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生前與郭沫若對罵,為何死後郭沫若卻說“魯迅之後無數魯迅”

魯迅與郭沫若,本是同一陣營的“戰友”,是那個年代著名的“左翼作家”。

可兩人一生中用的最多的“打招呼”的方式,卻是“筆墨相譏”,簡單來說,就是“互噴”。

郭沫若給魯迅扣“封建餘孽”的帽子,魯迅就說郭沫若是“才子+流氓”……

然而,在1936年魯迅去世之後,遠在日本的郭沫若卻寫下了一副輓聯,上聯是,“孔子之前無數孔子,孔子之後無一孔子”。下聯是,“魯迅之前一無魯迅,魯迅之後無數魯迅”。

郭沫若的這副輓聯,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魯迅生前與郭沫若對罵,為何死後郭沫若卻說“魯迅之後無數魯迅”

孔子生活在春秋時期,百家爭鳴、大師輩出,所以叫:

孔子之前無數孔子

。但在秦漢兩代過後,孔子成聖、儒學獨尊,因此“

孔子之後無一孔子”

魯迅生前與郭沫若對罵,為何死後郭沫若卻說“魯迅之後無數魯迅”

但魯迅就不一樣了,魯迅生活的年代,是腐敗落後、民生凋敝、餓殍遍野的“舊中國”。

而千千萬萬的中國百姓,很多還都是一種“麻木不仁”“吃人血饅頭”的狀態,魯迅先生是那個年代少有的“鬥士”!

他的鬥爭精神、革命精神,引領和啟發了同時代的許多仁人志士,直到今天,魯迅的精神也依然被追隨和稱頌。

所以說:

魯迅之前無一魯迅,魯迅之後無數魯迅

魯迅生前與郭沫若對罵,為何死後郭沫若卻說“魯迅之後無數魯迅”

由此可見,郭沫若對魯迅的人格是給予了極高的讚揚的。儘管他們生前鬧過許許多多的“不愉快”,但這依舊不影響魯迅的偉大,和魯迅先生在郭沫若心中的“偉大”。

至於原因,我們還需要更深地去挖掘魯迅與郭沫若之間到底都“罵了什麼”。

魯迅與郭沫若的“對罵”,始於1928年。

1928年,“文學革命”已經發展到了“革命文學”階段。(前者是從1917年開始的,一場“文學革命運動”,是“新文化運動”的重要組成部分。)

創造社和太陽社成員,是當時倡導“革命文學”的兩支主力軍。

郭沫若、成仿吾、田漢等人,在上海出版《創造》月刊、《文化批判》等刊物,大力宣揚馬克思主義文學。

這時候的他們正是激情高漲、勇於追逐新生事物的時候,

而魯迅卻更加理性與剋制,於是,兩方之間就不可避免地產生了“矛

盾”。

魯迅生前與郭沫若對罵,為何死後郭沫若卻說“魯迅之後無數魯迅”

以及,他們

對魯迅

的“攻擊”,其實有一部分是出於郭沫若的私心。

因為像郭沫若這樣的創造社青年晚了一步,沒能趕上“新文化運動”的高潮,等到他們想展露頭角

的時候

,“天下格局已定”。

思想上,《新青年》獨領風騷,文藝界,已是文學研究會的天下。

而才高氣傲的郭沫若卻認為舉目神州,“中國真沒有一部可讀的雜誌”,“《新青年》還差強人意,但都是一些普通的啟蒙文章”。

他暗諷文學研究會有“黨同伐異的劣等精神,和卑劣的政客者流不相上下。

於是他和他的“戰友們”,決心跟“新文化運動”的主將們打一場“筆仗”。

他們對魯迅的攻擊、否定,主要是認為魯迅“落伍了”“過時了”,不足以擔當起新時代賦予的文學使命,即領導不了“革命文學”。

通俗來說,就是郭沫若等人覺得魯迅“不夠左”。

例如,馮乃超在《藝術與社會生活》(1928年1月)說:“魯迅這位老生……是常從幽暗的酒家的樓頭,醉眼陶然地眺望窗外的人生”

“追悼沒落的情緒”“反映的只是社會變革期中的落伍者的悲哀,無聊賴地跟他弟弟說幾句人道主義的美麗的說話。”

魯迅生前與郭沫若對罵,為何死後郭沫若卻說“魯迅之後無數魯迅”

成仿吾的《完成我們的文學革命》,更是稱魯迅為“趣味文學”的“老人”,“暗示他有一種在小天地中自己騙自己的自我滿足,他所矜持的是閒暇、閒暇,第三個閒暇”,還給魯迅單獨造了個階級,叫“有閒階級”。

魯迅生前與郭沫若對罵,為何死後郭沫若卻說“魯迅之後無數魯迅”

1928年8月,郭沫若在《創造月刊》發表了一篇名為《文藝戰線上的封建餘孽》的文章,他在文中說魯迅是“時代的落伍者”,是資產階級“最良的代言人”。

“資本主義對於社會主義是反革命,封建餘孽對於社會主義是二重反革命”,魯迅就是“二重反革命分子”,“不得志的法西斯蒂”。

他們把“五四”新文學當成是資產階級文學然後予以全盤否定,表現出了一種激進而不切實際的態度。

針對創造社和太陽社的無端攻擊,魯迅、茅盾等人進行了強有力的反批評。

魯迅生前與郭沫若對罵,為何死後郭沫若卻說“魯迅之後無數魯迅”

1929年5月,魯迅在燕京大學的演講《現今的新文學的概觀》中,無情地嘲笑了創作社的革命文學觀念與創作。

他說創造社所提倡的,更徹底的革命文學這也禁、那也禁,“無產階級文學”,只不過是個“題目”罷了。

接著,他又批評郭沫若的作品《一隻手》,說其中的內容是革命者革命之後失去了一隻手,所餘的一隻還能與愛人握手,未免“失”的太巧……,說到底,《一隻手》還是個“窮秀才落難,後來終於中了狀元,諧花燭的老調”。

1932年8月,魯迅更是在《上海文藝之一瞥》中直言郭沫若是“流氓+才子”。

魯迅生前與郭沫若對罵,為何死後郭沫若卻說“魯迅之後無數魯迅”

這裡魯迅之所以給郭沫若加上了“流氓”的關鍵詞,與郭沫若的出身其實有一定的關係。

著名作家聞一多曾說過,讀書人在儒道之外,還有一個“匪氣”。

匪氣、流氓氣、痞子氣,“三氣”相通,它們都來自底層的江湖社會。

一般官宦之家出身的讀書人,是接觸不到這“三氣”。若是家道中落,破落士大夫家庭的孩子倒有可能染上“三氣”。

就比如破落官宦家庭成長起來的周氏兄弟,平時文質彬彬,一旦逼急了,也會露出“流氓”的一面,魯迅自己就很明顯。

但郭沫若跟他不同,郭的“流氓氣”是天生的。他的父系歷代經商,還販賣過鴉片。

這一遺傳基因使得郭沫若一生都帶商賈氣,有冒險賭博的膽魄,又有畏懼權力的怯弱,更有投機取巧的機敏。

雖然雙方的“罵戰”,常年不休

。但在魯迅先生去世後,無論是郭沫若還是其他創造社的成員,都已被魯迅崇高的人格魅力所折服,紛紛為其舉行哀悼。

畢竟,嘴上的“罵戰”,最終也只是停留在“嘴上”。

魯迅生前與郭沫若對罵,為何死後郭沫若卻說“魯迅之後無數魯迅”

當時還在日本的郭沫若,連夜寫了《民族的傑作——悼念魯迅先生》的悼文,指出魯迅的死,是“不可測算的重大損失”。

接著,他又用日文寫了《墜落了一個巨星》的悼文。這兩篇悼文中都對魯迅以高度的評價,表達了他對魯迅的崇敬之情。

1936年11月3日,中國留學生在日本東京日華學會舉行悼念活動,郭沫若也匆匆趕到現場,題寫了一副對聯:“方懸四月,疊墜雙星,東亞西歐同殞淚;欽誦二心,憾無一面,南天北地遍招魂。”

1937年,郭沫若由日本回國,他先後寫了三首悼魯迅的詩,成為擁護魯迅的主將。

到了晚年,郭沫若甚至為自己曾以“杜荃”的筆名罵過魯迅而感到羞愧。

因此每當有朋友問他是否用過這個筆名的時候,他總是吞吞吐吐地說:

“我用過杜衡、易坎人……的筆名,杜荃我記不起來了”。

當然,無論是魯迅還是郭沫若,都是中國近代最偉大的作家之一,魯迅更是在歷來“作家排名”中穩居第一,這一點毫無爭議。

無論是從其作品的文學性、革命性、啟發性還是其他方面,魯迅都是近代文人中水平最高的,骨頭最硬的,是無可置疑的偉大思想家和革命家。

參考文獻:

《魯迅、郭沫若“筆墨相譏”史實再探》劉衛國

《魯迅為何罵郭沫若》許紀霖

《從一首無題詩談魯迅和郭沫若之關係》陳南先

《魯迅全集》第四卷

《魯迅全集》第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