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大詩人泰戈爾訪華,被陳獨秀斥責為“人妖”,這是為何?

文·段宏剛

1913年10月,52歲的印度詩人泰戈爾(1861年——1941年)憑藉詩集《吉檀迦利》摘取諾貝爾文學獎,成為第一位獲得此獎的亞洲人,為亞洲文學在世界文壇贏得了很多聲譽。

泰戈爾的詩歌熔浪漫與現實,鑄東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為一體,常常把自己的哲學思考融入字裡行間,呈現出清新、靈動、雋永的審美特徵,既能看到鮮明的浪漫氣質,又能讀到警世的現實因素,在世界文壇好評如潮,影響很大,一度被看作是印度人的精神燈塔。

獲得諾獎之後,泰戈爾的詩集被翻譯成多種文字,收穫了世界各地的讀者。在另一個共享東方文明的大國——中國,泰戈爾同樣擁有數以萬計的讀者。

1924年大詩人泰戈爾訪華,被陳獨秀斥責為“人妖”,這是為何?

在中國,第一個把泰戈爾的詩歌翻譯成漢語的人是陳獨秀先生,他非常崇拜泰戈爾,曾用“馳名歐洲,印度青年尊為先覺”,來向中國讀者介紹泰戈爾。

1924年4月12日,在蔡元培、梁啟超、徐志摩、林長民等人的多次邀請下,意氣風發的泰戈爾,乘坐遊輪終於到達上海港,開啟了他為期一個多月的中國之行。

剛下輪船,泰戈爾就說:朋友們,我不知道是什麼緣故,到中國就像回到故鄉一樣。我始終覺得,中國是印度極其親近的親屬,中國和印度是非常親密的兄弟。

這些話絕不是泰戈爾為了討好東道主而說的客套話,而是他的肺腑之言。

實際上,泰戈爾對中國文化一直心存嚮往,很早就想來感受一番,但鑑於他獲得諾獎,名滿全球后,應酬實在太多,無法抽身前來。

1924年大詩人泰戈爾訪華,被陳獨秀斥責為“人妖”,這是為何?

在這一個多月裡,泰戈爾每到一座城市,都會被當地的著名大學邀請到演講臺上侃侃而談。

大多數聽眾對泰戈爾的言論報以熱烈的掌聲。然而,陳獨秀卻逐漸對泰戈爾的高談闊論產生了深深的質疑,心裡非常不爽,甚至公開斥責泰戈爾是“人妖”。

陳獨秀本是泰戈爾的崇拜者,卻對後者的態度來了一個180°的大轉彎,這裡邊有怎樣的隱情?我們從當時的時代背景裡尋找答案。

泰戈爾出生在印度東部大城市加爾各答一個貴族家庭,父母都是有文化有見識的人,非常重視他的教育,督促他一邊讀書識字,一邊讓他學習各種禮儀。在學習過程中,泰戈爾逐漸對文學產生了濃厚興趣,13歲開始在當地報刊上發表詩歌作品。

1924年大詩人泰戈爾訪華,被陳獨秀斥責為“人妖”,這是為何?

17歲時,為了讓泰戈爾能接受到更好的教育,父母把他送到英國倫敦大學學習法律,過了一個學期,泰戈爾對法律專業實在提不起興趣,索性轉入文學系學習英國文學,由此,為他以後的詩歌創作定下了基調。

雖然接受過西方教育,但泰戈爾始終沒有忘記自己是沐浴在東方文明下的亞洲人,對同為亞洲文明古國的中國,他一直抱有好感。

1881年,年僅20歲的泰戈爾,看到英國人不斷向中國傾銷鴉片而毒害中國人,義憤填膺,他即刻寫了一篇名為《鴉片:運往中國的死亡》的文章,又名叫《死亡的貿易》,發表在印度最大的刊物之一《婆羅蒂》上,用以公開譴責英國人的罪行。

1924年大詩人泰戈爾訪華,被陳獨秀斥責為“人妖”,這是為何?

文章中有這樣一段話:英國坐在亞洲最大文明古國的胸膛上,把病菌似的毒品一點一滴地注入它健全的肌體和靈魂,推著它走向死亡。一方面從它那裡獲取暴利,另一方面讓它損失慘重,如此殘忍的強盜行徑,真是曠古未聞。

在成為世界級大文豪後,泰戈爾依然沒有忘記用自己的影響力為中國發聲。

1916年,泰戈爾受邀來到日本講學,在一次演講完後,泰戈爾當著臺下所有日本聽眾說:是你們侵略了中國山東。臺下頓時鴉雀無聲。

泰戈爾自始至終都在同情中國人民,在世界上替中國說好話,再加上他留著絡腮鬍,符合中國人眼裡“美髯公”的形象,所以,他很快獲得中國人的認同。

1924年大詩人泰戈爾訪華,被陳獨秀斥責為“人妖”,這是為何?

1915年夏,陳獨秀讀到泰戈爾的詩集《吉檀迦利》後非常欣賞,當即決定把它翻譯成漢語,推薦給中國讀者。

沒過多久,陳獨秀翻譯了《吉檀迦利》裡的四首詩,並於1915年10月發表在《新青年》雜誌的前身《青年雜誌》1卷2號上。

陳獨秀在序文中寫道:吾願青年之為托爾斯泰與泰戈爾。

可見,陳獨秀當時把泰戈爾跟世界公認的大文豪托爾斯泰相提並論,足以說明他對泰戈爾崇拜至極。

後來,泰戈爾的詩歌經過郭沫若、茅盾等一批作家的翻譯,讓泰戈爾在中國文化界名聲大噪,最終促成了他在1924年春的中國之行。

1924年大詩人泰戈爾訪華,被陳獨秀斥責為“人妖”,這是為何?

1919年“五四運動”之後,“科學與民主”在中國文化界大受熱捧,有識之士希望透過不斷摸索,能找出一條改變中國貧窮落後面貌的道路。

由此,文化界在1923年誕生了著名的“科玄之爭”。

當時的文化界,圍繞“科學能否解決人生觀(精神生活)”這個問題展開激烈探討,分成了三個陣營。

以梁啟超和張君勱為代表的“玄學派”,主張人有自由意志,認為科學只能指導物質生活,精神生活需要哲學來指導。

以胡適和吾稚暉為代表的“科學派”,認為物質和精神可以統一起來,科學完全可以解決人生觀的問題,哲學不過是空想的“玄學”。

1924年大詩人泰戈爾訪華,被陳獨秀斥責為“人妖”,這是為何?

以陳獨秀、李大釗、蔡和森為代表的“唯物史觀派”,認為精神生活最終是由物質生活決定的,不存在什麼“自由意志”。用當下流行的話來說,就是“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科學派”和“唯物史觀派”在一些觀點上雖然存有分歧,但對“科學”都秉持支援的態度。

來到中國後,泰戈爾從1924年4月中旬到5月中旬這30多天裡,相繼在南京、杭州、上海、北京等城市舉辦了30多場巡迴演講。在每一場演講會里,泰戈爾都會侃侃而談,對東方文明極盡溢美之辭,對西方的物質文明則大力批判,認為西方人奉行“拜金主義”,忽略了對精神文明的建設,這是一個嚴重的缺陷。亞洲民族的文明非常偉大和可貴,要發揚光大。

1924年大詩人泰戈爾訪華,被陳獨秀斥責為“人妖”,這是為何?

泰戈爾在演講中還不忘善意地提醒中國人:不要去學習西方,要守住自己的文化之根,以免中華文化被物質所迫,瀕於危險之境。

此時的泰戈爾,並不知道中國文化界已經發生了激烈的“科玄之爭”,因此,他不可避免地捲入了這場文化爭論裡。

泰戈爾來中國講學,恰恰是“玄學派”領袖梁啟超聯合蔡元培、林長民等人邀請來的。在“科學派”和“唯物史觀派”的眼裡,“玄學派”用泰戈爾的影響力來扛大旗,顯然沒有把後兩者放在眼裡。

此時的中國,正在陳獨秀、李大釗、胡適、魯迅等人的號召下,提倡“民主與科學”,推行新文化、新道德、新思想、新觀念,反對一切舊文化、舊習俗、舊思想,受到了知識分子界和廣大青年的認可。

1924年大詩人泰戈爾訪華,被陳獨秀斥責為“人妖”,這是為何?

況且,泰戈爾到達北京後,還專門去法源寺拜訪了溥儀,在“唯物史觀派”代表和“新文化運動”領袖陳獨秀看來,泰戈爾很有可能變身“舊文化”的代言人,成為“新文化運動”的絆腳石,促使歷史的車輪倒退,讓他們的努力付諸東流。

因此,陳獨秀連續撰文,相繼發表了《泰戈爾與東方文化》、《泰戈爾與梁啟超》、《泰戈爾與金錢主義》、《天下沒有不吃飯的聖人》等文章,矛頭直指泰戈爾的觀點。

到後來,陳獨秀依然看到泰戈爾在講臺上誇誇其談,直接寫了一篇言辭犀利的文章《泰戈爾是個什麼東西》,文中有這樣一句話:請不必多放莠言亂我思想界!泰戈爾,謝謝你罷,中國老少人妖已經多得不得了呵,你何必來湊熱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