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法》:經典名言10句,論至德者不和於俗,成大功者不謀於眾

《更法》,出自《商君書》,主要記載了商鞅、秦孝公、甘龍和杜摯等人的對話,是一篇論辯形式的文章。「更法」就是變法的意思。

《更法》:經典名言10句,論至德者不和於俗,成大功者不謀於眾

在《更法》一文裡,商鞅為了讓秦孝公推行變法,與以甘龍、杜摯為代表的守舊派展開了激烈的爭論。商鞅認為,變法革新就是“愛民”“便事”,是讓秦國走向富庶強大的重要途徑。他還用“三代不同禮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的歷史事實,來闡明這一觀點。

本文選取《更法》經典名言10句,附上譯文和點評,以饗讀者。

《更法》:經典名言10句,論至德者不和於俗,成大功者不謀於眾

孝公平畫,公孫鞅、甘龍、杜摯三大夫御於君。慮世事之變,討正法之本,求使民之道。

秦孝公同大臣們商議強國大計,

公孫鞅、甘龍、杜摯三位大夫,

一同陪侍在秦孝公的左右。

他們研究社會形勢的變化,

以及修正

法制

的根本原則,

期望找到治理百姓的方法。

點評:「公孫鞅」即商鞅,衛國王室後裔,姬姓,又名衛鞅。「甘龍」是秦獻公、孝公時期的大臣,反對變法革新。「杜摯」是秦朝大臣,因破魏有功,拜為左司空,與甘龍都是守舊派的代表人物。

今吾欲變法以治,更禮以教百姓,恐天下之議我也。

現在我想透過變法來治理國事,

然後透過改變禮制來教化百姓,

但是我又擔心天下的人批評我。

點評:商鞅以霸道之學遊說秦孝公,打動後者。孝公欲要變法圖強。但是,又害怕天下人非議,一時猶豫不決。

臣聞之:“疑行無名,疑事無功。”君亟定變法之慮,殆無顧天下之議之也。

我聽說:“行動遲疑就不會成就,辦事猶豫就不會有功效。”

國君您應當儘快下定變法的決心,不要顧慮天下人的非議。

點評:商鞅看到秦孝公猶豫不決,遂解“俗語”勸說孝公。

愚者暗於成事,知者見於未萌。

愚人在事成之後還不明白事情是怎麼一回事,

智者卻能夠

預見

那些還沒有顯露萌芽的跡象。

點評:聰明人之所以聰明,是因為能夠預見事情之未萌。愚笨者之所以愚笨,是因為真相已經大白了還不明其理。

民不可與慮始,而可與樂成。

百姓不能與其討論開創方面的事情,

而只能同他們一起慶祝事業的成功。

點評:商鞅勸諫秦孝公,不要擔心天下人非議。等事情做成了,人們都會盛讚他。

《更法》:經典名言10句,論至德者不和於俗,成大功者不謀於眾

論至德者不和於俗,成大功者不謀於眾。

要想追求崇高的道德,

就不要附和世俗之見。

要想成就宏偉的事業,

就不要同眾人去商量。

點評:要想成就崇高的道德,就不要去附和世俗偏見,否則將誤入歧途。

法者,所以愛民也;禮者,所以便事也。

法規,就是用來愛護百姓的;

禮儀,就是為了方便辦事的。

點評:商鞅闡述禮法的作用,還說聖人治理國家,不會一定沿用舊有的制度。而要讓老百姓得到好處,也不必遵循舊有的禮儀。

三代不同禮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

夏、商、周這三朝禮制不同卻都能稱王天下,

春秋五霸他們各自的

法制不

同卻能稱霸諸侯。

點評:甘龍認為,讓百姓遵循舊有的風俗來施行教化,那麼不用花費太多的力氣就能成就功業。針對甘龍這一觀點,商鞅提出了反對的意見:春秋五霸所推行的法制都不一樣,卻都稱霸於諸侯。若他們都採用周禮,必然不能稱霸。

《更法》:經典名言10句,論至德者不和於俗,成大功者不謀於眾

知者作法,而愚者制焉;賢者更禮,而不肖者拘焉。

聰明的人創制法度,而愚蠢的人則受法度的約束;

賢能的人變革禮制,而無能的人則受禮制的束縛。

點評:商鞅認為,那些說要遵循舊有禮制的人,就是愚蠢之人,就是無能之人。所以,秦孝公不要再與他們討論變法革新之事了。

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禮者未足多是也。

違反舊法度的人,不一定非要給予譴責;

遵循舊禮制的人,不一定非要給予肯定。

點評:商鞅認為,商湯、周武王之所以稱王天下,不是因為遵循舊有禮制才興旺的。而商朝、夏朝之所以滅亡,也不是因為更改舊有禮制才造成的。所以,推行變法革新,不一定就是壞事,萬一成功了呢?!

《更法》:經典名言10句,論至德者不和於俗,成大功者不謀於眾

諸子百家(套裝全九冊)墨子+管子+韓非子+商君書+呂氏春秋+鬼谷子+晏子春秋+淮南子+論衡

¥

60。2

京東

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