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打算讀博的朋友一點忠告——從浙大博士生送外賣說起|時評

文/周雲

近日,浙江大學已經結業(未能畢業)的博士生孟偉火了,他因為送外賣引起網路廣泛關注,當然也伴隨著爭議。在強大的網路輿論壓力之下,孟偉釋出影片迴應稱,給浙江大學丟人了。孟偉表示,兒子2021年出生後生病需要用錢,開始兼職送外賣。

看了媒體對孟偉的採訪,我對孟偉本人倒是沒什麼擔心。他的思路很清晰,知道自己過去做錯了什麼,又做對了什麼,對未來的規劃也很有章法,同時保持了一種良好的心態,相信他會有一個好的未來。

但是他走到這一步,終歸是令人惋惜的。一個優秀的高中生、本科生,為什麼直博之後長達八年的時間沒有拿到博士學位,最後被迫選擇了結業?作為一個高校的從業者,對於類似的事情已經見得不少,早有些想法。孟偉的經歷更讓我不吐不快,在此友情提醒一下打算攻讀博士學位的朋友,要充分了解讀博的風險,然後再作決定。

讀博的風險首先來自於自身

,因此在作出選擇之前,要充分地評估自己的學術研究能力,能不能勝任博士學業的要求。在這方面,孟偉自己也坦承,他是一個反面教材,他並不是一個特別適合搞研究的人。另外,更為重要的就是對學術研究的興趣。出於興趣的選擇,永遠都是最好的選擇。但是,現在很多讀博的人,在事先並沒有進行這樣的評估。他們之所以讀博,有的是為了逃避就業的壓力,有的寄希望於將來憑藉博士學位找一個好的工作。也有的是稀裡糊塗型,因為別人讀了,自己也讀。這些人往往在讀博之後,容易陷入困境。

給打算讀博的朋友一點忠告——從浙大博士生送外賣說起|時評

更多的風險來自於客觀方面

首先,導師的風險。我們得肯定,絕大多數導師都是好的,是為學生著想的。但是也不可否認,有個別導師出於利益等動機,讓學生從事大量跟學術研究無關的工作,從而耽誤了學生的學業。甚至還出現過一些極端的個案,比如學生已經達到了畢業的條件,但導師已經用得很順手,故意不讓他畢業。還有一些導師,主觀上也想帶好學生,但是經費、實驗條件、學習條件欠缺,也會讓學生的學業無法正常展開。還有一種現象也不少見,就是師生關係良好,學習條件也具備,但是研究方向選擇的失誤,讓學生深陷泥潭。

其次,制度的風險。一個博士生畢業要符合學校的相關制度要求或者說條件。這些要求有的是合理的,有的不盡合理,但有一點是一致的,那就是現在變得非常嚴格。比如博士論文實行很嚴格的匿名審查制度,總體來講,這是一個好的制度,有利於控制和提高博士生培養的質量。但難免也有誤傷,比如有些博士論文沒有透過審查,不是因為水平的問題,而是因為學術觀點不同的問題,個別的甚至是因為導師的私人恩怨的問題。

另外,博士畢業除了博士論文要透過審查、透過答辯,還需要在高水平的刊物發表數篇論文。直言不諱地說,各個學校定的標準普遍偏高,脫離實際。這是因為大學的排名,論文是一個重要指標,提高畢業要求,督促博士發表論文來提高學校高水平論文的數量,從而提升排名,是各個學校心照不宣的秘笈。在各大學激烈的排名競爭中,博士發論文的壓力極其大。

第三,就業的風險。以前的博士,就算讀博很辛苦,畢業以後都能夠找到一份還算不錯的工作。但是現在這一切都變了,相當一部分高校,人事政策對於年輕的博士非常不友好。博士進入高校工作,並不能立刻穩定下來,而是要充當臨時工的角色,數年後達到了學校規定的條件,才能夠正式入編。而這些條件也是非常苛刻的,很多博士辛辛苦苦工作了幾年,最後因為達不到條件只能走人。“學術民工”這個詞,主要就是指這些人。

第四,健康的風險。讀博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工作量非常大,工作時間超長。再加上來自各方面的壓力,諸如研究進展的壓力、能否畢業的壓力、生活的壓力、情感的壓力,博士生身體和心理健康很容易出問題。筆者作為過來人,當年也是深受其苦,說起來都是一把淚。

第五,經濟的風險。其實對於大多數博士生來講,經濟已經不是一種風險,而是實實在在的困窘。跟同等條件的同齡人相比,博士生的經濟收入是偏低的。心態好一點,單身漢日子還可以過。但是如果已經結婚生子,需要養家餬口,那種壓力、那種滋味,可想而知。

有志於攻讀博士學位的朋友,一定要對以上風險進行充分評估後,再作決定。如果能夠承受以上種種風險和壓力,對自己的學術研究能力有充分的自信,對學術研究有濃厚的興趣,那麼讀博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對自身,對國家,都是有益的。

最後,我還想大聲地向政府相關部門和各高校呼籲,博士生風險和壓力的相當一部分,來自於某些不合理的規定。從這個角度講,博士生是需要政府救濟的一個群體。比如說給他們更高的津貼,讓他們畢業的條件、就業的門檻,能夠更加合理化。我們國家科技文化水平的高度,很大程度上跟這個群體相關,茲事體大,有什麼理由不給他們一個更好的、更合理的學習環境呢?(作者是華南理工大學教授)

(羊城晚報時評投稿郵箱:wbsp@ycwb。com)

圖片 | 視覺中國

責編 | 張齊 李妹妍

校對 | 趙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