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者詈汝,少者和汝,汝何為取長者

長者詈汝,少者和汝,汝何為取長者

網路圖片

陳軫離開楚國到了秦國。張儀對秦王說:“陳軫是大王您的臣子,經常把秦國的國事秘密暗地裡告訴楚國,在下不能和他同朝為官,請求大王逐出他。如果又到楚國去,懇請大王殺死他。”

同為臣子共事秦王,張儀為什麼對同僚如此兇狠呢?非殺之而後快。

秦王回答:“陳軫豈敢再回楚國。”

長者詈汝,少者和汝,汝何為取長者

網路圖片

秦王嘴上輕鬆,心裡卻犯嘀咕,陳軫可是一位能臣。君侯或許不忌諱身邊有庸人,但肯定不喜歡身邊有不忠之人。寧信其有不信其無,秦王要把情況搞清楚。於是他召見陳軫,說道:“寡人願意聽你說,你將要到哪裡去呢?我可以為你預備車馬。”把握一個人,無非就是哲學三問:你是誰,你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

陳軫真的要離開秦國,怎麼會大張旗鼓地向他人宣揚呢?我在這好好的,您卻問我要到哪裡去。陳軫明白,有人要攆他走。他說:“我意圖去楚國。”

秦王說:“張儀認為你要去楚國,我也猜想你要去楚國,不去楚國,你去哪裡呀!”秦王有點不地道,你提張儀幹什麼,這不是增加臣子之間的矛盾嗎?

長者詈汝,少者和汝,汝何為取長者

網路圖片

難以解釋就舉例子,找不到史事就編個故事。感謝這些縱橫家,他們用聰明才智為後人留下許多雋永的典故、生動的寓言、淺顯的故事和簡明的成語。

陳軫講了一個故事。一位楚國人有兩位妻子,有人挑逗那年紀大的,那妻子痛罵他;挑逗那年輕的,年輕的就應允了他。過了沒多久,那丈夫死了。好事者就問那挑逗的人說:“你想娶年紀大的呢,還是小的呢?”那人回答:“娶年紀大的。”好事者又問:“年紀大的痛罵你,小的應和你,你為什麼要娶年紀大的呢?”那人說:“當她在別人家的時候,我希望她應允我。現今要做我的妻子,就希望她是當初痛罵我的人。”

人情世故就是這樣,慾望引發挑逗,理智面對娶妻。這位登徒子倒也不糊塗。

陳軫說:“我離開秦國一定有意去楚國,順應大王和張儀的策略,來表明我沒有偏向楚國。當今的楚王是聰明的君王;昭陽是賢能的相國。我陳軫作為秦國的大臣,反而經常把秦國的秘密透露給楚王,楚王一定不會留用我,相國昭陽也不會與我共事啊。”我陳軫、楚王、昭陽三人總比登徒子明智吧。

長者詈汝,少者和汝,汝何為取長者

陳軫去楚之秦(部分)

陳軫離開後,張儀迫不及待地走進來,向秦王詢問道:“陳軫終究去哪裡呀?”秦王回答:“陳軫真是天下的辯才啊。他直視我說:′我一定去楚國。′我真的是無可奈何。然後問他:′你一定去楚國,那麼張儀的話是可靠的。′陳軫說:′不僅僅是張儀的話正確,馬路上的人都知道我要去楚國。從前伍子胥忠於他的君王,天下人都想用他做臣子;孝己摯愛他的父母,天下人都想讓他做兒子。所以,被賣的奴僕婢女沒出街巷就被買走的,是良好的奴僕婢女;被休棄的婦人再嫁於家鄉的,是善良的婦人。我假如不忠於大王,楚國要陳軫幹什麼呢?忠心仍然被嫌棄,我陳軫不到楚國又去哪裡呢?′”

出乎秦王的意料,陳軫始終沒有正面否定張儀的指責和猜忌,沒有迴避他去楚國的可能,他只是從人情世故講到史上的忠孝賢良。“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語見《論語八佾》)。沒有一個君侯不喜歡後半句話;不忠的臣子難以在朝堂立足。忠臣事明君;楚王明智,秦王亦然。秦王認為陳軫是對的,於是友善地對待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