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8.9分的懸疑劇《隱秘的角落》真有那麼好嗎?

《隱秘的角落》成為爆款之作,是不少因素的加成。整個六月的網路影視作品裡,並沒有更優質的競品,所以這一枝獨秀足夠吸睛。而該劇“破圈”走紅所依託的“表情包引爆流量”,也和此前諸多爆款劇如出一轍。從《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到《人民的名義》到去年夏天的《延禧攻略》再到這一部的“秦昊帶你去爬山”,表情包刷屏潮永遠勢不可擋。再加上囿於審查制度,該劇留下了不少可供解讀的曖昧維度,也讓它在電視劇裡顯得耳目一新。

那這部大結局上線後豆瓣評分仍穩居8。9、連章子怡都在微博贊稱“可抗衡美劇英劇”的網劇,確實有那麼好嗎?這視乎我們要在哪個座標系裡評價它——作為懸疑型別劇本身?還是要結合電視劇製播的現下語境?

豆瓣8.9分的懸疑劇《隱秘的角落》真有那麼好嗎?

文筆欠佳的小說原作

有趣的是,《隱秘的角落》雖然是基於原著改編,但在其爆火後,原作《壞小孩》卻並未備受追捧。尤其在豆瓣上,不少評論認為“是劇改提升了原著”,更多短評則都在吐槽小說的“網路爽文式”文筆——後者乍一看還挺令人驚訝,原來這個全民刷網文的年代,竟有這麼多讀者在意一位網路作家文筆不夠好。

《壞小孩》的文字確實比較粗糙,但劇裡兩個最核心的戲劇衝突依然來自小說(張東昇殺岳父母和朱晶晶墜樓)。應該說原著提供了很好的藍本,才讓《隱密的角落》有懸疑劇的型別根基。而如果單論懸疑水準本身,小說和劇其實各有硬傷無數,但也各有讓人眼前一亮之處。

《壞小孩》所取法的懸疑傳統是非常日式的。給予正評的讀者大多提到它“有東野圭吾的感覺”,而即使忽略“小孩的惡意”是東野圭吾和湊佳苗都曾運用的敘事資源,其實小說一開篇的“懸崖邊拍照時推下山偽裝失足”就是松本清張的短篇《年輕男子》裡使用的殺人方式,所以熟悉日本社會派推理的讀者不難從中讀出神似韻味。

不過一如作家葉揚的豆瓣評論所寫:“雖然每個人物都有著複雜性,可真實感卻很飄忽”——她精準指出了原作的“硬轉折寫法”並未能展示出人性之複雜,簡單來說就是:《白夜行》之所以經典,是因為我們“即使無法同情犯罪者,仍然會有一絲遺憾。”而《壞小孩》雖然結尾反轉的暗黑力量感很足,但看完我們只覺得小孩的惡超乎想像,卻難以油然生出同情。

而在這一點上,劇改的確是很成功的。

豆瓣8.9分的懸疑劇《隱秘的角落》真有那麼好嗎?

懸疑劇缺乏懸疑感

《隱秘的角落》對原作的根本改動,就是最大限度弱化了小男主角的惡。小說裡朱朝陽一個初二男生身上有六條人命,劇版則全都轉嫁給了張東昇,朱朝陽頂多算見死不救(還被處理得很隱晦)。大反派從“弒父的小孩”變成“一步錯步步錯的成年人”,不但更符合一般觀眾的接受度,可供發揮的敘事空間也大幅增加。

人設乾坤大挪移之後,劇裡的張東昇無疑是個讓人同情的犯罪者。再加上秦昊的“爬山梗”和“禿頭梗”帶火的大量表情包,該劇順理成章實現了“以人物帶作品”的話題流量。不過,豆瓣也有一條高贊短評指出:“如果所有人都在誇一部劇的表演,這部劇肯定出什麼問題了。”這其實也是《隱秘的角落》一片叫好之聲裡大家不會刻意去談的問題:演員的亮眼,蓋過劇作。

此前從沒有哪部網劇能集結“秦昊+張頌文+王景春”三位第六代電影實力男演員,而秦昊一個人創下的熱搜,就確保了該劇出圈。但回到其作為型別劇的劇作層面,它是一次成功的改編,卻不是一部出色的劇本。功能性人物的增添和對支線人物性格的完善雖然做得細緻豐滿,但事件的推進也好(巧合套巧合再套巧合),小主角們的行為動機也好(白血病需要籌錢),又都套路得毫無新意。

增加了王瑤弟弟這種功能角色的改編,比原著裡“朱朝陽指使張東昇去殺人”更合乎邏輯,而讓朱朝陽父母變得有血有肉,也是對枝葉角色的很好加工。但既為懸疑劇,缺乏懸疑感是最為遺憾之處——劇作一路線性向前:意外觸發意外,沒有新意外就引入新角色,人越死越多,直到最後大爆發。

《隱秘的角落》的主創接受“騰訊貴圈”的訪問時,對於“有沒有考慮過小孩們的行為動機太單薄”迴應道:“如果設計太複雜的動機,會違背孩子童真、簡單的出發點。”聽上去頗有道理,但“動機簡單”和“動機陳舊”並非一回事,其實比“得白血病要做手術”更為靈巧的勒索動機還是不少。

豆瓣8.9分的懸疑劇《隱秘的角落》真有那麼好嗎?

審查制度下的成功改編

《壞小孩》裡的神來之筆,出自朱朝陽對成年人的冷峻嘲諷:“在成年人眼裡,小孩子永遠是簡單的,即使小孩會撒謊,那謊言也是馬上能戳穿的。他們根本想像不到小孩的詭計多端,哪怕他們自己也曾當過小孩。”

日本社會派推理向來偏愛描寫“兒童之惡”。孩子可以有多可怕呢?深刻影響過東野圭吾的松本清張寫過一箇中篇小說《潛在影像》,故事的懸疑謎底,就是一個七歲男孩因為憎惡同自己寡居母親有染的伯父,所以殺死了他。

心懷恨意的小孩,將謀殺偽裝為意外。這是《壞小孩》所描述的故事,卻不可能被原封不動照拍成劇,所以我們也無法脫離審查語境去評價《隱秘的角落》。就如同《少年的你》在校園霸凌題材裡並不算多出類拔萃,但觀眾會覺得,重重掣肘下能拍成這樣實屬不易。而且《隱秘的角落》還不像《少年的你》選擇了直接“妥協”,它用相對曖昧的方式,為觀眾留下“細思極恐”的多重解讀空間——單這一點,就足以讓該劇全網刷屏。

原著那個借鑑了東野圭吾畫風一黑到底的故事,要在國內被影像化就必須大刀闊斧地改。幾乎所有對該劇的好評,都會提到它是“現有審查制度下的成功改編”——兒童之惡,被改成了兒童視角下的成人之惡。

我個人的感受是,對小說的“洗白”確實大大限縮了整個故事去探索“小孩內心之複雜”的可能性,但難得在於主創並未放棄探索(否則也就淪為一部平庸溫情正能量劇了)。除了對朱晶晶見死不救的曖昧處理之外,劇本還用了一些其他細節展現朱朝陽的複雜性,譬如他會刻意去離間張東昇和小夥伴的關係,父親剛死沒幾天就若無其事告訴母親自己又考了第一等等。

豆瓣8.9分的懸疑劇《隱秘的角落》真有那麼好嗎?

見到“洗白”,更相信“黑化”

而網友對最後一集各種腦洞大開的解讀角度,恰恰代表了這種探索很成功——明明給了一個看起來十分美好的結局,卻又能調動有心觀眾挖空心思去找出朱朝陽“黑化”的草蛇灰線,這說明多數人看完這部劇後,內心的直覺判斷是“小孩並不單純”,而且幾乎所有人都能get到:這是為了過審才虛構出一個童話結局——大家明明看到的是“洗白”後的劇情,但都覺得“黑化”版本才是真相。劇改能達成這樣的效果,也算是對原著精神進行了巧妙還原。

劇外的觀眾們不相信這部劇想講的是“美好童年”,而劇內的小孩們也不相信困境面前有美好的解決方式。我有一位朋友對該劇的觀察極其敏銳,他認為《隱秘的角落》最厲害的其實是貫穿始終的背景設定——兩個接近被社會完全遺棄的未成年人,在親人遭遇重症時,絲毫不會考慮尋求任何可能的社會救助。“他們知道除了自己去湊錢外(哪怕是犯罪湊錢),別無他法解決這個困境。這種祖國花朵們精準到絕望的認知,大概才是最隱秘的。”

也正是這種劇外對美好結局、劇內對社會現實心照不宣的認知互文,賦予了《隱秘的角落》在當下電視劇語境裡脫穎而出並創造延展討論的巨大能量。觀眾們是過度解讀嗎?引用“知乎日報”所說:“只要沒有超過原著的暗黑程度就不算。”小孩們是天性本惡嗎?恐怕醞釀這惡意的背後土壤才是該劇真正的隱秘不宣。

豆瓣8.9分的懸疑劇《隱秘的角落》真有那麼好嗎?

觀眾要求並不高

那麼,《隱秘的角落》對於網劇的未來發展是否有典範意義呢?

該劇的成功,首先證明多數觀眾要求並不高。不少好評都說:“太久沒看到這樣的國產劇了”。其實劇本身沒好到能被封神,但因品質高於平均水準就已經讓國產懸疑網劇大翻身。可見創作者只要夠有誠意,能讓觀眾看到一部編導演各方面都算“線上”的作品,就成功了大半。

口碑與光環下難免也有誤讀。譬如一些文章稱讚該劇有“電影感”,劇裡用了不少電影演員沒錯,但“電影感”是沒有的。並不是有光影調色外加特寫景別用得少,就長得像電影了(《少年的你》大量用特寫,還是電影感滿滿)。《隱秘的角落》就是一部正常電視劇的拍攝手法,大銀幕演員“降維”演出雖然自帶高階感,但“靠演員帶作品”所實現的成功,和型別創作足夠成熟所取得的成功還是不能混為一談。

我們覺得那些“現象級美劇”好看不只是因為多線敘事節奏快,形式上的借鑑並不難,但型別生產力更指向一套高度圓熟的工業標準。像Netflix出品的網劇,就不太可能出現《隱秘的角落》裡的時代混亂感(熱播的《還珠格格》和徐靜王瑤用的手機款式,至少相差七八年)。而且因為懸念欠奉,劇集中段的支線還挺拖沓(比如從老陳家偷回相機)。值得肯定的是大大加分的配樂,懸疑情緒的調動幾乎都由丁可的原創音樂來承擔,加上每集又選取了與主題相合的獨立音樂作為片尾曲,音樂方面的走心程度,《隱秘的角落》在網劇裡首屈一指。

豆瓣8.9分的懸疑劇《隱秘的角落》真有那麼好嗎?

擦邊球方式的各種拓展

《隱秘的角落》之所以為電視劇的內容生產“打下一劑強心針”,是它一方面透過創作者在紅線邊緣留下的曖昧空間,讓更多人發現在現有審查制度下,“黑化”的故事還是可以被巧妙講出。假如不需要過審,該劇一定更有力量——大家絲毫不懷疑這點,但框縛就擺在那裡,如果未來更多懸疑劇想探索人性之複雜,也只能去拓展各種擦邊方式。

另一方面,主流影片平臺經過了兩三年對型別劇“精細化運營”的經驗積累後,也慢慢發現懸疑劇相對來說更容易出爆款,因而將其視為主攻方向。《隱秘的角落》破圈,讓觀眾對愛奇藝“迷霧劇場”自制的其他未播出劇集也有了更多期待。懸疑劇的好處是它在“強規定情境”裡的戲劇衝突不但抓人,還可以納入對現實問題不動聲色的批判。如果專門去拍一部講兒童如何在原生家庭裡性情扭曲、如何遭遇社會系統冷漠對待的倫理劇,不但不容易過審,而且效果也遠不及將其融在懸疑事件裡。

所以作為一個忠實的懸疑劇迷,由衷希望《隱秘的角落》的熱度能帶動起更多有心創作者在這個型別領域深耕內容,打磨出更多本土懸疑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