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有個古老又時尚的創意工廠:紅磚房、塗鴉牆、格子屋、藝術坊

河南商報記者 鄭超/文 宋亞猛/圖

鄭州有個古老又時尚的創意工廠:紅磚房、塗鴉牆、格子屋、藝術坊

在字典裡,“瑞”是“吉祥”的意思。鄭州的瑞光路,寓意大概是一條遍灑吉祥之光的路。

走進瑞光路,有一種恍惚感,明明耳邊是車水馬龍的嘈雜聲,目光卻不由得穿過電線杆,跌進形形色色的塗鴉中。

鄭州有個古老又時尚的創意工廠:紅磚房、塗鴉牆、格子屋、藝術坊

阿凡提、孫悟空、葫蘆娃、千尋、柯南、哆啦A夢、水冰月、灌籃高手、蜘蛛俠……視覺的變幻,讓人暫時逃離“996”的生活,穿越回童年時光。

幾個結伴而來的姑娘走走停停,在塗鴉牆前擺出各種姿勢,搞怪的、可愛的、高冷的,雀躍著拍照。她們敞開了心去歡樂,陽光穿過高大的綠樹灑在臉上,不設防的笑容,心無芥蒂地舒展開了。

鄭州有個古老又時尚的創意工廠:紅磚房、塗鴉牆、格子屋、藝術坊

盡頭,就是瑞光創意工廠,它的前身是創建於1983年10月16日的瑞光印刷廠。

2013年,瑞光印刷廠剛好“三十歲”,正值而立之年,瑞光印務啟動外遷。所幸企業搬遷後,老廠房被保留下來,華麗變身為鄭州文化創意工作者的棲息地,正式更名為瑞光創意工廠。

鄭州有個古老又時尚的創意工廠:紅磚房、塗鴉牆、格子屋、藝術坊

瑞光創意工廠由三個院落組成,總面積約有3萬多平方米。一號院是主辦公區,包含公共服務空間和辦公區域,有咖啡、茶飲及路演、展覽大廳等;二號院為原貌特色專案區,建築以80年代紅磚房為主;三號院為生活配套區,包含創意餐飲、生活超市、公寓住宿等功能區域。

鄭州有個古老又時尚的創意工廠:紅磚房、塗鴉牆、格子屋、藝術坊

走進一號院,六層高的直角形大樓被橙色色塊點綴著,在白瓷磚外牆上,“國家印刷示範企業”“國家綠色印刷認證企業”的大紅字型十分醒目,透著老廠房當年盛極一時的威風勁兒。一號院專門開闢出一個眾創空間,9米高的空間被劃分為兩層,裡面有完備的傢俱,每個“格子屋”裡都有一個設計師,他們有想法、有幹勁兒,有比天空還廣闊的頭腦。

鄭州有個古老又時尚的創意工廠:紅磚房、塗鴉牆、格子屋、藝術坊

兩年前,自由攝影師尹峰租下了第一間工作室。還沒裝修前,他記得大理石地面落了滿滿一層灰,走上去的腳印清晰可見,隨便說句話都拖著長長的回聲——那是他一個人的孤獨。現在,陸續有近百家企業專案入駐,越來越多的藝術家帶著夢想到訪,讓夢想落地、等夢想開花。尹峰坐在工作室,隔著大片落地窗,向外看到一群人的信仰。

鄭州有個古老又時尚的創意工廠:紅磚房、塗鴉牆、格子屋、藝術坊

漫步在園內,80年代特有的紅磚房,靜靜地襯托著垂下來的爬山虎,紅磚牆破舊、不平整,甚至還掉色,但卻特別耐看。看著看著,會不會想到兒時一個清晨,當你還在賴床時,大人已經去廚房忙活,嘶嘶啦啦的做飯聲飄進耳朵,不一會兒,滷雞蛋和炸丸子就從紅磚房裡“走”出來了。

鄭州有個古老又時尚的創意工廠:紅磚房、塗鴉牆、格子屋、藝術坊

二八腳踏車、黑白電視機、投幣遊戲機,每一個物件兒,除了舊還是舊,可不得不承認,當它們帶著時代烙印出現時,總能勾起一段專屬記憶。

一整面粉紅色的牆,成為少男少女爭相拍照的絕妙背景;一輛拉風的摩托車,企圖打破沉悶,催促著現代人拘謹的心走向開放。

鄭州有個古老又時尚的創意工廠:紅磚房、塗鴉牆、格子屋、藝術坊

古老和時尚並存,在左衝右突中達到和諧統一。就像沒人覺得劉胡蘭畫像的出現有什麼不妥,也沒人介意老廠房的頂樓由一家健身房“佔領”。

鄭州有個古老又時尚的創意工廠:紅磚房、塗鴉牆、格子屋、藝術坊

原來印務公司的職工食堂,現在被改造為一家以80年代為主題的創意餐廳。餐廳包間門牌很懷舊,煤機廠、二砂廠、國棉廠,都是以西郊的一些國營廠門牌命名的。“老土”的不鏽鋼飯盒、搪瓷杯,成為餐具被端上桌,對於小年輕來說,估計只在年代劇裡瞧見過。有露天的位置,有澆愁的空間,還有燒烤的地方,清晨的風,晌午的雨,半夜的酒,似乎都能在這兒找到歸宿。

鄭州有個古老又時尚的創意工廠:紅磚房、塗鴉牆、格子屋、藝術坊

抵達、出發,像一個無盡的迴圈。在歲月中漸漸粗礪的心,可以在瑞光稍作停留。偶遇一隻流浪貓,聽店老闆噴空兒,或者乾脆什麼都不幹,在梧桐樹下發會兒呆。偷得浮生半日閒,養足了精神再出發。

忙著匆匆趕路,更要懂得緩緩生活。希望來到瑞光的每個人,在這裡,遇見自己的光。

鄭州有個古老又時尚的創意工廠:紅磚房、塗鴉牆、格子屋、藝術坊

後記

從良庫工舍到彩虹盒子,從新密莫空間到櫻桃溝藝術園區,從石佛藝術公社到瑞光創意工廠,連日來,河南商報記者走進鄭州多處文創園,傾聽文創園區裡的風雲往事,探尋建築背後的鄭州記憶,用六篇文章講述《不一樣的新鄭州》的風情萬種。

在鄭州這座偌大的城市裡,還有更多的“秘密花園”,留給匆匆趕路的行人稍作歇息,它們或文藝,或夢幻,或古怪,或神秘,等待著有一天會被你發現。

(河南商報見習編輯 王紅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