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們仨》林徽因糾結的母女情:對母親既愛又恨,對兒女寬容自由

文|玲子菲菲

《她們仨》林徽因糾結的母女情:對母親既愛又恨,對兒女寬容自由

陳思梵的散文集《她們仨》用唯美、細膩的筆端書寫了三個民國才女:張愛玲,林徽因,楊絳,一生的榮辱際遇。除了“才女”這個標籤,三位女性的原生家庭薰陶,後天教育滋養和自我成長蛻變,形成了超時代的三觀,給讀者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

點選上方“

關注

”,近期持續為大家更新每一位女性有血有肉的個性給我們帶來的驚豔和震撼,以此來豐富我們的人生和眼界。

今天與大家分享的是

林徽因

的個人情感,她與母親、愛人、兒女的感情等等。

世人只知道林徽因與徐志摩,金嶽霖,梁思成的愛情故事,但鮮有人知道她內心深處的情感來源,是什麼觸發了她的情感末梢。

沒有選擇徐志摩,也沒有選擇金嶽霖,而選了一個明明知道林徽因最反感續絃,卻在她死後偏偏就要續絃的梁思成?

是什麼給她勇氣要求查閱兒子梁從誡的高考試卷?她在意兒子的未來,對女兒的人生選擇卻給與寬容和自由。

為什麼她和母親何雪媛的關係是扭曲的:既愛又恨?

1。 高貴的出生,不堪的母愛

《她們仨》林徽因糾結的母女情:對母親既愛又恨,對兒女寬容自由

林徽因的父親林長民畢業於日本早稻田大學,官至北洋政府司法總長。林長民的原配葉氏病逝後,續絃娶了林徽因的母親何雪媛。

雖然何雪媛出身不錯,可她是舊式女子,目不識丁,不會女紅,從小嬌生慣養。何雪媛和林長民不僅差距大,重要的是她一直俘獲不到林長民的心。

林長民在何雪媛之後又娶了一房太太,既二姨太程桂林,還贈這個寵妾一個外號:桂林一枝花。

同樣大字不識的程桂林性格溫婉,和林長民十分恩愛,這令何雪媛內心備受煎熬和傷痛。

更可悲的是何雪媛一直都被林家孤立,不受歡迎。林徽因的祖父林孝恂是進士,祖母識文斷字,姑姑們個個都接受了中西方教育,對不會持家和不善女紅的何雪媛是一直排斥的。

孤立無援的何雪媛被冷落,她日夜以淚洗面。從小林徽因和祖母一起住,接受了父親,祖父母,姑姑們的耳濡目染,那裡她感受到了自由和溫暖,但回到母親身邊,她同樣感受到獨一無二的母愛,可這份愛裡,充滿了哀怨,戾氣。

《她們仨》林徽因糾結的母女情:對母親既愛又恨,對兒女寬容自由

何雪媛的情緒一致處在失控中,她一心想奪回本屬於自己的一切,但她的能力和格局註定不能成功。她一度責怪為什麼林徽因不幫她挽回林長民的愛。

林徽因的童年有如一部黑白片,她時常感到無所適從,無能為力。她的內心一直處於分裂的狀態,一邊是火熱的開啟世界的嚮往之心,一邊是對母愛“愛而不得”的沮喪狀態。

隨著她年紀漸長,認知的建立和眼界的展開,林徽因和母親的隔膜愈來愈大,她的內心也越來越痛苦。

她給好友費慰梅的信中提到:

我自己的母親碰巧是個極其無能又愛管閒事的女人,而且她還是天下最沒耐心的人。剛才又是為了女傭人……我經常和媽媽爭吵,但這完全是傻帽和自找苦吃。

不幸的童年要用一生去治癒。林徽因的童年黑白分明,她過早地看清了人情冷暖。母親這個本應該成為孩子第一個庇護傘的避風港,而林徽因累了,困了,迷茫了,都不敢向母親靠攏,父親的愛註定不單屬於某一個女人或某一個孩子,她只能暗自傷感和獨飲孤寂。

這種扭曲的母愛,成全了林徽因急躁的性格,強勢的個性,冷靜的心態,這些在她成人後的愛情,婚姻,和孩子們的感情裡都有體現。

2。 婚姻:要現實還是浪漫?同時選擇月亮和麵包

《她們仨》林徽因糾結的母女情:對母親既愛又恨,對兒女寬容自由

和徐志摩果斷分手,是基於林徽因個人認知和智慧的結果,還因為她母親何雪媛。

林徽因16歲認識徐志摩,此時的徐志摩23歲。而徐志摩早在18歲時就和當時15歲的張幼儀完婚。

如果林徽因和徐志摩結婚,成了“續絃”,那她就活成了母親的翻版,又一個何雪媛;或者插在徐志摩和張幼儀之間的第三者,讓張幼儀成了“怨婦”,又一個何雪媛的翻版。

母親何雪媛的音容笑貌和婚姻經歷,是林徽因的童年夢魘,成年後更不會讓自己處在那樣的境遇下,讓自己受窘,還讓無辜的張幼儀成為母親第二,她做不到。因為母親早年失寵的滋味,早已根植於心。

自己的快樂,幸福,凌駕於他人的幸福和快樂至上,不是林徽因的愛情信仰。徐志摩和她註定只是個傳說。

林徽因後來總結說:徐志摩當初的愛並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他用詩人的浪漫情緒想象出來的林徽因,而事實上並不是我那樣的人。

徐志摩要的是虛擬的詩意情感,回到現實裡就是個虛幻的泡影,他和陸小曼的坎坷情路證明,他不適合林徽因。

林徽因的童年經歷,後天的學識見解,讓她冷靜地嫁給梁思成。梁思成,這個有點傳統的新式男人,和林徽因一起有著物質和精神的契合,是最適合她的。

《她們仨》林徽因糾結的母女情:對母親既愛又恨,對兒女寬容自由

林徽因的父親去世前後,梁啟超舉力支援她和梁思成一起去國外留學,安慰和扶持她度過一道道難關。

而梁思成和她一起留學的日子,二人一起鑽研建築學,林徽因富有激情和靈感,但急躁,忽略細節,而梁思成穩重,有耐心,專注細節,二人結合得十分完美。林徽因外向,喜交友,梁思成不善言談,但喜歡“管”著林徽因,而且還不太會“讚美和誇耀”當時還是女友的林徽因。

月亮和麵包,林徽因都要,雖然梁思成可能不是林徽因心中的那個“最適合”的男子,可梁思成給足了她寵溺和安穩的生活,嫁給梁思成,是正確的選擇。

至於替她“守身如玉”的金嶽霖,一輩子未娶,甚至搬到林徽因夫婦的居所附近住來表明他對林徽因的愛,既讓已為人婦的林徽因受寵若驚,也讓她處在兩個男人之間不知所措。

在抉擇之間,梁思成向林徽因表明自己的態度:你是自由的,如果你選擇了老金,我祝願你們永遠幸福。這樣一句富有智慧的“欲擒故縱”之辭,一舉兩得,讓林徽因和金嶽霖知難而退。

金嶽霖被梁思成的氣節震撼到,他說:看來思成是真正愛你的,我不能傷害一個真正愛你的人,我應該退出。

婚姻的瑣碎,和梁思成活成“親人”般的平談,在碰到金嶽霖的唯美之後,林徽因的確“淪陷”了。恨佩服她向丈夫坦白自己真情實感的那種坦誠,更佩服她所遇的兩個男人都是真正愛她的,就不會去隨意破壞了本屬於她的幸福。

在婚姻裡來去自由,是林徽因最大的幸福,她懂得,幸福是要靠道德、自律來換取的,一切隨意對規則地破快,就會讓幸福消失得蕩然無存。

3。對一雙兒女,付出了一個母親應有的全部

《她們仨》林徽因糾結的母女情:對母親既愛又恨,對兒女寬容自由

林徽因的兒子梁從誡參加高考,比清華錄取線少兩分,這令林徽因深感意外,她不服,堅持要查卷。查閱之後,她陷於沉默,不久,她同意了兒子的想法。

對女兒和兒子,其實林徽因是一樣的。

鑑於自己童年的經歷,林徽因對孩子們秉持著開放,自由的教育理念,儘可能給與她們溫暖的愛,畢竟自己小時候那種黑白分明的愛讓她一度迷茫和不解。

女兒梁在冰,對自己的人生理想一直有著明確的目標,母親林徽因對她寬容,自由。和對梁從誡一樣,林徽因對每個孩子的學業,都一樣的在意和嚴厲,其他的都很包容和民主。

梁在冰的童年過得很恣意,畢業後按自己的意願考取了北大西語系,做自己願意做的事情。

這多半是林徽因自己童年受祖母和姑姑們的潛移默化,年少跟隨父親遊歷歐洲,留學增長的見聞,讓她對自己的女兒梁在冰也不由自主有地希望她像自己一樣去追求自己的夢想。

女兒有主見,母親林徽因民主,所以梁在冰活得自由自在。

《她們仨》林徽因糾結的母女情:對母親既愛又恨,對兒女寬容自由

而梁從誡就不一樣了,他老實敦厚,一度不知道自己長大要幹什麼。學業按部就班地在母親林徽因的教導下進行著。得益於父親優良的基因和知識水平,他的成績一直很好。

既然沒有明確的想法和目標,那不如就繼承自己和他父親的衣缽,於是林徽因自作主張地讓兒子梁從誡報考清華大學建築系。梁從誡並沒有反對,他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愛上了歷史,但為了不違背父母的意願,他還是一如既往地備考,穩券在握。

高考結果出來,本來準備好慶祝的林徽因夫婦,看見成績一直不敢相信。只有梁從誡心裡明鏡似地。因為梁從誡的成績,為他把關,親歷親為的母親林徽因再清楚不過,他的能力考取清華綽綽有餘。

林徽因無法接受這個結果,於是查閱梁從誡的試卷,發現空處有一行小字:我不喜歡建築,我熱愛歷史。看完後,林徽因沉默了,兒子為了自己的理想,不惜用這種方式來證明自己。她意識到兒子終於有了自己的人生目標,這本是件值得驕傲和自豪的事情,應該尊重他的意願才對。

於是,兒子梁從誡成功報考了北京大學歷史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所以,林徽因對孩子們的成績一直把關,在孩子們的人生之路上,她悉心陪伴;當孩子們長大了,不需要她了,她退出。這些,需要理智,見識和格局,她也急躁過,也強勢過,但這些錯誤之後,她很快理清障礙,並清醒地去面對和處理她和孩子們的關係,這就是一代才女林徽因作為一位母親應有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