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學佛人請正確認識佛教,你眼中的世界和你的業力相關!

在佛教中,修行的最終目的是涅槃,涅槃分有餘和無餘兩種。有餘涅槃是指活著的時候就證到涅槃的境界,雖達到涅槃但肉身還在;無餘涅槃則是在圓寂時證到了涅槃境界,達到涅槃的同時肉身也沒有了。

般若是一種不二法門,人都會有分別心,不二就是要消除因為人的分別心而產生的事物之間的對立,從而沒有是非、黑白、美醜、好壞,事物與我的對立。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超越一切對立達到究竟涅槃的如如境界。

世界上沒有絕對完美的東西,事物較為完美的狀態就是平衡。身體的健康是一種平衡狀態,企業的興盛是一種平衡狀態,家庭的幸福也是一種平衡狀態。把握好平衡,做什麼事情都會順遂如意,反之則會舉步維艱。

佛法:學佛人請正確認識佛教,你眼中的世界和你的業力相關!

學佛之人要正確認識佛教,學佛不僅是打坐、唸經,更要深入理解佛學的教義與理念。

佛教並非一神教,沒有一個至高無上的神,也沒有一個至高無上的教主。佛陀並沒有說他講的東西一定是世間至理,也不希望別人尊他為主。如果有人把佛陀想象成一個高高在上的教主,住著金殿玉宇,高不可攀,那麼他一定不瞭解佛教、不瞭解佛陀。佛教大部分經文的開頭都會描寫佛陀講經說法的現場,裡面什麼時候提及金殿玉宇了呢?不過都是一些竹林茅舍,非常儉樸。

有些經文中確實描寫過金殿玉宇的宏偉場景,但那是佛陀善巧方便示現出來的,並非真實如此。況且在佛門看來,金殿玉宇和竹林茅舍並沒有區別,都是現象世界的假象。境由心生,心中有莊嚴看到的就是莊嚴,心中有素樸看到的就是素樸,並沒有一件真實的莊嚴或者素樸的東西存在於這個世間。正如螞蟻的巢穴裡堆積著重重迭迭的白卵,在螞蟻看來它們的泥穴便是金碧輝煌的宮殿,但是在人看來就很難有審美的欣賞了。

佛法:學佛人請正確認識佛教,你眼中的世界和你的業力相關!

秋天來臨,有的人覺得很美,漫山紅遍、層林盡染,窮盡文思寫詩來讚美它;有的人卻覺得秋風掃落葉很淒涼,不禁觸景情傷。一碗粗茶淡飯,一般人可能難以下嚥,可是安貧樂道的修行之人卻會吃得很開心。我們看到的世界與自己的心境有關,也與業力有關。眾生業力不同,眼中的世界自然也不同,一碗水擺在人面前是水,擺在餓鬼面前就是一碗膿血;世界在我們眼中是五顏六色的,在一些動物眼中卻是黑白的。所以不是一個量級便沒法比較,如果心是充實的,住在竹林茅舍裡也會很開懷;如果心是鄙陋的,住在皇宮豪宅裡也會很寂寞。

同樣一本經書放在眾生的手中,有的人僅僅把它當小說來讀,只讀到文字表面,深一點的意思就體會不出來了;有的人則會用心去體會每一句話的義理,去感受文字背後所蘊含的力量。禪宗講“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就是說佛教最重要的東西並不是文字而是義理,理解了義理才算得上真正懂得了佛法的精神。其實,不單是佛學,世間的任何學問也都是如此。

《金剛經》的目的是引領我們從生死的此岸到達涅槃的彼岸。

涅槃不是死也不是寂滅,而是擺脫了生死輪迴的一種無上超脫的境界。若想達到這種境界就要修自己的心,修一顆清靜圓滿之心。“修”並不是要刻意去做什麼,刻意便是著相,我們的心本來是清淨無染的,刻意去做反而是妄想執著。

佛法:學佛人請正確認識佛教,你眼中的世界和你的業力相關!

慧能大師說“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生活本來簡簡單單,為什麼還要生出那麼多的事端?人生本來是輕安喜樂的,為什麼要自尋煩惱?心本來是清淨無染的,為什麼要妄想紛飛?

慧能大師在圓寂時對他的弟子說:“兀兀不修善,騰騰不造惡,寂寂斷見聞,蕩蕩心無著。”“兀兀不修善”指心不動,沒有善的念頭也沒有惡的念頭。這樣一來還要不要修善呢?要修。“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在修一切善時,心中不執著,不要想著自己是在斷惡修善。“騰騰不造惡”指自在坦然,不造惡。最後兩句是說要斷除六根對外境的攀緣,六根寂靜無染才能夠做到心中坦蕩,才能用平等、清靜和慈悲之心面對一切。

心清靜才能把一切事情看得清清楚楚,並且在一切見聞中不生分別和執著。這種境界就像清輝下的一江春水,清澈見底,清涼、寂靜,令人心馳神往。

心清淨了,才能讓自己的眼界更加開闊。年輕人剛開始工作或者創業的時候收入有高有低,有的一個月收入三千元,有的是五萬元,但此時收入的高低並不能衡量一個人的未來。拿五萬元月薪的說不定他一輩子就只能拿這麼多,拿三千元月薪的說不定他以後能拿十萬元。人的潛力是無限的,未來一切都是未知的,眼光要放長遠,不要只看眼前的小利。

佛法:學佛人請正確認識佛教,你眼中的世界和你的業力相關!

每一個出家人在出家的時候都要發四個大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這是一個佛弟子為一生的修行定下的目標,自利利他、弘法利生。為了實現這個目標我們甘願犧牲世俗的生活,一個人過清苦的日子。

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世間萬事都有因果。為善者將得到善報,為惡者將遭到惡報,誰也躲不過。很多人不相信因果報應,做什麼事都肆無忌憚,惡報來了才追悔莫及。眾生畏果、菩薩畏因,眾生都是在遭到惡報時才悔不當初,菩薩則是事先就考慮清楚可能導致的後果,所以會種下惡因的事情絕對不會去做。

活著便要經歷一個個過程,從生到死是過程,從貧到富也是過程,用什麼樣的心來面對每一個過程決定著一個人有怎樣的人生。如果對每一件事情都糾結抱怨,一生也將活在糾結抱怨之中;如果每一個過程都用心去走好,人生也將是充實的、完滿的。

佛法:學佛人請正確認識佛教,你眼中的世界和你的業力相關!

修行不能讓人一下子就成佛,佛陀也是歷經了三大阿僧袛劫的修行之後才成佛的,作為上等根器的佛陀尚且如此,眾生就更不用說了。《中觀寶燈論》中說,“利根者經三大劫現前佛果,中根者經七大劫,鈍根者經三十三大劫”,我們大部分人都是鈍根者。是否鈍根其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不斷砥礪自己、堅持修行,境界到了自然能夠成佛。