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心,誠意,致知,格物”都是“修身”

“正心,誠意,致知,格物”都是“修身”

什麼是“良知”呢?前文中講過,就是本能,就是當下,就是一瞬間,就是最應該的。而不是想的,刻意的。“刻意的”和“應該的”就不一樣了。什麼是“應該的”呢?口渴的時候,面前有水,拿起就喝,這就叫“應該的”。什麼又是“刻意的”呢?覺得這個水沒味兒,想要喝飲料,這就是“刻意的”。當然,如果面前放的就是飲料,喝飲料就是應該的,不需要另外再去喝水了。

很多人解釋,先“格物”,然後透過“格物”就能夠“致知”。這樣的解釋是不對的,它們是一體的。古人也有解釋錯的時候,很多讀書人窮其一生,研究“四書五經”為了幹什麼呢?為了考試,考取功名。所以說“功名”就把這些人誤了,對聖人的話並不理解。不要以為只有現在人會理解錯誤,古人一定是理解的。其實從古到今,真正理解聖人的話的人,並不多。古人也有搞不清楚的,古人有習氣,今人也有,今人有的,古人也有。古人也是撿自己能理解的,去理解,撿自己想理解的,去理解。把它當成有用之學。這叫無用之學。“無用”才是“有用”的,“無用”才能“有用”。真想去“學以致用”的時候,就已經錯了,“學”本身就是“用”,“用”本身就是“學”。學問就在“用”當中,“用”中就是真學問。

所以“正心,誠意,致知,格物”都是“修身”。“格物”是“修身”,“致知”是“修身”,“誠意”是“修身”,“正心”也是“修身”,“正心,誠意,致知,格物”合在一起還是“修身”。返過來說,“修身”也是“正心”也是“誠意”,也是“致知”,也是“格物”,還是“正心,誠意,致知,格物”合在一起。舉個例子,你是我心中的你,我是你心中的我,大家是我心中的大家,我又是大家心中的我,你又是他們心中的你,他又是你心中的他,沒有任何的隔閡和阻礙,這才是真正的鑑諦。

“正心,誠意,致知,格物”都是“修身”

“修身”做到了,自然就是“齊家”,身修了,家就齊了。“齊家”不只和“修身”產生關係,“齊家”和“格物”產不產生關係呢?一樣產生,同步的。那麼什麼叫“齊家”呢?就是把家裡頭的關係,處理的很好。有人說:“我每天在家修身,鍛鍊身體,什麼也不做。”這不叫“修身”。因為“修身”和“齊家”是一體的。“修身”就是敦倫盡分,人倫日用。道就在人倫日用之間。比方說,有的人說要做好事,積累功德。其實不用刻意的去積累,在做事情當中,自然就積累了。一個人的言行,可以影響很多人,這也就是西方人說的“蝴蝶效應”。比如說在家庭中,你是丈夫,同時還是子女,還是父親,只有把各自的角色都做好,那麼這個家就安穩了。這樣去做是不是刻意呢?用不用刻意去做呢?不用,就是自然的,就是該做的。

生下孩子的時候,為人父母,自然就會對孩子關愛,這不用人去教,動物都知道,人更是如此。只要盡到了父母的責任,做該做的事情,孩子必然就要孝順父母,父慈必然子孝。“子不孝,父之過”,孩子不孝順,必然是父母有問題,或者是教育上問題,或者是沒大沒小,或者是給孩子一種不好的成長環境。因為這個關係是雙方的,“夫唱婦隨”也是這個道理。所以所有的關係都是和別人產生的關係,但是要做都是從自己身上去做。

把自己該做的每件事情都做好了,那就很了不起了,會影響很多人。那不就是“齊家”嘛?“修身”就是“齊家”,“齊家”就是在“治國”,“齊家”到一定程度自然就是“治國”了。在家庭當中是這樣,在社會當中也是這樣。每個人在社會當中,有不同的角色。比如說,某個人是單位的員工,同時可能還是另些人的領導,還是某些人的下級。那麼要做的是把當下的工作做好,而並不是當員工的時候想的是老闆的事,當老闆的時候操員工的心,就都不對了,就是做好現在。一個員工只要做好現在該做的事情,就有機會去成為領導;一個小的領導者,把現在的角色做得很好,就可能成為更大的領導。完全取決於自己如何去做。那麼具體應該怎麼做呢?就是做好現在該做的事情,該幹什麼就幹什麼!解決最現實的問題,就是做好當下,推而廣之,就是治國。

“正心,誠意,致知,格物”都是“修身”

老子說“治大國如烹小鮮”。大而無外,小而無內。“治國”和“做飯”本身就是一回事。道理是一樣的,但是真不那麼容易,那個對自身的要求是很高的。這段話非常的重要,但是很多人胡亂解釋,先“格物”再“致知”再“誠意”再“正心”……到究竟也說不清楚該怎麼“格物”。其實它們是沒有順序的,“格物”就是“致知”,只有明白了“致知”“誠意”“正心”,才能夠做到真正的“格物”,否則都是假“格物”。

上一段“修身”是核心。下一段“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人們經常說的一個詞叫“本末倒置”。

“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這個本是什麼呢?“本”就是修身,前文中已經講到了,“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修身就是本。也就是說,內聖也好,外王也罷,都沒有區別,但是能做的是“修身”。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也就是說要重視,該重視的。所謂“厚”“薄”也是相對的。那麼誰最重要呢?還是“修身”最重要。

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

這就是根本。

“正心,誠意,致知,格物”都是“修身”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閻子龍講丹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