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處女懷孕,在生物界是真實存在的

「本文來源:文匯網」

傳說,伏羲氏的母親踩腳印而懷孕、黃帝的母親因閃電感應而孕,這在具備醫學知識的現代人看來,太扯了吧。雖然對於人類來說,這是不太可能,但“處女懷孕”在微生物、昆蟲、植物界可是真實存在的,有的生物到了一定的年齡,還能轉變性別。英國知名科普作家馬特·裡德利在《紅皇后效應:性與人性的演化》介紹了很多有趣的繁衍方式。該書是一部從進化角度探討性與人性進化的科普作品,破解了性的起源。馬特·裡德利在書中列舉了很多稀奇古怪的案例,比如無性的蝸牛、純種火雞、嫡長子和靈長目動物學、包法利夫人與雌燕等等,也講述了性選擇是如何塑造物種多樣性和人類心智的,他認為所謂人性,其實就是兩性博弈的具體表現形式,奇奇怪怪的知識絕對可以拓展你的腦洞。

讀書|處女懷孕,在生物界是真實存在的

《紅皇后效應:性與人性的演化》

[英]馬特·裡德利著

重慶出版社

北京華章同人公司出版

對於人類來說,性是產生新生命的唯一途徑,這也是性的目的。直到19世紀後期,人們才發現這個說法存在問題。似乎還有很多更好的繁殖方式,比如微生物分裂的方法、柳樹插條的方法、蒲公英進行的結籽自體繁殖方式。處女蚜蟲產下的小蚜蟲,肚子裡已經孕育有幼蟲了。魏斯曼在1889年就清晰地認識到了這一點,他寫道:“兩性結合(性)的重要意義並不是繁殖,因為繁殖可以透過許多其他的方式實現,比如,有機體的分裂、出芽生殖以及單細胞細菌生殖。”

魏斯曼開啟了一項重大傳統。從那時迄今,每隔一段時間,進化論者就會公然宣稱性是個“問題”,猶如“修飾物”一般,是本來不該存在的奢侈品。曾有一個廣泛流傳的故事:倫敦英國皇家學會召開了一個會議,國王也參與其中,大家認真地討論為什麼一碗水中無論放不放金魚,它的重量都一樣。會上所提出的解釋都被否決了,討論變得異常激烈。突然國王說:“我覺得你們的說法有問題。”於是他派人拿來一碗水、一條魚和一個天平,開始實驗。首先把那碗水置於天平之上,然後放入魚,這時碗的重量增加了,增加的恰好是魚的重量。當然,事實原本就是這樣的。

這個故事無疑是虛構的,用它來暗指本書中所提到的那些科學家都是白痴,偏要假設一個根本不存在的問題,似乎也有失公平。但其中也確實存在微小的相似之處。當一些科學家突然發現他們不能解釋性存在的原因,而對目前的解釋又不滿意時,其他一部分科學家會認為這種看似聰明的敏感有些荒唐。他們指出,性的存在,證明它一定具有某種優勢。若生物學家堅持說動植物採用無性生殖的方法更好,那就相當於工程師說大黃蜂不會飛一樣荒謬。布朗大學的麗莎·布魯克斯寫道:“這一問題的爭端在於許多有性的有機體好像並不知道這個結論。”一些批評家指出,現有的理論的確存在一些漏洞,但不要指望修補漏洞就能獲得諾貝爾獎。此外,為什麼性一定要帶有目的性?也許它只不過是繁殖過程中一次意外的進化事件而已。

然而,許多生物根本沒有性,或者只在幾個世代區分性別,而過了幾代性別就消失了。處女蚜蟲的玄孫女,到了夏末會變成有性生物。她會和雄性蚜蟲交配,產下擁有雙親基因的後代。她為什麼要費這個勁呢?對“意外事件”這個解釋而言,性好像也太頑強了。這種爭論從未平息過,每年都會有一些新的論文、實驗和模擬測試問世。如果現在我們對參與其中的生物學家做問卷調查,幾乎所有人都認同該問題已經解決,但對於解決方法的答案卻很難達成一致。第一個生物學家支援A假說,第二個生物學家支援B假說,第三個生物學家支援C假說,而第四個生物學家則支援以上三種假說。是不是還有其他解釋呢?我去請教約翰·梅納德·史密斯,他是最早提出“

為什麼會有性

”這一問題的學者之一。我詢問他該問題是否需要一些新的解釋。他回答道:“不需要,我們已經有答案了,只是目前我們還很難就其達成一致而已。”

性就相當於混合基因。為什麼混合基因是繁殖的好方式,大家很難達成共識。在過去的一個多世紀裡,大家普遍認為混合基因對進化有益,因為它有助於創造多樣化的生物體,為自然選擇提供了前提條件。混合基因的過程並不會改變基因,但可以把基因重新組合。在基因組合過程中,性是一種自由貿易,它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優秀基因在物種中傳播的機會,而物種也由此得以進化發展。“個體差異為自然選擇提供了素材”,魏斯曼認為性會加速進化的程序。

作者:[英]馬特·裡德利

編輯:蔣楚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