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多好的成績、多高的智商,都無法取代健全的人格!

北大學子弒母案的家庭教育警示:無論多好的成績、多高的智商,都無法取代健全的人格!

看到這個案件報道的時候,人們都感到非常震驚,吳謝宇用自己的“高智商”殺了自己的媽媽,整個過程經過縝密的設計與安排,以及之後的匪夷所思的所作所為,讓人很難將這些犯罪結果與吳謝宇這樣的“優秀”的“高材生”聯絡起來。

到底是什麼會促使他這麼去做?

是母親的嚴厲、訓斥、辱罵、體罰導致的麼?

然而,從他在法庭上的供述裡找不到這些痕跡,看不到強烈的憤恨,但是也沒有溫暖的親情。他的家庭是別人的眼中非常羨慕的知識分子家庭:父親生前經常鼓勵和陪伴他,母親沉默寡言,默默地為孩子“奉獻”著。

無論多好的成績、多高的智商,都無法取代健全的人格!

儘管這個“美滿”的家庭看起來風平浪靜,然而,從吳謝宇的表述中讓我們看到了這個家庭對孩子的養育中缺少了很多重要的部分:情感的支援和人生的指導。

至於,吳謝宇的作案動機是什麼,還需要公安司法機關去判定。 但是從家庭養育的角度來講,這個案件警示人們:無論孩子的學習成績如何、智商如何、才華如何、學識如何,都不能代替對孩子健全人格、健康心理的培養。越是高智商、成績優異的孩子,越不能忽視孩子的心理健康,更需要積極而健康的引導,不要讓孩子迷失在錯誤的方向裡。

在青少年的心理諮詢個案中,有的孩子虐貓、虐小動物,有的孩子自殘,有的孩子形成了多重人格,而有的孩子呈現出強烈的攻擊傾向和行為,而這些行為肯定是孩子心理不健康的表現,但卻不被家長們所重視,大多數價值都會持有“成績好了一切就好”的觀點。

兒童和青少年時期是人格形成的關鍵時期,如果沒有正確的引導形成不健康的心理、不健全的人格,那麼不但對自身對家庭來說是巨大的損失,也有可能使孩子走向歧途,做出不被社會允許的事情。

那麼,在家庭教育當中,有些因素是不能缺少的,對孩子的心理健康是至關重要的。

無論多好的成績、多高的智商,都無法取代健全的人格!

家長要重視孩子的情緒的表達和情感的支援

孩子的情緒情感表達不能過度壓抑,需要學會適當的表達。

在心理諮詢當中,很多孩子的情緒是非常“壓抑”的,這種壓抑並不是孩子表現得低沉、抑鬱,反而他們會表現得很陽光、很積極,有的可能在學校表現得非常優秀,但是他們對父母只報喜不報憂,在外人面前只說自己特別好的事情。

比如在學校被批評、被欺負、打架、不好的成績等都被隱藏起來,有的孩子和父母什麼都不講,隨著孩子的成長,父母會感到孩子越來越陌生,孩子的什麼想法、活動家長都一無所知。

每個人都會有喜怒哀樂,而且這些情緒是需要獲得他人包括親朋好友的共鳴和理解。而如果孩子長期壓抑負面情緒,而沒有適當的出口,比如語言表達出來、家人朋友理解和幫助等,那麼就可能以不恰當的方式發洩出來,比如毀壞物品、攻擊他人、自殘、虐待小動物、縱火等極端方式。

家長要關注孩子人生觀的培養

在人生觀的培養中,不要讓孩子尤其是智商高、成績好的孩子形成“成績好,一切都好”、“好成績可以抵消任何錯誤”、“學習的目的就是為了考出好成績、考上好大學”、“學習好就能高人一等”、“學習是為了父母高興”等狹隘的人生觀念。

當然,每位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成績優異,考上理想的學校,這是無可厚非的。但是正是由於這樣的期望的驅使,很容易使孩子迷失在成績的漩渦裡,既期待,又痛恨,還可能很享受。

如果因此而對善惡美醜失去判斷、失去人生的目標和方向,那麼學習成績、好學校似乎也都是去了意義。因為這對於青少年來說是非常可怕的事情,很容易促使他們到處去尋求刺激,或是把網路裡、小說裡等一些不良的觀念嫁接到自己的人生觀裡,並且付諸於行動。

在吳謝宇的自述裡就有這樣的表達“沒有更好的方法,如果找到方法我不會這樣,當時覺得這種方法是最偉大的”、“在一本小說裡看到:愛你愛到極端的時候,你不敢做的事情你不能做的事,我替你解決,我什麼事都替你解決”。

這些扭曲的觀念沒有機會被糾正,反而隨著自我封閉,可能會越來越扭曲,把錯誤的甚至是極端錯誤的觀念當成是真理和絕對正確的,從而釀成了惡果。

孩子成長過程中,很多想法、觀念需要表達出來,需要探討、驗證,逐漸形成正確的、積極和正向的人生觀,而不是把傷害他人、破壞攻擊當成了樂趣、時尚和拯救。

不要讓孩子在父母的過度保護當中迷失自我

自我的意識的增強在青春期的孩子中是非常明顯的,他們要在這是時期尋找答案“我是誰”“我要做什麼”“我的價值是什麼”等關於“我”的概念。孩子需要不斷接觸現實生活、社會以及與他人的互動中來逐漸形成這些關於自我的概念,我是我,父母不是我,我的需求不能代替別人,我是有價值的等。

但是,如果孩子在一個被保護得很好,生活中除了學習、讀書,“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的家庭環境裡成長,那麼孩子也不知道自己是誰,自己的人生價值在哪裡,內心可能就會越來越空。

無論多好的成績、多高的智商,都無法取代健全的人格!

在吳謝宇的成長過程裡,這樣的“保護”可能非常多,從他在法庭上的表述裡可以窺見一斑:媽媽怕影響他學習,父親去世後很多事情都不和他講,也不讓他參與,可能正因如此,父親去世很久他仍無法相信這個現實。

往往家長的出發點是好的,是為了孩子的學習不受影響。但是過度的保護無異於對孩子的精神控制,讓他們的自我意識一直處於比較幼稚的狀態,即使他們已經上了大學、已經成年。

這會非常影響孩子獲得現實感、存在感,為了尋求這種感覺他們可能會採取極端的、引人注意、甚至驚動社會的事情,而不是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和學到的專業知識去創造真正的價值、造福於自己、家人和社會。

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除了學習成績,還有很多方面需要關注到,尤其是心理健康不能忽視。心理狀態如何,決定著孩子會採取什麼樣的行為模式,也可能會決定著孩子未來的人生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