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只有4帝有廟號,諡號只2個字,含金量卻遠超後世所有朝代

西漢只有4帝有廟號,諡號只2個字,含金量卻遠超後世所有朝代

廟號是中國古代皇帝死後在廟中被供奉時所稱呼的名號,某種程度上對於皇帝一生功績的評價可以起到蓋棺定論的作用。

起源於商朝的廟號,周朝並沒有延用,倒是創造了諡號,等到秦始皇一統六國後,乾脆將廟號連同諡號一同廢止,自漢朝開始逐漸恢復廟號和諡號制度,從此廟號和諡號一直延用了兩千年之久。

以大一統王朝的角度來看,廟號的使用,是越到後面越普遍,自唐朝開始,除卻亡國之君,大一統王朝基本上是皇帝人手一個廟號。

像明朝16帝就有15帝有廟號,清朝12帝就有11帝有廟號。

但要說起廟號含金量,西漢12帝雖然只有4帝有廟號,而且諡號只有2字,遠不如後世動輒好幾個字或者十幾個字,甚至二十多個字的諡號,但是其含金量遠超後世包括明清在內的所有大一統王朝,這是為什麼呢,今天宋安之來說說。

西漢只有4帝有廟號,諡號只2個字,含金量卻遠超後世所有朝代

一、漢朝對於上廟號相當嚴謹,嚴格按照標準來為皇帝上廟號,甚至前面上了廟號,後面覺得功勞不夠,就又給廢除了。

漢朝對於給皇帝追加廟號一事是十分慎重和嚴謹,所以西漢不是皇帝人手一個廟號。

當然一開始西漢皇帝並非只有4個皇帝有廟號那麼少,還是有好幾位皇帝都有廟號。等到光武帝劉秀建立東漢以後,對於西漢的廟號重新審定,廢除了功績不夠的幾位皇帝廟號。諸如漢成帝劉奭的高宗廟號,都被廢除。

只餘下漢高帝劉邦的太祖廟號、漢文帝劉恆的太宗廟號、漢武帝劉徹的世宗廟號、漢宣帝劉詢的中宗廟號。

當然漢朝上廟號嚴謹的優良傳統在東漢也發揮了下來,雖然光武帝廢了西漢幾位皇帝的廟號,但也不算厚此薄彼,在東漢,上廟號依舊嚴謹,一開始只有7位皇帝有廟號。

西漢只有4帝有廟號,諡號只2個字,含金量卻遠超後世所有朝代

後來漢獻帝時重新審定了一遍,效仿了老祖宗光武帝,廢除了和、安、順、桓四帝的廟號,東漢也就只有3位皇帝有廟號,等於兩漢405年,只有7位皇帝有廟號而已。

可以說漢朝對於廟號的使用,是相當嚴謹,嚴格按照“祖有功宗有德”的標準來上廟號。

正因為如此,以西漢來說,雖然12帝只有4帝有廟號,但是其廟號含金量,後世是遠遠不及。

漢太祖劉邦,在歷朝歷代的太祖之中,可以說是唯二含金量最高的太祖。和明太祖朱元璋一般,沒有顯赫家族為依仗,甚至就是布衣一個,就沒有家族,只靠自己,白手起家打下偌大天下,開了兩漢405年的天下。

漢太宗劉恆,是自漢朝恢復廟號制度以後的第一位太宗,他的成就主要在於對內文治,加強了皇權,打壓了軍功集團,提高儒生地位,開治世之端,與兒子漢景帝開創了封建社會第一個治世之文景之治。

西漢只有4帝有廟號,諡號只2個字,含金量卻遠超後世所有朝代

正因為漢文帝有著一番作為,所以即使他之前有著前、後少帝,還有著漢太祖劉邦的嫡長子漢惠帝劉盈,但死後卻是上了二代皇帝中成功者才可以上的廟號太宗,這可是宗字廟號中的極品廟號。

在歷朝歷代的太宗之中,漢太宗劉恆,也是在第一序列。像晉太宗司馬昱和宋太宗趙光義之流,是遠不如漢太宗劉恆。

漢世宗劉徹,一般稱呼為漢武帝,可謂是一代雄主,他在位時期對內進一步加強皇權,打壓限制藩王,頒佈推恩令,抑制丞相權力等等。

對外更是大規模開疆拓土,這點是其他後繼之君所遠遠不及的,漢武帝“所闢疆土,視高、惠、文、景時幾至一倍”,使中國“千萬年皆食其利”。漢武帝東征西討所開闢的疆域,都可以與開國皇帝漢太祖劉邦比肩。

而且他開疆拓土是真正具有開拓意義,很多疆域是之前朝代所沒有統治過的,是漢武帝第一次將其納入疆域之中。後世很多皇帝所謂的開疆拓土,其實很多時候,不是真正的開疆拓土,只是在恢復之前朝代的巔峰疆域,或者說只是在恢復漢武帝時代開闢的疆域。

西漢只有4帝有廟號,諡號只2個字,含金量卻遠超後世所有朝代

以漢武帝的功績,他之後的歷朝歷代的世宗,是遠不如他,根本不是一個級別。像同樣有名的清世宗雍正帝,雖然對內文治不錯,但對外並沒有什麼亮點,西北問題沒有得到解決,還是盛世慘敗出現和通泊之戰,遠遠不及漢武帝。

他的功績,可以直接跟二代皇帝之中的佼佼者相比。甚至比一些不是開國皇帝的祖還要功績大,像清聖祖康熙帝,他的開疆拓土功績,遠不如漢武帝,都可以稱祖,由此可見漢武帝的世宗廟號含金量,起碼在歷朝歷代世宗之中,漢武帝稱第二,沒人敢稱第一。

漢中宗劉詢,一般稱之為漢宣帝,他是漢朝恢復廟號制度以後,第一位上廟號中宗的皇帝,也是第一個在王朝衰落以後,真正實現中興的皇帝。

自漢宣帝之後,雖然歷朝歷代都有號稱中興的時期,但多是徒有虛名,或者是沒有實現真正的中興。

西漢只有4帝有廟號,諡號只2個字,含金量卻遠超後世所有朝代

像明朝的萬曆中興,只有短暫的張居正掌權十年時間,根本不算真正的中興。還有清朝的同光中興,也不過自我陶醉的貼金之舉。

可以說在歷朝歷代,真正實現中興的,唯有漢宣帝一人而已。

不過可惜的是,漢宣帝之後,大一統王朝之中,只有唐朝出了一位中宗李顯。

唐中宗李顯是武則天第三子,兩度在位,共計五年時間,短暫在位時期並沒有什麼大功績,就被韋皇后給毒死。

這位皇帝根本沒有使唐朝中興,卻上了中宗廟號,使得中宗廟號的含金量直線下降,可能這也是之後大一統王朝沒有皇帝再上廟號的原因。

可以說西漢擁有廟號的4位皇帝,都是含金量極高,後世是遠遠不如。

而且還是延續了商朝的定製,包含了“太高中世”這最早四種廟號中的三種廟號,是廟號中最為優秀的三種廟號。

西漢只有4帝有廟號,諡號只2個字,含金量卻遠超後世所有朝代

二、廟號的濫用,還有諡號加長字數,意味著皇權越來越集中,其實並不是一件好事。

自唐朝開始,廟號開始普遍化,一般情況下,除卻亡國之君,基本上是皇帝人手一個廟號。

而且皇帝往往上的是褒義廟號,除非特別說不過去的情況下,才會上貶義廟號。像前文說的李顯,一個沒什麼大作為的皇帝,竟然上了中宗這樣的上等廟號。

廟號之所以濫用,就是說白了就是皇權越來越集中,唐朝之前皇帝受限於相權、外戚、藩王、後宮等等,沒有那麼大的權力,有著大的約束力,也就講究一些,會按照規矩辦事。

但是唐朝開始,皇權進一步加強,皇帝沒有那麼多限制,就開始有點隨心所欲。

西漢只有4帝有廟號,諡號只2個字,含金量卻遠超後世所有朝代

所以自然是老皇帝死了,新皇帝登基以後,為了表示孝心,反正也什麼人反對,自己也臉皮厚,就給上廟號,而且只要老皇帝生前沒有做特別差勁的事情,就是什麼廟號好就上什麼廟號。

而且在同時期,唐朝也開始濫用諡號。像西漢除卻劉邦以無以復加的“高”字為諡號,之後皇帝都是兩個字,第一個是雷打不動的“孝”字,所謂是以孝治天下。第二個字則是根據皇帝個人功績來評價。

諸如漢太祖劉邦嫡長子劉盈,身為不成功的二代皇帝,沒什麼成就,沒有廟號,諡號也是“孝惠”,重點是“惠”字,這個字也有褒義的意思,但亦有平庸無能之意,倒也符合漢惠帝的一生功過。

到了漢太祖劉邦第四子劉恆,他是一個很成功的皇帝,所以有廟號,而且還是太宗廟號。至於諡號,則是“文”字,這個字是褒義,屬於“美諡”,表示具有“經緯天地”的才能或“道德博厚”的品德。二代皇帝中的成功者,一般也是以“文”為主諡,一般廟號+諡號簡稱為太宗文皇帝。

西漢只有4帝有廟號,諡號只2個字,含金量卻遠超後世所有朝代

這也是稱呼漢朝皇帝都是某某帝一般,因為諡號就兩個字,方便簡稱,諸如稱呼劉徹為漢武帝。而唐朝開始,則是某某宗,因為皇帝基本上都有廟號,諡號太長了,就以廟號為主稱。

到了明清時代,則是一世一元制,也就是皇帝一輩子一個年號。除了明英宗和清太宗特殊情況,有兩個年號,其他皇帝都是一個年號。

因為廟號使用太普遍,像世宗廟號,漢、晉、唐、明、清都有皇帝用這個廟號,稱呼上難免混淆,所以明清皇帝多以年號代稱。像清聖祖玄燁,年號康熙,所以一般稱呼他為康熙帝。

言歸正傳,到了唐朝,皇帝都人手一個廟號了,諡號的使用更是膽大無比。像唐太宗李世民死後,他的兒子唐高宗李治,為其加諡為文武聖皇帝。後來更是一直加字數,唐玄宗天寶八年(749年),加諡為文武大聖皇帝,天寶十三年(754年),加諡為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

西漢只有4帝有廟號,諡號只2個字,含金量卻遠超後世所有朝代

本來諡號比之廟號,對於皇帝一生功績的評價是更加全面,更是可以蓋棺定論。但是隨著唐朝開始一步步加皇帝諡號字數,甚至到了明清時期,皇帝諡號從十幾個字,到二十多個字,念起來都費勁,還多是美諡,不具有客觀性,所以反而廟號更可以對皇帝的一生功績進行蓋棺定論的評價。

廟號和諡號的泛濫,是皇權集中的具體化表現之一,這也反應了皇權一家獨大的弊端之一,什麼好聽就撿什麼給皇帝用,廟號和諡號都上好的,讓人沒法以廟號和諡號判斷一個皇帝一生功績具體如何。

像清宣宗,諡號效天符運立中體正至文聖武智勇仁慈儉勤孝敏寬定成皇帝。大家一看這廟號,這諡號字數,肯定感覺這個皇帝應該不錯,必是有一番作為。

但這是道光帝的廟號和諡號,道光帝大家很熟悉,雖然有心中興清朝,但是資質不足,根本沒什麼大作為,反而加速了清朝的衰落,這樣的廟號和諡號,實屬是過度美化了。

西漢只有4帝有廟號,諡號只2個字,含金量卻遠超後世所有朝代

謝謝觀看宋安之獨家原創文章,專注於中國大歷史,更多獨特視角,原創文章請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