靜運動呢?清靜經的這句話傳抄錯誤的可能性極大,《清靜心經》裡面寫的是:

清者濁之源,靜者動之基

。就是說從濁動回到它的根基,其實也就是所要追求的清靜,修行就是澄濁求清的過程。

所以這裡應該是:靜者,動之基

《滴天髓》裡有一名句:澄濁求清清得淨,時來寒谷也回春

。這裡的清靜並不是我們日常說的清靜,它具有更深層次的含義,

是指人的意念行為要順乎自然,達到一種與自然相通的狀態

。能明白清靜的真正含義並尋得真正的清靜,就意味著人的修為達到了最高境界。宇宙雖大也能盡納於心中。

《陰符經》:宇宙在乎手,萬化生乎身。其實也就是清靜經裡所說的: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

在修行的過程中必然是有阻礙的,清靜說的容易,實際上哪有那麼容易。生活中的紛擾多著呢,人都是有七情六慾的,很多時候自己想清靜做不到。

“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

點出了修行路上的阻礙,就是人內心當中的慾望。本來想透過修行追求清靜無為,但是內心中的慾望總是浮現出來,有了慾望就不能達到真正的清靜,達不到清靜的境界,人就會浮躁,這是直接相關聯的。慾望在人的生活中是無處不在的,它是一個常態,想要擺脫慾望的這個修行才是非常態。只有化掉自身的慾望,才能得到一個普通人沒有體驗過的境界。

道藏《清靜經》:全文密集解析

道藏《清靜經》:全文密集解析

“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

遣欲、澄心,兩個關鍵的修行手段。遣是驅除的意思,不是絕滅的意思,慾望是絕滅不了的。只是使慾望從自身消失,並不再滋生,只要將它們與自身分離開來就行,人的內心就會變得平靜。這個修煉內心的過程稱為澄心。澄就是使渾濁的水不斷沉澱變清,這樣人的神性才會慢慢顯現出來,就是洗滌心靈的意思。

《淮南子》:澄心清意,見其終始

。去除慾望保持內心平靜,這對於自身的修行來說是至關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