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的這首詩,名為思鄉實為詠志,千百年來,打動無數人!

秦國本是西陲弱國,北有西戎騷擾,東有六國虎視眈眈。在風雨飄搖中,公元前359年,在秦孝公的強力支援下,商鞅開始主持變法。透過變法,秦國的國力大增。至秦王嬴政繼位後,挾虎狼之師東出,居然在十幾年間相繼滅六國,成統一霸業。這是歷史上有名的商鞅變法。然而商鞅也因為變法,強烈的觸動了當時保守勢力的利益,不久就身首異處、以身殉法。

王安石的這首詩,名為思鄉實為詠志,千百年來,打動無數人!

北宋年間,宋神宗任用王安石進行變法,也試圖能夠達到國富民強的效果,力挽當時宋朝國力日衰的趨勢。

王安石信心滿滿,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可惜世易時移,由於受到保守勢力的阻撓,最終變法失敗了。在變法期間,王安石曾被兩度罷相。這個代價和商鞅比,真算不了什麼。他的這首《泊船瓜洲》就是在他第一次被罷相之後,途經瓜洲時創作的詩歌。

王安石的這首詩,名為思鄉實為詠志,千百年來,打動無數人!

《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京口和瓜洲中間只隔了一條河流,而這裡離我的老家鐘山也只隔了幾座山而已。春風又吹綠了江南兩岸,明月什麼時候才能照著我回到我的家鄉呢?

王安石的這首詩,名為思鄉實為詠志,千百年來,打動無數人!

四句話簡單明瞭,朗朗上口,語意直白,格調清新,正和王安石的散文一樣,樸實無華。

首句寫京口和瓜洲的地理位置,中間只隔了一條河流。第二句寫他的老家鐘山離這裡也只隔了數重山而已。語言十分的樸素,兩句當中出現了三個地名,這在其他的詩句當中較為罕見。歷數各個地名,表現了作者對於家鄉的深切的思念之情。

春風又綠江南岸,這裡的一個“綠“字歷來為人們所稱道。作者原先想用“到”、“過”或者“滿“或者“入”,前後思索了十來個詞,最終敲定用“綠”字。結果成為全詩的點睛之筆,一個“綠”字把春到江南的那種綠油油的畫面凸顯了出來。這與杜牧的“千里鶯啼綠映紅“,有異曲同工之妙,寫出了江南春色之豔麗與美好,讓人心生嚮往之情。

王安石的這首詩,名為思鄉實為詠志,千百年來,打動無數人!

明月何時照我還,這裡寫明月未必指的就是晚上回去,有可能是借用李白的《靜夜思》當中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之意。由於對故鄉思念的深切,因此作者發此一問,明月何時照我還?

作者所想到的也不僅僅是“明月何時照我還”。王安石當時主持變法遭遇了阻礙,前途未卜。他一生所致力的變法事業究竟何時能夠成功,現在還是一個未知數,是否會失敗,也還不知道,但是看起來是凶多吉少,而這時候作者還存在著對變法成功的一線希望。

王安石的這首詩,名為思鄉實為詠志,千百年來,打動無數人!

變法何時才能成功?我才能夠功成身退,回到我魂牽夢繞的故鄉。一個大大的問號凸顯了作者對於變法前途的一片茫然,以及心生憂慮之情。作者一方面想要回到家鄉去安享田園生活,而另外一方面又難以割捨自己投入巨大精力的變法事業,內心之糾結與苦惱,透過這句詩深深的揭示了出來。

果不其然,不久變法最終遭到了徹底的失敗,而王安石也再次被罷相。不久,他終於回到了自己日夜思念的故鄉,但是因為變法的失敗而導致積鬱成疾,過了不久,病死於鐘山家中。

王安石的這首詩,名為思鄉實為詠志,千百年來,打動無數人!

王安石變法,其理想是為了國富民強。他也為之奮鬥,不惜犧牲自己的仕途乃至生命。這種精神鼓舞和激勵了無數的後來者。在清末,光緒帝也進行了一次變法,史稱戊戌變法,又稱百日維新。在這次變法失敗以後,譚嗣同等六君子即將被押赴刑場。有人勸譚嗣同逃走,譚嗣同卻說國外變法者未有不流血而成功的,中國未有流血者,今天就從我這裡開始吧,讓我成為為變法流血的第一人。因此他奮筆寫下了“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這樣的名句,慷慨赴難。

王安石的這首詩,名為思鄉實為詠志,千百年來,打動無數人!

商鞅身歿而法不亡,秦國力日強,最後秦王睥睨天下、一掃六合。王安石變法,神宗亡而法不行,國力日頹,終有靖康之難。這一成一敗,引多少後人試圖穿過歷史的迷霧,去追尋其中的真相,恐怕也還將繼續追尋下去。如果王安石變法成功了,歷史又會怎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