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的盡頭是草原》:情感真摯,故事生硬

1

香港的爾冬升導演比較籠統一點來說,是一個表現

現實主義

的導演。

他擅長的電影型別,往往是

極盡寫實之能事

,搭配其一貫考究的故事綱領,

對於

細節

的深入

研究,讓他的電影作品,呈現出一種

真實的質感和理性的硬度並存

的風格。

這次

全內地班底

拍出的新作

《海的盡頭是草原》

中,

把自己的觸角延伸到了草原。

《海的盡頭是草原》:情感真摯,故事生硬

整個故事根據歷史上

三千孤兒入內蒙

的真實事件改編

上世紀五十年代末,新中國遭遇嚴重自然災害,大批南方孤兒面臨營養不足的危機。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政府主動向中央請纓,將近

3000

名孤兒接到了大草原上,交給淳樸善良的牧民們收養。

基本上,和內地導演最喜歡的

“主旋律”大片,並無二致。

《海的盡頭是草原》:情感真摯,故事生硬

2

這部電影,該煽情的點基本都煽情了,該選的角色也以爾冬升去年在內地綜藝

《演員請就位》

戰隊裡挖掘出來的

馬蘇、王鏘

作為主要角色,搭配老戲骨

陳寶國

,拍出了一部

命題作文式

的電影。

爾冬升導演在具體的技術層面,對於影片的佈局還是

很理性很小心

的。他很清楚觀眾要看什麼,所以我們能看到

當杜思珩被媽媽拋棄的時候,

當薩仁娜把她當自己女兒收養的時候,

當長大後的杜思瀚找不到妹妹的時候,當兩個額吉隔空對話的時候

當那木汗陷入泥潭,最終慘死的時候,

這種分佈在理性框架上的感性時刻,他每次都卡得相當準確。對於催生普通觀眾的淚腺,爾冬升導演有足夠的經驗。

《海的盡頭是草原》:情感真摯,故事生硬

部電影,

情感確實

看起來

很飽滿,整體看似乎也挺真誠

烘托感情,

當然是一部反映親情的電影,最應該考慮的因素。

只不過

,很可惜,

這也恰恰成了這部影片

可能唯一的優點

,儘管這樣的優點放在如此的題材裡,可能佔的比例很高。

《海的盡頭是草原》:情感真摯,故事生硬

但是,曾先森不得不說,

看完整部

這部影片

總顯得哪裡怪怪的。

觀影后,我想了一下,

其實原因就在於,

故事拖得太長,一些支線嚴重干擾了表達

這就使得這部電影

124

分鐘的時長,卻讓曾先森即便作為一個普通觀眾,都從心裡感覺到有明顯的懈怠感。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原因還是在於

故事層面

《海的盡頭是草原》:情感真摯,故事生硬

說到底,

這其實是一個90分鐘就能交代得清清楚楚的故事

舉一個例子,杜思珩小時候再怎麼鬧都可以理,語言不通加上不願相信被媽媽拋棄,面對陌生的一家人做出什麼反應都是符合邏輯的。

當她長大後,因為內心有那麼個心結,要回上海也可以理解,但是為什麼不和家裡說一句就逃亡一樣的出走呢?

這個細節,因為她沒說,影片確實自動生長出了至少

25

分鐘的戲,而這

些戲無非是再度加深母女感情,和生離死別的東西,很勉強

《海的盡頭是草原》:情感真摯,故事生硬

3

作為一部偏主旋律的命題作文,導演爾冬升用技術層面和標準解題的方式,算牽強地完成了這樣一部電影。

但這樣的電影,放在爾冬升導演從影

30

幾年的導演的電影序列表裡,只能算

一部勉強合格的商品,一次並未大失手的習作

《海的盡頭是草原》:情感真摯,故事生硬

他既不能體現爾冬升導演最擅長的邊緣人物的溫暖關懷,也不能提現他最拿手的社會調查性的劇本深度。

他的作品許多都與社會邊緣和底層相關

,這是爾冬升所有電影的底層架構。

《海的盡頭是草原》:情感真摯,故事生硬

1986

年,他憑處女作電影《癲佬正傳》初出茅廬,

花了幾個月的時間去閱讀資料、訪問社工,以瞭解精神病患者的真實處境;該片不僅獲得了第六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影片

最佳導演和最佳編劇

三個

提名。

之後,他憑藉《新不了情》、《烈火戰車》、《忘不了》、《旺角黑夜》等關注小市民的愛恨情仇的電影,轉拍黑幫寫實主義電影,也奉獻出《門徒》、《槍王之王》這樣的典型港片警匪作品。

而在這些電影中,他的主人公們往往有著天然的困境和內心的掙扎,以至於情感的昇華每次都很自然。而這部電影裡,這種本體故事裡的人物關係

處理得不夠簡潔,拖泥帶水

《海的盡頭是草原》:情感真摯,故事生硬

4

這部電影還太過於“真善美”,這種大愛,本就不是導演爾冬升擅長的主題。

而爾冬升在刻畫人物時純粹靠煽情,在敘事表意時太依賴於技術,最終他靠著自己經驗,以情感帶動敘事,完成了一個行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