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叛劉濞連連犯錯,手下一個能人,單憑一張嘴召集十萬大軍

繼續講一講漢景帝時代的七國反叛。

反叛的各國當中,吳王劉濞是主謀,早有反志,也做了長期的準備。楚王、趙王、膠西王反叛的原因,是自己的實際權益受到了切實的侵害,被割了肉,理由也算充分。

反叛劉濞連連犯錯,手下一個能人,單憑一張嘴召集十萬大軍

但是,齊地四王當中,除了膠西王心懷野心,要擴大自己的權勢,其它三國參與反叛,就有一點湊熱鬧的意思,說得出口的理由是反對削藩的政策。

吳國的軍隊頗有實力,可惜起兵之初,吳王劉濞採取了錯誤的用兵策略,貽誤很好的戰機,導致速敗。

吳王劉濞任命田祿伯為大將軍。田祿伯建議兵分兩路,由他帶領五萬人馬,在南路沿江而上,收取淮南,再向長沙進軍。另一路由吳王帶領,兩下里南北呼應,出奇制勝。

吳王看出此計的可取之處,但非常猶豫,與自己的兒子商量。兒子懷疑田祿伯的忠心,擔心他一旦獨自掌控軍隊,在攻城掠地之後,可能會背叛吳王,到時候拿他全無辦法。於是田祿伯的方案被放棄。

反叛劉濞連連犯錯,手下一個能人,單憑一張嘴召集十萬大軍

另一位年輕的桓將軍也提出一個很好的策略:“咱們吳國的軍隊中主要是步兵,適合在地勢狹窄、險峻的地方作戰。相比之下,漢軍車多馬多,更適合在地勢平坦、開闊的地方展開大集團作戰。”

據此,桓將軍向吳王建議,要揚長避短,快速進軍,不要戀戰,大軍直取滎陽的敖倉糧庫和洛陽的兵器庫。如果吳王只顧攻奪沿路的城池,會大大延緩進軍的速度,等到漢軍的車騎部隊趕到,雙方在地勢開闊的地方展開大會戰,吳軍的形勢將非常不利。

劉濞徵求其他將領的意見,一些老將表示反對,認為桓將軍的策略急躁冒進,不可取,於是吳王放棄了這個很有想象力的策略。

反叛劉濞連連犯錯,手下一個能人,單憑一張嘴召集十萬大軍

在用人方面,劉濞同樣也犯了錯誤。

起兵之初,劉濞任命了大批官員,卻都是平庸之輩。有一個名叫周丘的人,很有辦法,只因為平時行為不太檢點,劉濞很看不起他,沒給他任何官職。

周丘不甘心,要求劉濞給他一柄漢節,他一定會有所作為。

漢節是一根將近兩米長的竹杆,前端繫著三條節旄,由犛牛的尾巴製成。漢節一般由皇帝賜給,持節之人因此代表著皇帝的意志,在當時很有號召力。

劉濞滿足了周丘的要求,周丘就一個人扛著漢節,憑著自己的一張巧嘴,一路向北走,等他走到城陽的時候,已經成為一支大部隊的統帥,麾下的將士多達十萬人。

而此時,吳王自己已經失敗,周丘不久也病死,不然的話,誰都無法預測這個周丘還能創造多大的奇蹟。

反叛劉濞連連犯錯,手下一個能人,單憑一張嘴召集十萬大軍

朝廷方面也做好了迎擊的準備,大軍一共兵分三路。

第一路是漢軍的主力,由太尉周亞夫率領,統帥三十六位將軍,正面討伐吳、楚兩國。

第二路由酈寄為統帥,率兵討伐反叛的趙國。

第三路由欒布為統帥,帶兵前往東方的齊國,攻打膠西、菑川等國,同時幫助被圍困的齊國解圍。

此外,大將軍竇嬰的軍隊做為預備隊,駐守在滎陽一帶,準備隨時策應齊、趙兩地的戰事。

於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