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常遇春來告狀,朱元璋才明白,徐達為何故意2次放走元順帝!

元順帝的逃脫,一直是個謎。

朱元璋打敗陳友諒,擊潰張士誠,幾乎把所有敵人都掃清了,只還剩下一個搖搖欲墜的元朝,一個只顧逃命的元順帝,孛兒只斤·妥懽帖睦爾。元順帝算不上是個英明神武的皇帝,否則也不會把整個天下搞得烏煙瘴氣。

1368年,要“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的朱元璋在應天府稱帝,國號大明, 年號洪武。隨即朱元璋派徐達北伐,剿滅殘元。當年七月,徐達的北伐軍到達河北通州,距離元朝國都僅一步之遙。此時的元順帝還在大都城內,只要徐達一聲令下,攻入元大都,生擒元順帝,就將立下不世功勳。

直到常遇春來告狀,朱元璋才明白,徐達為何故意2次放走元順帝!

然而弔詭的是,徐達偏偏按兵不動,在通州啥也不幹,安安穩穩待了七天。七天之中,不知所措的元順帝緩過神來,半夜開啟健德門,逃往上都,片刻不敢耽擱。然後,徐達才指揮大軍前行,殺死元朝監國淮王,名正言順佔領了大都。

洪武二年(1369年),徐達率大軍兵臨開平(元上都)城下,本可將元順帝甕中捉鱉,可是徐達卻將包圍圈故意漏一個口子。元順帝似乎明白了徐達的意思,又從缺口跑了。“大將軍達之蹙元帝於開平也,缺其圍一角,使逸去。常開平怒亡大功。”徐達連續兩次故意放走元順帝,白白丟失了活捉元帝的大功勞,開平王常遇春急了,質問徐達。

直到常遇春來告狀,朱元璋才明白,徐達為何故意2次放走元順帝!

徐達卻不慌不忙地解釋:“是雖夷狄,然嘗久帝天下。吾主上又何加焉?將裂地而封之乎,抑遂甘心也?既皆不可,則縱之固便。”徐達認為,元帝雖不過一介夷狄,但好歹也曾經是我們的皇上,管理中原那麼久。如果真的逮住他,老大朱元璋該怎麼處理他?難道封一塊地盤給他?還是把他殺了才甘心?我覺得兩者都不好,還不如把他放了最好。

徐達雲淡風輕,暴脾氣的常遇春卻很不認同,心中頗有些怨氣,班師回朝後專門向朱元璋告發,說徐達故意放走了元順帝。元順帝作為前朝皇帝,徐達的這種行為似乎是在“通敵賣國”,這頂“帽子”扣得很大,很多人都認為徐達這次要倒大黴了。然而,“及歸報,上亦不罪。”朱元璋得知後,只是點點頭,並沒有怪罪徐達。

直到常遇春來告狀,朱元璋才明白,徐達為何故意2次放走元順帝!

由此可見,朱元璋和徐達在處理元順帝的問題上,是早有默契的。《明史》記載了君臣二人關於元順帝去向問題做過交流,朱元璋在汴梁的時候,徐達曾秘密向朱元璋請示:元順帝若逃跑,要不要乘勝追擊?朱元璋回答說:把他趕到塞外就行了。

《元史》裡也有證據,朱元璋認為他“知順天命,退避而去”,勉強算是實現了元朝明朝的和平交接,鑑於此,因此封其為“順帝”。在元朝那邊,元順帝被稱為“元惠宗”。

朱元璋為何不不趕盡殺絕?這就體現出朱元璋聰明的政治頭腦了。古代帝王對自己得來的政權都講究“正統”二字,所謂正統,在古代多數都是以“禪讓”的形式體現。不管是什麼背景,只要是禪讓的,都是合法的。不過對於直接起義的朱元璋來說,還是覺得自己的帝位得來的不正統,沒有法理依據。

直到常遇春來告狀,朱元璋才明白,徐達為何故意2次放走元順帝!

雖然元朝是朱元璋推翻的物件,但是對於元順帝,無論是朱元璋還是徐達還是把他當成“君”,畢竟在當時歷史條件下,君臣觀念還是很重的。如隋煬帝,同樣是被推翻的物件,但當他被殺於揚州之後,造反的李淵、竇建德等人都痛哭流涕,為其披麻戴孝;再如崇禎帝,是李自成推翻的物件,但李自成進京後還是厚葬了崇禎。

朱元璋這樣做,首先是為了向天下宣揚君臣的理念,鞏固自己的統治,因此,“弒君”之名是絕不能背上的。元順帝一逃跑,相當於主動讓出江山,朱元璋便可順勢宣揚“明興元亡”,元朝滅亡,明朝興起,是順應天意、名正言順、合理合法的。正如朱元璋自己所說:“ 元以北狄入主中國,四海內外罔不臣服。此豈人力,實乃天授。”

直到常遇春來告狀,朱元璋才明白,徐達為何故意2次放走元順帝!

其次,元朝雖失去中原,但在草原還有勢力。元順帝個人能力差,並且在中原長大,對草原陌生,蒙古王爺們必然不怎麼服他,元順帝多活一年,蒙古王爺就多一份頭疼。如果殺了他,換一個厲害的上臺就不好辦了,不殺他也利於分散蒙古的有生力量。

(參考資料:《明史》、《智囊·上智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