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那個味!武漢本地菜玄學指南

是那個味!武漢本地菜玄學指南

是那個味!武漢本地菜玄學指南

武漢人盤武漢菜,是那個味!

武漢人腦殼裡有根神經,是專門管本地菜、武漢味的。比如,一降溫你就想喝藕湯。

武漢降溫了。

我媽電話也來了,“本地土蘿蔔上了,我煨了一銚子湯,你回來喝。”

季節更替,新鮮本地菜上街,它們像是長輩派來的呼喚使者。

是那個味!武漢本地菜玄學指南

“外地菜做不出武漢味!”在土生土長的武漢人眼裡,水果固然是外地的甜進口的好,蔬菜那就是本地的香了。

本地菜究竟有何魔力?作為只逛超市的90後,我沒概念。

乘著秋風,菜場上新一大波本地菜,我和長輩去逛了幾家。

是那個味!武漢本地菜玄學指南

是那個味!武漢本地菜玄學指南

黃瓜兄弟

白的、帶刺細長的、粗大的,一個攤主賣三個不同品種的黃瓜。

帶刺的黃瓜是外地品種吧?本地黃瓜土肥圓,帶刺黃瓜汁水足還甜,但是要武漢本地做法的話,稍微鹽漬一下然後大火爆炒,這時汁水少的本地黃瓜就有優勢了。外地黃瓜水分太足,一下鍋都是水,沒有那種烈火烹油的香脆感。

結果攤主說,“幾種黃瓜都是本地的,東西湖拿的。”他的意思是本地種出來的都是本地菜,聽得邊上的老桿直搖頭。混淆概念,不是武漢一帶種的菜就叫本地菜啊。

是那個味!武漢本地菜玄學指南

是那個味!武漢本地菜玄學指南

武漢人腦殼裡有根神經,是專門管本地菜、武漢味的。下雪了你就想吃菜薹,菜薹得是洪山菜薹,扛了霜的本地菜薹,甜。那時候前些天醃的臘肉也在臘月的太陽下面曬得流油了。兩好就一好,就是一盤地道的武漢臘肉菜薹。

這就是老天爺給武漢人最好的安排,這才是老武漢心裡的本地菜:傳統的品種,種在傳統的產地,在傳統的氣候時令節點上摘下來,用傳統做法做好端上桌。

是那個味!武漢本地菜玄學指南

南瓜四兄弟

“本地菜搞不贏大棚菜。”菜場菜販跟我說,他的親戚在東西湖農場幹活,一塊番茄田,種本地的收500斤,大棚裡頭種改良種,能收2000多斤。

我爸跟我說,“武漢本地的,土辣椒、土茄子……黃陂、蔡甸的農民小規模種的,你得去天聲街那種老菜場慢慢找才有。”

是那個味!武漢本地菜玄學指南

是那個味!武漢本地菜玄學指南

對部分菜來說,武漢的確是全球第一產區,比如藕。

以前我壓根沒見過外地藕,直到我呆在外地耐不住鄉愁,用北方藕燉了藕湯。

那藕無論清炒還是煨湯,入口都是糙的,拉絲稀鬆,滑藕片點水也不怎麼出漿汁。

是那個味!武漢本地菜玄學指南

是那個味!武漢本地菜玄學指南

當我回到武漢,菜場的藕新鮮帶泥,剛剛離開池塘,拿回家煲湯,入口清甜,口感細膩,咬開拉絲,這才是那個味。

這個味有時限,每年到了4月,老人就會說,“藕湯不能喝了。”

當然,本地菜的味道優勢,更離不開本地做法。比如番茄,我常買盒馬的普羅旺斯番茄,那番茄個頭小,果肉粉糯,入鍋融化成汁,酸味很濃,做一鍋番茄土豆濃湯再適合不過。

是那個味!武漢本地菜玄學指南

相比之下,本地番茄果肉太有韌性,煮濃湯費力,但它是夏日限定,6月上街,做小時侯吃的糖ben(拌)番茄正好,有嚼勁,冰鎮口感更佳。

暑假餐桌常見的番茄雞蛋湯也得用本地番茄,它的酸味不霸道,不會奪走湯裡那份蛋花香。

本地菜更適合做武漢家常味道,小時候爸爸媽媽奶奶家家給你做的,你記憶裡的鄉愁。

是那個味!武漢本地菜玄學指南

每個深秋,我都會找粗大的改良苦瓜,這類苦瓜在廣東被稱為“涼瓜”,用於做冷盤、榨汁,能清火,解去秋膘的膩,還不太苦。

但這不是武漢做法啊。這種廣東苦瓜我爺爺奶奶去菜場看都不看一眼,他們只買細長,皺紋更深的本地苦瓜,買回家燒到很軟。

那是我吃完喝水都會吐舌頭的苦,爺爺奶奶卻把它當寶貝,不能倒,吃不完放晚上吃,再吃不完就隔夜吃。隔夜是武漢本地苦瓜的靈魂。

是那個味!武漢本地菜玄學指南

是那個味!武漢本地菜玄學指南

土茄子

如果你想做一份小時候吃的茄子燒豆角,那必須得買本地茄子,胖胖圓圓、白中泛紫的那個,回家在鍋裡大力鍋鏟幹炕,炕到蔫不拉幾再點水。做本地茄子,主婦力氣不夠,就得叫家裡男將出場。

這些年在餐館吃的茄子都是清一色細長茄子,果肉氣孔大,吸油,適合鐵板、醬爆,吃的是醬味、肉味、料味,唯獨你老頭在屋裡擼起袖子鐵鍋冒煙炕出來的茄子,除了點把點花鹽什麼都不把,吃的茄子本味。

是那個味!武漢本地菜玄學指南

是那個味!武漢本地菜玄學指南

你發現沒,本地菜好像都沒什麼看相。

本地青椒和蕪湖青椒掉到一個籃子裡,那就是春晚舞臺上的陳佩斯,遇見了朱時茂。

本地青椒皺得縮成一團,蕪湖青椒如男團少年,亭亭玉立。

別看本地辣椒醜,它還只賣個把月,就現在,銀杏黃了的時候最好吃,老武漢去菜場搶著買。

是那個味!武漢本地菜玄學指南

阿德這樣形容本地青椒,“小時候,爸媽在家裡炒辣椒,油煙排出去,整個巷子都是香的。”

它皮薄,適合做武漢人愛吃的虎皮青椒。在武漢人家裡,沒有炕出虎皮的青椒和考不及格的少先隊員是沒有資格上桌的。

本地豆角也醜,白一塊紫一塊,身上還帶點土,不像外地豆角,油光水滑像做了造型的。

奶奶說外地豆角是架子上種的,本地豆角是土裡種的。

炕,本地豆角要先炕,炕完了燒爛,用豬油燒,夾幾筷子拌進碗裡,香,下飯。

看出來了吧,做武漢菜,要用土材料,上硬功夫,下狠耙子,才有那個味。

是那個味!武漢本地菜玄學指南

也有本地菜逐漸被外地菜打敗的,記憶中的某些味道消失了。

比如包菜,小時候我從來不吃我奶奶炒的包菜,口感柴,味道寡淡,現在菜場引入蘭州包菜,水分足還有甜味,老人小孩都喜歡。

還有我媽做的清炒瓠子,它總帶點微苦,我吃一筷子就不動了。

長得像葫蘆的是本地瓠子,有一定機率泛苦,奶奶總把小指甲留很長,就是為了每次買瓠子悄悄挖一小片在嘴裡嚐嚐味。

是那個味!武漢本地菜玄學指南

而現在改良過的長條瓠子基本不苦。

二十多年前,阿德還在酒店當白案,每次切絲瓜特別頭疼,本地絲瓜像一個勺子,為了切好看,他得浪費很大一截。家常切不講看相好一點,可以用滾刀切。

現在的長條絲瓜口感更軟糯,隨手一切,方方正正,乖巧。

本地絲瓜唯一的優勢是,老了以後可以當洗碗、洗澡的刷子。絲瓜瓤子,你爺爺奶奶肯定用過,洗澡搓“格茲”(身上的積垢)利器。

是那個味!武漢本地菜玄學指南

你週末去壹方北館,有機會在門口看見一個推車賣絲瓜瓤子的老頭,偶爾有人來買,他都會露出一臉知遇之恩。

我買了一個,它並不好用。

我們打工人,心靈粗糙,面板嬌嫩,禁不起絲瓜瓤子。

///

是那個味!武漢本地菜玄學指南

這些年來,我在貪婪獵奇各國料理、網紅美食的路上一去不返。但偶爾還是會在秋風裡,想起本地的茄子黃瓜青椒瓠子菜薹蘿蔔……東北烤肉鍋沿上的“身土不二”,也會提醒我,一個武漢伢,是用嘴巴守著時令長大的。

霜降時節,雪一落地,小白菜和菜薹,就好了。秋分,葉子一黃,板栗和紅心苕,也好了。

是那個味!武漢本地菜玄學指南

昨天,我回家喝了我媽做的蘿蔔湯。那是黃陂沙地長的蘿蔔,比長陽水蘿蔔個頭小,味道重,一鍋蘿蔔甘甜辛香,有嚼勁,配上炒過再煨爛的排骨,就像小學同桌的馬尾辮尖尖又掃到了我的鬢角。

“這兩天蘿蔔剛上,過兩天打了霜還甜些,再回來啊!”

哦!好的,好的。

EDITOR 編輯

PHOTO 攝影

DESIGN 設計

吳智鑫

Path

Ed

TOPIC

今日話題

轉涼了,你有回家吃本地菜嗎?

EDITOR‘S PICK

編輯 PICK

CONTACTS

來找我玩

WECHAT 微信

MICROBLOG 微博

Xiaohongshu 小紅書

Zhihu 知乎

hansxiaohua5

@HANS漢聲

@HANS漢聲

@HANS漢聲

是那個味!武漢本地菜玄學指南

原標題:《是那個味!武漢本地菜玄學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