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年“砸缸救人”的司馬光,晚年反對“王安石變法”也是出於公心

幼年“砸缸救人”的司馬光,晚年反對“王安石變法”也是出於公心

“司馬光砸缸”的故事,相信大家一定聽說過。而且,這個故事至今仍然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仍然被父母和老師不斷拿來教育孩子們。

北宋時期,年幼的司馬光和一群孩童玩耍,親眼看到自己的玩伴落入水缸中。在這千鈞一髮的時刻,他沒有像其他人一樣守舊和死板,尋求將落水者從缸中撈出的辦法,而是憑藉自己的創新性思維,選擇將水從缸中排出。

幼年“砸缸救人”的司馬光,晚年反對“王安石變法”也是出於公心

這種思維看似簡單,實則包含了樸素的相對論和辯證法思想,非常值得推崇。據《宋史·司馬光傳》記載:

群兒戲於庭,一兒登甕,足跌沒水中,眾皆棄去,光持石擊甕破之,水迸兒得活。

接下來,文史不假帶您重溫歷史,重溫北宋名臣司馬光以及司馬光砸缸的故事。

幼年“砸缸救人”的司馬光,晚年反對“王安石變法”也是出於公心

司馬光(1019年11月——1086年10月),字君實,號迂叟,諡號“文正”,陝州夏縣涑水鄉(今山西省夏縣)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史學家、思想家和文學家,因為施行“砸缸救人”而被人稱頌,因為反對“王安石變法”而被人詬病。

實事求是地講,司馬光屬於封建社會的“模範臣子”,不僅聰敏好學,廉潔守正,而且忠君愛國,心懷社稷。最後,問題來了,這樣的封建楷模為何親手開啟了北宋的黨爭,又親手摧毀了中興北宋的最後一次機會——王安石變法?

司馬光自幼就異常聰明好學,是所有人口中的“別人家孩子”。到了二十歲時,他不出意外地考取了進士,獲得了入仕為官的入場券。

不過,由於母親和父親的相繼離世,司馬光只得依照祖制在家守制丁憂。期間,他繼續苦讀,還專研了各類典故和史籍,繼續拓寬自己的知識面。

守制結束後,司馬光重新被朝廷起用,一步步從地方調任到中央任職。在此期間,他的政治理念和政治觀點都呈現出了保守的特點,還結識了一生的“朋友兼敵人”王安石。

幼年“砸缸救人”的司馬光,晚年反對“王安石變法”也是出於公心

和司馬光一樣,王安石也是當時的佼佼者,也希望實現大宋王朝的中興。他也是在二十歲時考中的進士,長期在地方任職並且成績突出,具備極強的務實能力,甚至還多次拒絕去中央任職的機會。

由於長期在地方任職,王安石非常瞭解民間的疾苦和政策的過失,迫切希望進行大刀闊斧的變法改革。於是,他多次上疏請求變法,最著名的莫過於《上仁宗皇帝言事書》,其中系統闡述了自己的所有變法主張。

幼年“砸缸救人”的司馬光,晚年反對“王安石變法”也是出於公心

王安石的變法主張,引起了宋仁宗的關注。可惜,他當時已經力不從心,故而沒有準奏,只是嘉獎了他的忠君愛國之心。

幼年“砸缸救人”的司馬光,晚年反對“王安石變法”也是出於公心

宋神宗時期,王安石再次上疏要求變法,終於得到了趙皇帝的支援,被任命為參知政事具體推行變法舉措。在此期間,他頂住了重重的阻力,還提出了著名的“三不足”:

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在王安石的大力推動下,著名的“熙寧變法”開始了。沒過多久,變法就初見成效,緩解了社會的各種矛盾,增加了國家的財政收入,提升了軍隊的戰鬥力。

但是,由於變法的步伐太大,極大地觸動了貴族階層和中小地主的既得利益。特別是,由於王安石不知收斂和高調豪橫,他甚至成為了官場中的異類,身邊的支持者越來越少,幾乎就是孤家寡人。

作為王安石的摯友,司馬光在變法之初儘管存有保留意見,認為這種“高大全”的變法極難成功。但是,他還是抱著謹慎樂觀的態度表示了支援,最起碼沒有進行反對。

作為一個堅定的“改革派”,王安石制定了一系列的法規和政令,從戰略層面進行了部署。但是,在具體的執行層面他卻是知之甚少,屬於“有指令沒落實”,抱著一種盲目樂觀的態度,以為所有政令都推進得有條不紊。

比如“青苗法”,規定各州縣的農民在每年的夏秋兩收前,可以到官府去借貸現錢和糧谷。貸款數額依照各戶的資產分為五等,收取不高的利息,既減輕了農民困難,又增加了朝廷收入,原本是一舉雙得的好事。

不過,在實際的執行過程中卻出現了重大偏差。有的地方官員為了取利,暗中提高了利息,又增加了許多名目,設定了許多障礙,搞得各地百姓都苦不堪言。

除了“青苗法”以外,諸如此類的新政還有很多。比如水利法、募役法、均稅法、保甲法和將兵法等都在執行中出現了問題,甚至是嚴重問題,當真是把“好好的經書念歪了”。

久而久之,王安石變法更加舉步維艱了。在守舊派持續反對的同時,就連本就不多的支援派和中間派也都倒戈了,加入到守舊派的陣營中反對變法,比如司馬光就是最具代表性的一個。

一次,司馬光和王安石竟然在神宗皇帝面前進行了唇槍舌戰,誰都不肯讓步。王安石堅稱,國家目前處境艱難,必須進行大刀闊斧的整改才能實現中興局面;司馬光則認為,國家的政策需要整改的確不假,但絕不能操之過急,反而欲速則不達。

幼年“砸缸救人”的司馬光,晚年反對“王安石變法”也是出於公心

當然,二人爭論歸爭論,但都是發自內心的忠君愛國,並不存在個人私怨。對此,王安石曾經這樣表示:

議事每不合,所操之術多異故也。

而司馬光也曾公開表示:

光與介甫,趣向雖殊,大歸則同。

基本上,司馬光多年形成的保守性格,使得他反對變法。但是,他並非完全否定變法的內容,更多的是反對王安石激進和偏頗的方式。

爭吵數次後,王安石發現自己無法說服司馬光,而司馬光也發現自己無法勸服王安石。於是,司馬光索性辭職不幹了,他躲到洛陽去專心編撰自己的《資治通鑑》,這一去就是十幾年時間。

對於司馬光的離開,王安石雖然有些惋惜,但他並沒有進行積極慰留,繼續推行自己的變法。期間,他雖然大權在握,但卻顯得有些身心疲憊了。特別是,在守舊派的持續反對下,宋神宗也逐漸動搖了決心,減弱了對王安石的支援,甚至還下旨廢除了一部分爭議大的新法。

宋神宗駕崩後,年僅八歲的趙煦繼位,朝政大權完全由太皇太后高氏把持。她為了維護自身的利益,很快就成為了守舊派的代言人,開始極力反對新法,最終罷黜了王安石,還重新召回了司馬光。

幼年“砸缸救人”的司馬光,晚年反對“王安石變法”也是出於公心

司馬光重新復出主政後,立即重用守舊派大臣們,還接連廢除了王安石的新法。而且,就連已經產生了實效的政策都無一保留,統統予以了廢止,矯枉過正的意味非常濃厚。

而處江湖之遠的王安石,眼見自己嘔心瀝血的變法被司馬光逐一廢除,內心當真是五內俱焚。結果,他在第二年就鬱鬱而終了,帶著無盡的遺憾離開了人世。

得知王安石過世的訊息,司馬光也十分悲痛,還極力主張優渥王安石的家屬和親眷。據《宋史 》記載:

光意以謂朝廷宜優加厚禮。

司馬光一定不會想到,正是由於他的默守陳規和固步自封,不僅導致了王安石變法的失敗,更丟棄了北宋實現中興的最後機會。短短四十年後,北宋就遭遇了“靖康之變”,從此退出了歷史的舞臺。

幼年“砸缸救人”的司馬光,晚年反對“王安石變法”也是出於公心

假如,王安石變法能夠繼續推行的話,北宋王朝或許會有不同的結局。

幼年“砸缸救人”的司馬光,晚年反對“王安石變法”也是出於公心

對比司馬光和王安石二人,雖然都是當世的能臣,雖然都是愛國的忠臣。但是,司馬光的歷史地位卻遠不如王安石,究其原因就在於缺失了幼時那種砸缸救人的勇氣和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