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左傳·一人得道,雞犬升天還是萬惡消退

讀左傳·一人得道,雞犬升天還是萬惡消退

“一人得道,雞犬升天”,這句話被中國人所熟知,不單單是在以前的中國歷史中,哪怕在現在社會和每個人的周圍也都有各種事例去印證這個道理,不過今天要說的魯宣公十六年卻是“一人得道,萬惡消退”。

魯宣公十二年的晉楚之戰,雖然結果是楚勝晉敗,但也不影響今天談到的其中一個人物的事例,因為敗中求勝的智慧永遠都是人們津津樂道的談資之一。所以今天的啟發點是“士會”。(ps:士會故事可以百度而知,對於賢人,可惜不生於一個時代,只能敬仰了)

一、付出能有回報,事情能有結果,幸事也。

“風起於青萍之末”,許許多多的小事,林林總總的表象,最終的結果是人們只看到了結果的好或結果的壞,卻放棄了其中的精華,即:賢人是如何應對好與壞的,不是預測好與壞而是應對,因為沒有人可以預測未來。

“十六年春季,晉國計程車會率領軍隊滅亡了赤狄的甲氏和留籲、鐸辰。三月,晉國向周定王進獻俘虜的狄人。晉景公向周定王請求,二十七日,把禮服賜給士會命令他率領中軍,並且擔任太傅。”,士會的“成事”與“得道”也太快了吧?!其實也不是,讓我們回到十二年的晉楚之戰。開戰前,士會分析楚國,大約是說“楚國德立、刑施、政成、事合、典行、禮順,所以晉難以勝楚,故不贊成進軍。”,所以對於這樣一個能清醒分析好壞的人,其取勝、獻俘、賜禮服、率中軍、為太傅這一系列的事情難道不應該是最應該發生的情況麼!

一個有所經歷的人,內心也許會明白,付出不一定有回報,不是所有事情都能有一個結果。在一個行為做出後,或是沉醉在想象中美好結果中,或是沉迷在因偶然出現的意外因素中,這些都是人生常態,但卻不是我們想要的。

一個人的情緒知識只能在每個人的生命長河中積累,但是一個人的理性知識卻可以透過數百代的人類積累而達到很高的層次,所以當你的付出有那麼點回報時,當你的行為有了那麼點結果時,請感覺到“幸福”吧,因為這是萬中無一的機率。

二、此消才能彼長,謹慎才能長久,有備也。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世人皆能明此理、知此道,只不過更多的是被動接受,只有很少的時刻才能主動作為。找一個合適的支點,可以撬動地球;給一個無奈的解釋,世間所有事情都是必然;不過,這對於智者來說也許有點不同(誰知道呢)。

士會被“賜禮服、率中軍、為太傅”之後的晉國,結果是“在這種情況下,晉國的盜賊逃奔到秦國。”,而這樣的行為被評價為“禹提拔好人,不好的人因此遠離;戰戰兢兢,如同面臨深淵,如同踩著薄冰,這是因為有好人在上面執政;有好人在上面,國家中就沒有心存僥倖的百姓;百姓多存僥倖,就是國家不幸,這就是沒有好人在位的說法。”,只能說“好人得道,萬惡消退”,也可以說是“凡是預則立,不預則廢”。再回到晉楚之戰中,在對陣之後、大戰之前,士會講了一些可以理解為關於邦交的話語,一是成與不成皆要有所準備,故不從鄭國而攻楚;二是因為命令部下埋伏應對進攻,所以士會率領的上軍不敗。

前者戰爭,後者治國。在戰爭中,重點在於有所準備,應對不同的情況;在治國中,重點在於賢人在朝,不好的人事物才能消退。在中國歷史中的各個朝代都有這樣的賢人在朝的景象,而我們值得自豪的人格崇拜也恰恰都在這些時間段中。

回到每個人的周圍,得到你的心流便百困可消,得到你的良知便百盜可退。

三、有善有惡人心,無善無惡天意,不敗也。

人是群居動物,年齡、經歷、學識、心情、情緒、狀態……,因為每個人的感性轉換都不一樣,所以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善惡”,都有自己的“良知”。宇宙也許不知道地球上有生命,或者對於宇宙來說,“地球”這粒塵埃根本就聯絡不到什麼善惡上,也許只是也許……

“凡是失火,人為的火叫做火。天降的火叫宰”,左傳中的很多語言非常質樸,大約都是直直白白的去“定義”。主觀人為和客觀偶然,古人也分的清,現在的人呢?“毛氏、召氏禍難,周王室又發生動亂,王孫蘇逃亡到晉國。冬季,晉景公派遣士會調解王室的糾紛。”,有時候吐槽吐的是人為,反而吐槽客觀偶然的似乎很少、甚至沒有!再說晉楚之戰,因為士會率領的上軍有所準備,因為擊退了進攻的敵人,下屬詢問是否要繼續進攻,士會講“獨力難支,有序後退,故不敗。”,那麼多的偶然成了必然,那麼的人想把必然掩飾成偶然,可惜人們都很智慧,越是偶然越是顯得必然,越是客觀越是顯得主觀。

主觀大約就是人們主動調節,客觀大約就是人們被動平衡,是麼?不是麼?

四、知善知惡良知,為善去惡賢人,得道也。

“見賢思齊”,人的才力不同而天理則同,分量不同而足色則同,皆是精金。如果人皆可致良知,如果人皆可為善去惡,如果人真的可以極簡,如果人真的入定……,那麼是“得道”麼?

“晉景公派遣士會調解王室的糾紛,周定王設享禮招待他。周大夫原襄公主持典禮,把切開的帶骨的肉放在盛肉的器具裡。士會暗中問這是什麼緣故。周定王聽到,召見士會說:“季氏,你沒有聽說過嗎?天子設享禮有擺而不食的‘體薦’,設宴禮有把肉切成塊的‘折俎’。諸侯應當設享禮招待,卿、大夫應當設宴會招待。這是王室的禮節。”士會回國以後就講求典禮,以修明晉國的法度。”,看見好的人事物卻無動於衷,明明知道千萬的道理卻沒有行動,也許這就是愚人與賢人的第一個十字路口。說會晉楚之戰,戰後晉軍統帥準備請罪而晉國國君也準備同意,可是士貞子講“軍爭失敗是為一敗,敗而又殺大將是為二敗”,所以可以想見士會的智慧,知道不懂得的要學習,知道不足的去改善,一切皆在知行合一中。

好即學,學即做,也許做到一點的都可以驕傲了。作為一箇中國人,作為一個漢族人,本就應該為自己的國家,為自己的民族而驕傲。(ps:極簡中有知行合一,心流中有知行合一,世界上的人們原來有這麼的相同之處。)

讀左傳·一人得道,雞犬升天還是萬惡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