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麾下最不耀眼的謀士,卻最與曹操不謀而合,讓曹操知己都佩服

曹操麾下最不耀眼的謀士,卻最與曹操不謀而合,讓曹操知己都佩服

中國歷史上隨著歷朝歷代的更替,也就使每個朝代的末期都有會有各路英雄的崛起。這樣說來,群雄揭竿而起最熱鬧的也就當屬東漢末年了,許多人都希望在那個亂世中建立勢力,功成名就,也發生了很多為人熟知的故事。那個時候,因為各路諸侯的割據,逐漸演變了三足鼎立的局面,最後分割天下最大的,當屬魏蜀吳三方。並且這三方勢力中,不乏有眾多能人異士在其背後出謀劃策。而這三方中謀士最多的還是當屬曹魏,畢竟曹操唯才是用,召集眾多賢士輔佐自己。

曹操麾下最不耀眼的謀士,卻最與曹操不謀而合,讓曹操知己都佩服

而曹操麾下有一位十分有才能的賢士,雖不像郭嘉、賈詡那樣耀眼,卻能妙計百出,助曹操平定北方,這個人就是荀攸。荀攸乃荀攸的侄子,年少,在董卓進京時曾因密殺董卓入獄,後與叔父一樣棄官回家。後來在曹操迎漢獻帝入許都,收到曹操請出山的來信。曹操久仰荀攸的大名,希望能與其一同商議大事,得天下。至此荀攸成了曹操的軍師。荀攸自幼就有過人的智慧,年少時更是展現了敏銳的觀察力。跟隨曹操後,更是奇策妙計十二條,而這些妙計的具體內容只有鍾繇知道。曹操也是十分信任荀攸的,曾用孔子評價凝甯武子的話來評價荀攸:“智可及,愚不可及。”意思就是說荀攸其實有著很好的頭腦,雖然在外人看來覺得他什麼都不懂。這也可以看出,曹操對荀攸的評價是很高的。

曹操麾下最不耀眼的謀士,卻最與曹操不謀而合,讓曹操知己都佩服

荀攸也不是什麼事情都裝糊塗的。建安五年,袁紹首派大將顏良圍攻白馬,同年四月曹操親自領軍北上解救白馬之圍。在部隊正前進時,荀攸卻覺得曹軍不可與實力懸殊而強大的敵人硬碰硬,於是他冷靜的分析了當時的局勢,建議用聲東擊西的方式解救白馬。他分析,袁紹將士數量多,要想法分散他們的注意力。於是權曹操先引兵到延津一帶,偽裝要攻擊袁紹後方渡河。再派輕騎襲擊正在進攻白馬的袁紹軍隊,只要攻其不備,一定能大敗袁紹大將顏良。曹操聽了荀攸一番話,覺得很有道理,便依計行事,果然袁紹上當分兵延津。曹操也趁機領兵襲擊白馬,大將顏良來不及防備,被關羽斬殺。

曹操麾下最不耀眼的謀士,卻最與曹操不謀而合,讓曹操知己都佩服

曹操解救白馬之圍後,率六百騎兵押運糧草沿河西退。猛然發現,竟與袁紹的五千追兵相遇。眾將領見敵眾我寡,都勸曹操退回大營。荀攸知道袁紹的弱點,建議曹操把握機會一舉殲滅,這與曹操所想不謀而合。於是在袁紹軍隊感到前,曹操下令將所有物資放下,引誘敵軍。待敵軍逼近搶物資時,曹操領軍殺了個回馬槍,一舉大破袁軍,斬殺敵將文丑。這也是荀攸為數不多為曹操出風頭出謀劃策的一次。但僅這一次,就能充分體現出荀攸的智謀遠見。還有就是在曹操想要稱王之時,曾與身邊大臣們商議過此事。而所有大臣包括謀臣中,荀彧是不推薦曹操這樣做的,而荀攸卻沒有表示任何態度。這個片段在三國演義中,荀彧和荀攸均持反對狀態。這可能也是為了更突顯曹操這個做法是沒有人贊同的。

曹操麾下最不耀眼的謀士,卻最與曹操不謀而合,讓曹操知己都佩服

曹操還有一位重臣鍾繇,也就是上文中我們提到的只有他知道荀攸的奇策。在官渡之戰中,因為鍾繇鎮守漢中,為曹操立下了汗馬功勞,曹操曾經鍾繇比喻成,他是劉邦身邊的蕭何。而在曹操眼中最重要的鐘繇,心中最敬佩的人也是荀攸。鍾繇曾對別人說:每當自己遇上大事、愁眉不展,都會深思熟慮,覺得沒什麼不妥的時候。再去問問荀攸,他永遠都能給出更好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