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聖節在中國遇冷!為何“洋節日”現況窘迫?

萬聖節到了,不過在說起西方的萬聖節之前,我想先提一下前些日子我們自己本土的“萬聖節”。

前些天,大街上處處可見祭祀燒紙的人,可能有些人不明白,那是因為十月初一,是中國人祭祀祖宗的日子。

十月初一,指農曆十月第一天,又稱“十月朝”、“祭祖節”、“冥陰節”。

因這一天祭奠先亡之人,謂之送寒衣,又稱為寒衣節。

萬聖節在中國遇冷!為何“洋節日”現況窘迫?

寒衣節的由來是什麼呢?

我國自古以來就有新收時祭祀祖宗的習俗,

以示孝敬、不忘本

。故人們也在十月初一用黍矐祭祀祖先。

十月初一,也是冬天的第一天,此後氣候漸漸寒冷。人們怕在冥間的祖先靈魂缺衣少穿,因此,祭祀時除了食物、香燭、紙錢等一般供物外,還有一種不可缺少的供物——冥衣。在祭祀時,人們把冥衣焚化給祖先,叫做“送寒衣”。因此,十月初一,又稱為“

寒衣節

”。

而在寒衣節過後沒幾天,馬上到來的就是西方的鬼節——

萬聖節

萬聖節在中國遇冷!為何“洋節日”現況窘迫?

那麼,什麼是萬聖節呢?

萬聖節又叫諸聖節,在每年的11月1日,是西方的傳統節日。

而萬聖節前夜的10月31日是這個節日最熱鬧的時刻 。

為慶祝萬聖節的來臨,小孩會裝扮成各種可愛的鬼怪向逐家逐戶地敲門,要求獲得糖果,否則就會搗蛋。

而同時傳說這一晚,各種鬼怪也會裝扮成小孩混入群眾之中一起慶祝萬聖節的來臨,而人類為了讓鬼怪更融洽才裝扮成各種鬼怪。

萬聖節在中國遇冷!為何“洋節日”現況窘迫?

前兩年,萬聖節在中國的熱度一直很高,尤其是對在校大學生的影響力更是巨大,程度絲毫不亞於聖誕節。

但是,今年的萬聖節來臨之際,我們似乎完全感受不到萬聖節來臨前的預熱氛圍。

萬聖節要涼了?

據相關媒體的報道稱,今年的萬聖節要在中國

遇冷

了!

萬聖節在中國遇冷!為何“洋節日”現況窘迫?

那麼,萬聖節頹勢有哪些具體表現呢?

萬聖節在中國遇冷!為何“洋節日”現況窘迫?

萬聖節元素市場的冷清

大家都知道,萬聖節的代表元素一向是骷髏頭、南瓜燈、黑斗篷、巫師帽、甚至是前幾年流行過的喪屍妝等等。

一反常態的是前幾年很火熱的萬聖節元素市場今年卻非常的冷清,眾多商家表示:市場需求量很小,大家似乎對萬聖節的熱情度不高,所以就不怎麼進貨了。

據商家反映,與之相反的是本土節日的熱度爆棚,前段日子的國慶國旗賣到斷貨,大家的購買熱情持續不減。

可見今年中國傳統文化節日對外來文化的衝擊力很大。

萬聖節在中國遇冷!為何“洋節日”現況窘迫?

萬聖節在中國遇冷!為何“洋節日”現況窘迫?

網路互動平臺熱度的降低

往年臨近萬聖節,眾多社交網路互動平臺出現的關鍵詞往往都是萬聖節,有網友萬聖節前的cosplay照,有關於萬聖節的熱搜話題,還有在街上頻繁出現的萬聖節妝容……

今年到目前為止網上能看到的關於萬聖節的互動話題寥寥無幾,朋友圈關於萬聖節的互動熱度也有所降低,日常也少了很多在街上走動的“妖魔鬼怪”……

萬聖節在中國遇冷!為何“洋節日”現況窘迫?

萬聖節在中國遇冷!為何“洋節日”現況窘迫?

其實不止是萬聖節遭遇滑鐵盧,其他洋節日在中國的熱度近年來也有所減退。

萬聖節在中國遇冷!為何“洋節日”現況窘迫?

往日爆熱的洋節日,為何突然間就熱不起來呢?

西方節日之所以興起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源於以前西方的強大。人的心中總有一種崇拜強者的思維,所以也就出現了很多所謂的“崇洋媚外”,這種思想甚至幾十年間在人們的腦海裡根深蒂固。

崇拜強者的思維以致於衍生到崇拜強者的文化,這個觀點在聖誕節,情人節,萬聖節等西方節日在中國興起中表現的尤為明顯。

洋節日遇冷,在我看來原因有兩點:

萬聖節在中國遇冷!為何“洋節日”現況窘迫?

國家綜合實力的明顯提升

現在的中國已經不是以前沒有話語權、任人宰割的中國了,隨著中國的逐漸強大,人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人們的思想開放了,眼界提高了,身為一箇中國人有了更強的榮譽感和自豪感。

國家強大的同時,人們學會了更加客觀理智地看待外來文化,在中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薰陶下,逐步發現洋節日與飽含民族魂的中國傳統節日相比,文化內涵遠遠不如中國傳統節日來得深刻。

萬聖節在中國遇冷!為何“洋節日”現況窘迫?

新一代年輕人的補位

隨著90後的逐步成熟,00後的時代已經到來,在這個國家實力逐步強大的現在,00後相比90後,對外國文化的那種崇拜感就沒有那麼重了,有些00後甚至覺得過這些洋節日完全沒有意義,在愛國教育的影響下,他們更加註重屬於中國人民自己的傳統節日了!

90後的成熟和00後思想的轉變,很大程度上減輕了對國外文化的狂熱追捧。

綜合這兩個原因來看,我覺得洋節日在中國遇冷也就

不足為奇

了。

萬聖節在中國遇冷!為何“洋節日”現況窘迫?

萬聖節在中國遇冷!為何“洋節日”現況窘迫?

祖國還在繁榮發展

在尊重外國文化的同時

我們需要傳承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我們需要做到的事不是盲目去迎合外國文化

而是將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傳播到世界各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