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蒿素問世50年,“抗瘧”歷程廣東中醫藥不缺席

今年是青蒿素問世的第50週年,也是中國獲世衛組織認證完全消除瘧疾的第二個年頭。50年來,中國透過提供藥物、技術援助、援建抗瘧中心、人員培訓等多種方式,向全球積極推廣應用青蒿素,挽救了全球特別是發展中國家數百萬人的生命,為全球瘧疾防治、佑護人類健康作出了重要貢獻,在整個歷程中,也有廣東中醫藥貢獻的一份力量。

4月29日,廣東省衛生健康委、廣東省中醫藥局在穗召開廣東青蒿抗瘧情況媒體通報會,省衛生健康委副主任、省中醫藥局局長徐慶鋒表示,從《肘後備急方》為屠呦呦貢獻研發靈感,到廣州中醫學院(現廣州中醫藥大學)李國橋教授率團隊以身試“瘧”驗證藥效,到青蒿素藥物研發升級、青蒿產業化技術提升,到廣東專家攜中國防治策略方案援助世界多個國家地區,廣東中醫藥人從未缺席;今後廣東仍將繼續加快推進中醫藥強省建設,支援推進青蒿素控制瘧疾專案實施,推動青蒿素防治瘧疾策略研究,努力為共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作出更大的貢獻。

青蒿素問世50年,“抗瘧”歷程廣東中醫藥不缺席

廣州中醫藥大學宋健平教授團隊在多哥下鄉幫助當地居民正確服藥。

青蒿素靈感源於嶺南 問世後廣東專家力證實效

徐慶鋒說,廣東中醫藥人為青蒿素的發現及其有效性的證實作出了重要貢獻。1700多年前,有“嶺南醫祖”之稱的葛洪寫下了著名的《肘後備急方》,留下了青蒿抗瘧的最早記載,而這也直接啟發了中國中醫科學院屠呦呦研究員成功提取青蒿素,為人類抗擊瘧疾作出歷史貢獻。

隨後在1967年,我國政府為研究抗瘧特效藥,啟動“523”任務,中醫藥協作組在針灸和中藥兩個方向上進行探索。承擔針灸治療瘧疾任務研究的,正是廣州中醫學院(即廣州中醫藥大學前身)李國橋教授帶領的團隊。在研究過程中,李國橋教授“以身試瘧”,尋找瘧原蟲發育規律,留下了寶貴的第一手資料,為抗瘧藥物臨床試驗的開展奠定了基礎。

藥物升級攻克難關 研發第四代複方青蒿素

廣東中醫藥一直在為青蒿素藥物的研發升級努力攻關。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針對已有藥物存在的藥效時間短、服藥時間長、患者依從性差等問題,廣州中醫藥大學青蒿抗瘧團隊開展複方青蒿素藥物的研發並不斷升級,目前已研發出第四代產品。2004年至今,廣州中醫藥大學與新南方集團共同組建廣東青蒿抗瘧團隊,成功研製出第四代青蒿素複方-青蒿素哌喹片,是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創新藥,國際多中心臨床研究結果表明其具有高效、速效、低副作用與服藥簡便等諸多優點。

據悉,青蒿素哌喹片已在40個國家取得國際專利保護,在36個國家完成商標註冊,已在全球26個瘧疾流行國家上市銷售,多年來已成為眾多瘧疾高度流行國家自由市場的主要抗瘧藥品。

青蒿素問世50年,“抗瘧”歷程廣東中醫藥不缺席

宋健平教授團隊在葛摩下鄉推動發藥工作。

廣東專家攜中國方案援外抗瘧 超2000萬人次受益

1967年至今的50多年間,以李國橋教授、宋健平教授為代表的廣州中醫藥大學青蒿抗瘧團隊,不間斷地奮戰在全球抗瘧一線。廣州中醫藥大學青蒿研究中心主任宋健平教授表示,複方青蒿素消除瘧疾專案實施以來,瘧區直接受益民眾超過2000萬人次,累計派出抗瘧專家260餘人次,在外累計工作超24590天,培訓當地基層抗瘧員超過10000人,專業技術抗瘧員超600人。

專案將中醫群體辨證觀運用到疾病防控領域,形成了青蒿素複方“全民服藥、群防群治、滅瘧求本”的中國特色瘧疾防治方案,快速遏制瘧疾流行,大幅減少瘧疾發病和死亡,科學回答了抗瘧群體有效性、安全性、抗藥性等問題。

青蒿素問世50年,“抗瘧”歷程廣東中醫藥不缺席

廣州中醫藥大學援外抗擊瘧疾專家郭文峰副教授連線現場。

在通報會現場,至今仍率團隊在聖多美和普林西比從事瘧疾防治工作的廣東中醫藥大學郭文峰副教授連線介紹了援助情況。據瞭解,廣東專家團隊創新性地將高瘧區(瘧疾高流行區)全民服藥、群防群治同步清除傳染源的策略拓展到瘧疾低流行區,堅持以青蒿素複方群防群治清除傳染源的策略,透過清除瘧疾示範專案,示範區首次實現了連續8個月零瘧疾報告,聖多美和普林西比瘧疾流行水平得到大幅度降低。

文、圖/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周潔瑩 通訊員:粵衛信、粵杏林

廣州日報·新花城編輯:陳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